天天看點

老舍跳湖前,在公園湖邊坐了整整一天,是什麼讓他最終決定去死?

作者:顧三秋
老舍跳湖前,在公園湖邊坐了整整一天,是什麼讓他最終決定去死?

1966年,老舍投入太平湖結束了他的一生,享年67歲。老舍走之前,沒有留下隻言片語,他的死亡給後人留下了許多的猜測。

在現在看來,老舍先生投湖的原因,大概分為幾種說法。

第一種,也就是最普遍認為的說法是,老舍作為文人心氣高傲,人們對他的打壓太過激烈無法忍受折磨和羞辱,是以選擇自殺來解脫;第二種認為他的創作達到了瓶頸,再加上當時的一些外力因素,沒辦法再創作出好的東西,是以對生活不抱期望。

曆史如同迷霧般,将他沉進了黑暗,留下的隻是猜度。那麼在老舍選擇自盡的那段時間裡,他究竟經曆了怎樣的苦難呢?

老舍跳湖前,在公園湖邊坐了整整一天,是什麼讓他最終決定去死?

一、不該遺忘的曆史之痛

有位叫傅光明學者曾經研究過這個問題,并且和他的夫人鄭實開始十年如一日的走訪。關于老舍死亡原因之一,他找到了許多親眼見證過的人進行講述,最終編成《老舍之死口述實錄》。

在這些記錄中,大概能拼湊出一個事情經過:那時老舍重病住院,但他強撐着身體要去工作,導緻被人誤傷又舉報。

采訪裡經曆者提到:被舉報的事情發生在老舍被人包紮好傷口送回文聯後,他可能是不小心也可能是一氣之下,抓起胸前的牌子砸出去,正好砸在别人臉上。

後來有了為了避免沖突報了警,老舍在離開文聯後又被抓去了警局。不過這次他沒有受到人身的傷害,因為警察們沒空管他。他隻是沉默的,獨自坐在椅子上,目光呆呆的。這對老舍來說不可謂一次巨大的打擊,後來的決絕已經有了預兆。

老舍跳湖前,在公園湖邊坐了整整一天,是什麼讓他最終決定去死?

第二天,在妻子仍然正常去上班後,他緩緩和年僅四歲的孫女道了别,然後來到了湖邊。

關于老舍的死,冰心先生曾說過:“老舍筆下但凡有點骨氣的人物,死亡的方式都是選擇跳河。”這也是老舍選擇死亡的方式,那一刻,他和小說裡的主人公重合了。

那麼老舍的死,難道是性格因素決定的?這隻能說是決定性因素之一。作家的思想确實會展現在作品中,他的情緒也會通過主人公流露,老舍筆下正派又悲情的人物結局大多都是投水。但現實中面對不同的選擇和情境時,我們不能從一而論。

老舍跳湖前,在公園湖邊坐了整整一天,是什麼讓他最終決定去死?

傅光明說,我們隻是無限接近事實,卻抓不住真相。

事情就複雜在關于《老舍之死口述實錄》中,人們的口供出現了許多相悖的地方,也就是說排除推卸責任的話,每個人眼中的事情都是不一的。

有人說老舍被帶到警局後,給他的妻子胡絜青打電話通知家屬來接,接到的回複卻很冷漠:“太晚沒有車,來不了。”最後還是他的兒子想辦法将他送回去。

在明确得知老舍投湖後,非常平靜的說:“死了好,死了好......”但采訪到兒子舒乙時他說:“警局最後是我母親将他送了回去。後來找不到人時她非常焦急,輾轉了很多地方。”這些語言讓事情更加撲朔迷離起來。

真相是怎樣我們無法還原,但總不該懷疑一位盡職盡責的妻子及母親。她的冷漠和平靜,大概是一種對老舍和許多人遭遇的憤怒、無奈和最後的解脫吧。

老舍跳湖前,在公園湖邊坐了整整一天,是什麼讓他最終決定去死?

二、堅定的愛國主義情懷

據實錄記載:在老舍死亡的前天晚上,黎丁也就是《光明日報》的副刊編輯曾經跟老舍在一起談論,據他回憶,那時老舍是興奮的、激動的,而且明确表示出“不能落後”,到底什麼不能落後呢?

在這之前,老舍對新時代創作其實有着極高的熱情,也是創作成績較突出的作家。迎來新時代後,他又一度達到了創作的高峰,不僅有《龍須溝》、《茶館》等代表作,還寫了大量歌頌的文章,可以說是秉承着藝術為政治服務的理念。

而這樣的作品也是時代所需要的,老舍先後擔任文聯主席等多個頭銜,還是以被授予了“人民藝術家”稱号。他為什麼在新時代自依然有些如此飽滿的熱情呢?了解老舍人應該知道,就是“愛國”。

老舍跳湖前,在公園湖邊坐了整整一天,是什麼讓他最終決定去死?

為了堅持信仰,他将文學發揮到了極緻。在抗戰時期,老舍極力主張将文字向實用主義轉變,來作為抗戰的一種特别“武器”,并且成為了文藝界抗敵協會的引領者。他還說過:“不管是誰寫的,不管什麼題材,隻要能看的明白而且有益于抗戰,都是應該歡迎的。”

老舍的愛國,甚至跨越了時代。北京老藝人演員還在許多年後感歎過,當時的社會上不管出現什麼事,哪些問題,老舍先生立馬就能在作品中反映出來。在現在來說,這就是一種不餘遺力追“熱點”,在網絡不發達的當時,不僅要對時事敏感,也可以說非常盡心了。

可見老舍心中,有着強烈而堅定的愛國主義情懷。這對老舍來說不隻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信仰。當一個人的信仰要去擊垮他,是很容易被摧毀的。這的的确确是造成他死亡的原因之一。

在激烈的思想掙紮中,老舍選擇了投湖,那麼在逝去之前他是否還在堅持着他的情懷和信仰呢?應該是的,否則他絕不會以這樣一種決絕的方式去與動搖抗争。

老舍跳湖前,在公園湖邊坐了整整一天,是什麼讓他最終決定去死?

三、理想與現實的碰撞

老舍一生有無數脍炙人口的作品,但作為一個作家不可避免的,就是“瓶頸期”。

50年代以後,老舍先生就不止一次地自認為近期的創作“不怎麼好”,“沒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并表示自己雖然有十幾部劇本,但沒有一部出色的。

老舍這樣一個優秀的作家,驕傲的文人,暫且不論作品真正的好壞,當他說出這樣的話時是需要極大勇氣的。他的内心應該痛苦又沖突,而且充滿了自我否定。

對于這樣緊張的局勢和環境,老舍終究是慌了。他一定察覺到了,他無法表達出真正能表達的東西,不管是為了榮譽還是什麼,他必須要迎合時代,迎合大衆。這也解釋了他後來的創作低谷,在老舍生前,最後發表的一部作品居然是快闆。

老舍跳湖前,在公園湖邊坐了整整一天,是什麼讓他最終決定去死?

1965年(老舍死亡的前一年時),他曾作為中國作家代表通路過日本,後來他将在日本的所見所聞寫成了長篇散文《緻日本作家的公開信》,卻因為種種原因無法獲準發表。這也最終導緻了他的焦慮不安。

老舍一直以來雖然在文學領域的地位較高,但與其他中心人物相比,還是具有一定的差距。後來他應該是察覺到了自己在文學領域即将邊緣化的處境,于是迫切地想要擺脫。

終于,在一次關于亞非作家的緊急會議中,老舍的名字沒有出現。很多人都猜想他出了什麼事,于是老舍迫不及待的出現來告訴大家,證明“我沒有問題。”如果不是焦慮,他為什麼會這麼緊張的強調呢?

後來劇作家林斤瀾曾回憶,老舍辭世前的幾天,在回顧以往時,他曾經說過一些後悔搞文學的話。可這樣的話,在一位已經成功的,并且履曆豐富的作家口中說出,該是怎樣的絕望和焦慮呢?别忘了老舍先生曾說過“文藝是我的生命”。

這樣焦慮的結果就導緻了最後的悲劇。

老舍跳湖前,在公園湖邊坐了整整一天,是什麼讓他最終決定去死?

1966年,在老舍生病吐血期間,他本來不應該出現,卻始終堅持要去工作,這其中也有不甘落後的思想,于是最後事件成為一個“無物之陣”。

決定老舍投湖的原因是什麼?可以說有他敏感驕傲的性格,信仰的崩塌等等。曆史将會是最客觀的證據,時間會做出最公正的判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