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熹宗到底是昏聩無能的“木匠皇帝”?還是力挽狂瀾的明君?

明熹宗到底是昏聩無能的“木匠皇帝”?還是力挽狂瀾的明君?

明熹宗,本名朱由校。他是大明第十五位皇帝,在民間、人們習慣性地稱他為“天啟皇帝”、“木匠皇帝”、“崇祯他哥”。明熹宗的成名事迹是這樣的:據傳他做了一件木雕作品,反正就是類似于屏風之類的東西。剛剛做完,發現一旁的太監正在仔細端詳,朱由校略微一笑、然後說:“你拿到大街上去賣,價值500金,别還價,頂多一頓飯的功夫,你就回來了,相信我,肯定能賣得出去!”

在去集市的路上,太監還半信半疑的叨咕,就這破玩意兒怎麼可能賣500金,哪裡的買家是不是瘋了,結果令他驚訝的是,差不多30分鐘的時間左右,這扇屏風就被識貨的行家給買走了,太監大驚。

從這事兒能夠看得出來,朱由校簡直就是魯班二世,他的木匠技藝簡直是巧奪天工。史書記載:“明天啟年間,匠人所造的床,極其笨重,十幾個人才能移動,用料多,樣式也普通。熹宗便自己琢磨,設計圖樣,親自鋸木釘闆,不少時日他便造出一張床來,床闆可以折疊,攜帶移動都很友善,床架上還雕镂有各種花紋,美觀大方,為當時的工匠所歎服。” 你看看,這可是正史記載了的,這樣的工匠技藝,确實了得!但反過來講他可是一代君王啊,一個皇帝整天不幹别的,天天下工廠中的房間,跟鋸子斧頭打交道,那怎麼行?那怎麼治國?

明熹宗到底是昏聩無能的“木匠皇帝”?還是力挽狂瀾的明君?

(魏忠賢和天啟皇帝劇照)

特别是到了滿清時代,簡直把大明的皇帝貶得一無是處,形象也醜化的極度扭曲。單說朱元璋的畫像,人的臉怎麼可能跟鞋拔子一樣弧度誇張成那樣,明顯是醜化。康熙滿臉麻子,身高也矮,也沒見滿清後代給他畫了一臉麻子啊,相反還畫得形象高大面容俊俏,怎麼到朱元璋這裡就成鞋拔子了,朱元璋可能真的長得比較醜,但不至于臉彎的能下鈎垂釣。

不止是朱元璋,朱棣也被渲染成了暴君,而接下來的那幾個也是簡直了...煉丹的、28年不上朝的、抖蛐蛐的、制作豹房的、戀母的、當木匠的……總歸,滿清把明朝這些皇帝的“愛好”無限放大,導緻在後人眼裡,明朝的大多數皇帝簡直是糟糕透頂了。

明朝皇帝确實奇葩多,這個要承認,但不至于惡劣成那個樣子,如果真的那麼惡劣,大明怎麼能堅持276年,比滿清還長,滿清才勉強268年。正所謂人言可畏、衆口铄金……

明熹宗到底是昏聩無能的“木匠皇帝”?還是力挽狂瀾的明君?

(滿清醜化的朱元璋畫像)

再說到天啟皇帝,在後世人的眼裡,隻覺得此人是個手藝人,光會跟木頭鋸子打交道,但我今天要給大家說的是,朱由校确實愛下工廠中的房間,但他的很多事情還是非常值得大家去重新思考、甚至值得大家點贊的。

其一,他善待親人師友,對自己的老師老劉和老孫非常恭敬。同時他對自己的兄弟姐妹也非常友好,文人經常說他“凡事愦愦,獨于兄弟夫婦間不薄!”,此話狹隘!朱由校凡事不愦愦,而且這個愦愦可以了解成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看問題,這是聰明人的做法。朱由校這人在軍事方面的天賦很高,眼光獨到,雖然愛制作家具,但此人委實非常聰明。

坊間還盛傳着兩句他跟崇祯之間的對話:“吾弟當為堯舜”、“我做幾年時,當與汝做!”,這兩句話現在聽起來有點凄涼,但同時也讓人感動。自古帝王家深宮厚帏哪有這樣的感情,試看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隋炀帝的弑父殺兄(這絕對是誣陷隋炀帝的,隋炀帝是明君),說明朱由校是個很有人情味的厚道人。

明熹宗到底是昏聩無能的“木匠皇帝”?還是力挽狂瀾的明君?

(天啟皇帝畫像)

其二,《明史》記載,天啟六年十一月的時候,袁崇煥上奏疏“吹牛”,說自己僅僅依靠關外修城屯田,就能夠讓後金投降。還不忘對魏忠賢拍了一頓馬屁,此文如下:“由此行之,奴子不降,必為臣成擒矣。況廠臣魏忠賢與閣部諸臣,俱一時稷契夔龍之選,臣所遇非偶,故敢蔔事之必成。”

咱們看看朱由校是怎麼回複的:

“得旨:向以防守方殷,故着從容議行。但向後作何給授,使軍民不相妨?作何分撥,使農戰不偏廢?作何演練,使農隙皆兵?作何更番,使營伍皆農?作何疆理,足以限戎馬?作何收保,不緻資盜糧?一切事宜,該撫悉心區處具奏。這本内說,奴子不降,必定成擒,諸臣諸不樂聞。以朕計之,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戰必能勝,勝無輕談也。蹈實而做,需時而動。正也,奇在其中矣。該撫饒為之,亦善為之!”

這段文字我們看得出來,朱由校真的是個反應很快并且十分聰明的人,他這一連串的排比發問,把袁崇煥駁得是啞口無言,尤其這句“以朕計之,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戰必能勝,勝無輕談也。”由此觀之,朱由校看待問題真的是很謹慎很全面,不搞空談,很務實,他幾句話就把袁崇煥摁到哪兒了,而且對他給老魏拍馬屁的現象隻字未提,這種無視的力量最恐怖,類似于給他敲警鐘了,天啟絕對是個聰明人。

書上記載說天啟不喜歡讀書,整天遊手好閑,其實這是片面之詞、窺管之言。那些所謂飽讀詩書的屎罐子文人,光知道會一些之乎者也,成天數黑論黃。曹操當年就噴過類似于這些酸儒,國家關鍵之時一個忙都幫不上,就知道亂嚷嚷,隻會添亂,這些酸文人簡直就群噴子。天啟曾經嚴肅地批判過他們。

明熹宗到底是昏聩無能的“木匠皇帝”?還是力挽狂瀾的明君?

(天啟皇帝的書法)

明熹宗到底是昏聩無能的“木匠皇帝”?還是力挽狂瀾的明君?

據《明熹宗寶訓》記載,天啟二年二月,遼東潰敗,這群文人開始争吵,此時隻有16歲的天啟覺得争論毫無意義,就上前嚴厲訓斥了他們一頓。又過了沒倆月,戰機還未好轉,這幫文人又開始打嘴炮了。天啟皇帝這次實在忍不住了,遂發文大批,其文如下:

“上谕吏部都察院:朕自禦極以來日夕冰兢,守我祖宗之法,唯恐失墜。每見科道各官屢次紛嚣,前有旨,不許擅出私揭。昨覽報,又見揭帖,顯是不遵。全無為國為民,肆行狂躁,嚣訟弗已,是何景象?其中是非公論難泯,自奴酋發難以來,徵兵轉饷,軍民塗炭已極,皆因偏見黨論,緻使經撫不和,故将遼左疆土盡行失陷。未見恢複奇謀,朕深痛恨。新進後輩,遽司耳目,全無秉公,轉行報複。逞意妄言,淆亂國政,本當杖褫。姑從輕薄懲,以後科道各官俱要虛心盡職,共襄國事。再有結黨排誣的,朕遵祖制憲章決不姑息。”

這段文字能夠看得出,那些說天啟皇帝不讀書的人純粹就是人雲亦雲的訛傳,這段文字寫得有闆有眼,而且很通透,批評衆文人既委婉又直抒胸臆,很巧妙,而且語言結構都很精巧,看得出來天啟皇帝的知識水準沒任何問題。

明熹宗到底是昏聩無能的“木匠皇帝”?還是力挽狂瀾的明君?

(朱由校畫像)

而且我着重要給大家說的是朱由校的軍事天賦,他的軍事戰略眼光甚是獨到。

當時努爾哈赤的老巢就在附近,隔壁有毛文龍的一塊根據地。如果操作得當,就對後金發揮很大的牽制效果。而此時,朝廷的一些大臣對毛文龍漠不關心,覺得無關緊要,朱由校卻意識到了毛文龍的重要性,他屢次下旨嘉獎毛文龍,其中有言“複遼之基,端在斯乎”,并要求朝廷上下積極配合毛文龍。

更令人十分驚奇的是,天啟皇帝很早就預言到滿清的進攻路線,而且預測的非常之準确。他預測完畢,就快速下旨提醒群臣,說清軍這次極有可能“假道長驅,為害非淺,是以朕不無東顧之憂”,并訓示讓兵部方面立即拿出解決此事的方案,更讓兵部“仔細防禦,謹慎備嘗”“盡守各關,晝夜提防”,由此看來,朱由校簡直是上兵伐謀,有很獨到很精準的軍事戰略眼光,要謀略有謀略,要見識有見識,怎麼可能是文人口中的“凡事愦愦”呢?

至于大家經常說的他重視魏忠賢,其緣由很是簡單,現在看來天啟确實是一位睿智之人,天啟皇帝豈不知魏忠賢乃何許人也,那是妥妥滴小人佞臣啊!但朝堂皆君子真不是什麼好事,小人君子互相牽制,當老大的才更放心,朝堂一團和氣就代表危機四伏,這跟現在的職場管理學一個道理。秦惠王說過:“有時候小人比忠臣更忠”,能說出此話的人,首先管理能力肯定強,其次,說明此人焦距極準,絕對是眼光銳利之人,絕非等閑之輩。

一個厲害的皇帝要學會充分利用小人、懂得安排庸人、更要懂得如何駕馭能人。天啟皇帝就是把魏忠賢當做一顆“棋子”,吃的死死的,在利用他壓制着這幫桀骜不馴的文臣集團。天啟皇帝活着的時候,魏忠賢穩穩的,他不敢動彈,打蛇打七寸,因為天啟攥捏着他的七寸,天啟駕崩之後,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那就是崇祯應該消化的事情,與天啟皇帝沒關系,而且天啟皇帝臨終前對崇祯說的那句關于魏忠賢的遺言,說實話崇祯“徹底就沒聽懂”。

充分說明天啟皇帝的管理才能遠遠高于崇祯,崇祯不近女色非常勤政,這個毋庸置疑,但是崇祯的管理能力委實是捉襟見肘。崇祯在位17年,換了50個宰相,更換了接近20位内閣首輔,這樣算下來、平均每個宰相的任職時間不超過3個月,要知道北宋從建國到亡國差不多320年的時間一共才51個宰相,這記錄就被崇祯用了短短的17年給趕上了。

明熹宗到底是昏聩無能的“木匠皇帝”?還是力挽狂瀾的明君?

(天啟皇帝劇照)

天啟皇帝在位隻有短短的七年時間,這個時候雖然國家内憂外患,但我們知道,明實亡于萬曆。他爺爺接近30年不上朝,他爹是一月天子,如果把“文景盛業”或者“康雍盛世”交到天啟手上,天啟皇帝的社會評價怎麼可能會成爛大街的那樣,如若把朱常洛的爛攤子扔給自戀狂乾隆,那乾隆肯定還不如朱由校。是以我要說的是,朱由校是不是明君姑且不論,但他不至于是一位“凡事愦愦”的昏君。

而且據正史記載,天啟在位這7年時間,物價都很低,黎民百姓基本上都能夠安居樂業,社會沒什麼大的動蕩。至于天啟罵滿清是“奴酋”(為了友善姑且稱為滿清),說實話奴酋那幫人本來就沒閑過,一直在到處霍霍。天啟在位期間,外部環境也出現了一些“不太平”,到崇祯時尤甚。那時的天災、蝗蟲、地震、泥石流之類的,真是老天爺的事,人定不能勝天,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應該順應自然。

最後一言以蔽之:在我看來,天啟皇帝朱由校,首先他是位很有才華的手藝人,其次也是一位很有人情味的君主。他的一生極其短暫,去世的時候還不滿23歲,如若天以延年,說不定他真的能力挽大明的狂瀾于不倒,隻是這一切隻能假如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