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熹宗到底是昏聩无能的“木匠皇帝”?还是力挽狂澜的明君?

作者:趣说人文
明熹宗到底是昏聩无能的“木匠皇帝”?还是力挽狂澜的明君?

明熹宗,本名朱由校。他是大明第十五位皇帝,在民间、人们习惯性地称他为“天启皇帝”、“木匠皇帝”、“崇祯他哥”。明熹宗的成名事迹是这样的:据传他做了一件木雕作品,反正就是类似于屏风之类的东西。刚刚做完,发现一旁的太监正在仔细端详,朱由校略微一笑、然后说:“你拿到大街上去卖,价值500金,别还价,顶多一顿饭的功夫,你就回来了,相信我,肯定能卖得出去!”

在去集市的路上,太监还半信半疑的叨咕,就这破玩意儿怎么可能卖500金,哪里的买家是不是疯了,结果令他惊讶的是,差不多30分钟的时间左右,这扇屏风就被识货的行家给买走了,太监大惊。

从这事儿能够看得出来,朱由校简直就是鲁班二世,他的木匠技艺简直是巧夺天工。史书记载:“明天启年间,匠人所造的床,极其笨重,十几个人才能移动,用料多,样式也普通。熹宗便自己琢磨,设计图样,亲自锯木钉板,不少时日他便造出一张床来,床板可以折叠,携带移动都很方便,床架上还雕镂有各种花纹,美观大方,为当时的工匠所叹服。” 你看看,这可是正史记载了的,这样的工匠技艺,确实了得!但反过来讲他可是一代君王啊,一个皇帝整天不干别的,天天下车间,跟锯子斧头打交道,那怎么行?那怎么治国?

明熹宗到底是昏聩无能的“木匠皇帝”?还是力挽狂澜的明君?

(魏忠贤和天启皇帝剧照)

特别是到了满清时代,简直把大明的皇帝贬得一无是处,形象也丑化的极度扭曲。单说朱元璋的画像,人的脸怎么可能跟鞋拔子一样弧度夸张成那样,明显是丑化。康熙满脸麻子,身高也矮,也没见满清后代给他画了一脸麻子啊,相反还画得形象高大面容俊俏,怎么到朱元璋这里就成鞋拔子了,朱元璋可能真的长得比较丑,但不至于脸弯的能下钩垂钓。

不止是朱元璋,朱棣也被渲染成了暴君,而接下来的那几个也是简直了...炼丹的、28年不上朝的、抖蛐蛐的、制作豹房的、恋母的、当木匠的……总归,满清把明朝这些皇帝的“爱好”无限放大,导致在后人眼里,明朝的大多数皇帝简直是糟糕透顶了。

明朝皇帝确实奇葩多,这个要承认,但不至于恶劣成那个样子,如果真的那么恶劣,大明怎么能坚持276年,比满清还长,满清才勉强268年。正所谓人言可畏、众口铄金……

明熹宗到底是昏聩无能的“木匠皇帝”?还是力挽狂澜的明君?

(满清丑化的朱元璋画像)

再说到天启皇帝,在后世人的眼里,只觉得此人是个手艺人,光会跟木头锯子打交道,但我今天要给大家说的是,朱由校确实爱下车间,但他的很多事情还是非常值得大家去重新思考、甚至值得大家点赞的。

其一,他善待亲人师友,对自己的老师老刘和老孙非常恭敬。同时他对自己的兄弟姐妹也非常友好,文人经常说他“凡事愦愦,独于兄弟夫妇间不薄!”,此话狭隘!朱由校凡事不愦愦,而且这个愦愦可以理解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看问题,这是聪明人的做法。朱由校这人在军事方面的天赋很高,眼光独到,虽然爱制作家具,但此人委实非常聪明。

坊间还盛传着两句他跟崇祯之间的对话:“吾弟当为尧舜”、“我做几年时,当与汝做!”,这两句话现在听起来有点凄凉,但同时也让人感动。自古帝王家深宫厚帏哪有这样的感情,试看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隋炀帝的弑父杀兄(这绝对是诬陷隋炀帝的,隋炀帝是明君),说明朱由校是个很有人情味的厚道人。

明熹宗到底是昏聩无能的“木匠皇帝”?还是力挽狂澜的明君?

(天启皇帝画像)

其二,《明史》记载,天启六年十一月的时候,袁崇焕上奏疏“吹牛”,说自己仅仅依靠关外修城屯田,就能够让后金投降。还不忘对魏忠贤拍了一顿马屁,此文如下:“由此行之,奴子不降,必为臣成擒矣。况厂臣魏忠贤与阁部诸臣,俱一时稷契夔龙之选,臣所遇非偶,故敢卜事之必成。”

咱们看看朱由校是怎么回复的:

“得旨:向以防守方殷,故着从容议行。但向后作何给授,使军民不相妨?作何分拨,使农战不偏废?作何演练,使农隙皆兵?作何更番,使营伍皆农?作何疆理,足以限戎马?作何收保,不致资盗粮?一切事宜,该抚悉心区处具奏。这本内说,奴子不降,必定成擒,诸臣诸不乐闻。以朕计之,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战必能胜,胜无轻谈也。蹈实而做,需时而动。正也,奇在其中矣。该抚饶为之,亦善为之!”

这段文字我们看得出来,朱由校真的是个反应很快并且十分聪明的人,他这一连串的排比发问,把袁崇焕驳得是哑口无言,尤其这句“以朕计之,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战必能胜,胜无轻谈也。”由此观之,朱由校看待问题真的是很谨慎很全面,不搞空谈,很务实,他几句话就把袁崇焕摁到哪儿了,而且对他给老魏拍马屁的现象只字未提,这种无视的力量最恐怖,类似于给他敲警钟了,天启绝对是个聪明人。

书上记载说天启不喜欢读书,整天游手好闲,其实这是片面之词、窥管之言。那些所谓饱读诗书的屎罐子文人,光知道会一些之乎者也,成天数黑论黄。曹操当年就喷过类似于这些酸儒,国家关键之时一个忙都帮不上,就知道乱嚷嚷,只会添乱,这些酸文人简直就群喷子。天启曾经严肃地批判过他们。

明熹宗到底是昏聩无能的“木匠皇帝”?还是力挽狂澜的明君?

(天启皇帝的书法)

明熹宗到底是昏聩无能的“木匠皇帝”?还是力挽狂澜的明君?

据《明熹宗宝训》记载,天启二年二月,辽东溃败,这群文人开始争吵,此时只有16岁的天启觉得争论毫无意义,就上前严厉训斥了他们一顿。又过了没俩月,战机还未好转,这帮文人又开始打嘴炮了。天启皇帝这次实在忍不住了,遂发文大批,其文如下:

“上谕吏部都察院:朕自御极以来日夕冰兢,守我祖宗之法,唯恐失坠。每见科道各官屡次纷嚣,前有旨,不许擅出私揭。昨览报,又见揭帖,显是不遵。全无为国为民,肆行狂躁,嚣讼弗已,是何景象?其中是非公论难泯,自奴酋发难以来,徵兵转饷,军民涂炭已极,皆因偏见党论,致使经抚不和,故将辽左疆土尽行失陷。未见恢复奇谋,朕深痛恨。新进后辈,遽司耳目,全无秉公,转行报复。逞意妄言,淆乱国政,本当杖褫。姑从轻薄惩,以后科道各官俱要虚心尽职,共襄国事。再有结党排诬的,朕遵祖制宪章决不姑息。”

这段文字能够看得出,那些说天启皇帝不读书的人纯粹就是人云亦云的讹传,这段文字写得有板有眼,而且很通透,批评众文人既委婉又直抒胸臆,很巧妙,而且语言结构都很精巧,看得出来天启皇帝的知识水平没任何问题。

明熹宗到底是昏聩无能的“木匠皇帝”?还是力挽狂澜的明君?

(朱由校画像)

而且我着重要给大家说的是朱由校的军事天赋,他的军事战略眼光甚是独到。

当时努尔哈赤的老巢就在附近,隔壁有毛文龙的一块根据地。如果操作得当,就对后金发挥很大的牵制效果。而此时,朝廷的一些大臣对毛文龙漠不关心,觉得无关紧要,朱由校却意识到了毛文龙的重要性,他屡次下旨嘉奖毛文龙,其中有言“复辽之基,端在斯乎”,并要求朝廷上下积极配合毛文龙。

更令人十分惊奇的是,天启皇帝很早就预言到满清的进攻路线,而且预测的非常之准确。他预测完毕,就快速下旨提醒群臣,说清军这次极有可能“假道长驱,为害非浅,是以朕不无东顾之忧”,并指示让兵部方面立即拿出解决此事的方案,更让兵部“仔细防御,谨慎备尝”“尽守各关,昼夜提防”,由此看来,朱由校简直是上兵伐谋,有很独到很精准的军事战略眼光,要谋略有谋略,要见识有见识,怎么可能是文人口中的“凡事愦愦”呢?

至于大家经常说的他重视魏忠贤,其缘由很是简单,现在看来天启确实是一位睿智之人,天启皇帝岂不知魏忠贤乃何许人也,那是妥妥滴小人佞臣啊!但朝堂皆君子真不是什么好事,小人君子相互牵制,当老大的才更放心,朝堂一团和气就代表危机四伏,这跟现在的职场管理学一个道理。秦惠王说过:“有时候小人比忠臣更忠”,能说出此话的人,首先管理能力肯定强,其次,说明此人焦距极准,绝对是眼光锐利之人,绝非等闲之辈。

一个厉害的皇帝要学会充分利用小人、懂得安排庸人、更要懂得如何驾驭能人。天启皇帝就是把魏忠贤当做一颗“棋子”,吃的死死的,在利用他压制着这帮桀骜不驯的文臣集团。天启皇帝活着的时候,魏忠贤稳稳的,他不敢动弹,打蛇打七寸,因为天启攥捏着他的七寸,天启驾崩之后,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那就是崇祯应该消化的事情,与天启皇帝没关系,而且天启皇帝临终前对崇祯说的那句关于魏忠贤的遗言,说实话崇祯“彻底就没听懂”。

充分说明天启皇帝的管理才能远远高于崇祯,崇祯不近女色非常勤政,这个毋庸置疑,但是崇祯的管理能力委实是捉襟见肘。崇祯在位17年,换了50个宰相,更换了接近20位内阁首辅,这样算下来、平均每个宰相的任职时间不超过3个月,要知道北宋从建国到亡国差不多320年的时间一共才51个宰相,这记录就被崇祯用了短短的17年给赶上了。

明熹宗到底是昏聩无能的“木匠皇帝”?还是力挽狂澜的明君?

(天启皇帝剧照)

天启皇帝在位只有短短的七年时间,这个时候虽然国家内忧外患,但我们知道,明实亡于万历。他爷爷接近30年不上朝,他爹是一月天子,如果把“文景盛业”或者“康雍盛世”交到天启手上,天启皇帝的社会评价怎么可能会成烂大街的那样,如若把朱常洛的烂摊子扔给自恋狂乾隆,那乾隆肯定还不如朱由校。因此我要说的是,朱由校是不是明君姑且不论,但他不至于是一位“凡事愦愦”的昏君。

而且据正史记载,天启在位这7年时间,物价都很低,黎民百姓基本上都能够安居乐业,社会没什么大的动荡。至于天启骂满清是“奴酋”(为了方便姑且称为满清),说实话奴酋那帮人本来就没闲过,一直在到处霍霍。天启在位期间,外部环境也出现了一些“不太平”,到崇祯时尤甚。那时的天灾、蝗虫、地震、泥石流之类的,真是老天爷的事,人定不能胜天,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应该顺应自然。

最后一言以蔽之:在我看来,天启皇帝朱由校,首先他是位很有才华的手艺人,其次也是一位很有人情味的君主。他的一生极其短暂,去世的时候还不满23岁,如若天以延年,说不定他真的能力挽大明的狂澜于不倒,只是这一切只能假如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