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熊廷弼,明熹宗打垮東林黨的決心有多堅定,他的下場就有多慘

作者:玺言春秋

天啟元年三月十二日,努爾哈赤率八旗軍攻打沈陽,大明沈陽守将賀世賢中了努爾哈赤誘敵出城之計陣亡,遼東經略袁應泰招納的蒙古降卒乘機反叛,接應八旗軍入城,沈陽陷落。

天啟元年三月十九日,努爾哈赤挾勝進兵遼陽,遼東經略袁應泰雖苦心防守,但奈何兵事非其所長,戰至三月二十一日,遼陽城破,袁應泰自盡殉國。

沈陽、遼陽被努爾哈赤占據後,遼東人心大亂,蒲河、鞍山、金州、複州等大小七十餘城,官、民、駐軍皆剃發歸降努爾哈赤,遼河以東的大半個遼東盡屬努爾哈赤。

熊廷弼,明熹宗打垮東林黨的決心有多堅定,他的下場就有多慘

敗局之下,明熹宗想起了被他親手解職的熊廷弼,立即诏其回京,親自召見。

見到熊廷弼後,明熹宗說了這樣一段話:朕惟爾經略遼東一載。威懾夷酋,力保危城,後以播煽流言,科道官風聞糾論,敕下部議,聽令回籍。朕尋悔之,适遼陽淪陷,隳爾前功,爾當念皇祖環召之恩。今朕沖年,勉為朕出,籌畫安攘。即日叱禦前來,庶見君臣,始終大義。

這段話說得非常有水準。

“威懾夷酋,力保危城”肯定了熊廷弼第一次經略遼東的功績。

“後以播煽流言,科道官風聞糾論”點名了熊廷弼泰昌元年十月被解職時所受的委屈。

“朕尋悔之”,婉轉的向熊廷弼承認錯誤。

“爾當念皇祖環召之恩”,搬出重用熊廷弼的明神宗,希望熊廷弼能不計前嫌。

“今朕沖年,勉為朕出”,以誠懇的态度打動熊廷弼,使其盡心遼東防務。

“籌畫安攘”,明确熊廷弼主持遼東防務。

此外,整段話沒有令熊廷弼進取之意,表明明熹宗贊同熊廷弼第一次經略遼東時制定的“守定而後戰”之策。

說完這段話後,明熹宗又當着熊廷弼的面對朝中重臣說:“熊廷弼守遼一載,未有大失,袁應泰一戰而敗,将祖宗百戰封疆袖手與人,若不嚴核,何以後警”。

這段話其實是想用“嚴核袁應泰”疏解熊廷弼心中的委屈。

這兩段話,換成誰是熊廷弼都會對明熹宗感激涕零,都會盡心竭力挽救遼東敗局。

随即,熊廷弼欣然接受兵部尚書兼都禦使的頭銜,第二次出任遼東經略。

熊廷弼,明熹宗打垮東林黨的決心有多堅定,他的下場就有多慘

對于熊廷弼再度出任遼東經略,東林黨居然一反常态,沒有阻撓,要知道熊廷弼第一次出任遼東經略被解職,就是東林黨為了将遼東重鎮抓在自己手中,利用同明熹宗的蜜月期和明熹宗對東林黨的信任撺掇明熹宗任用東林黨人袁應泰出任遼東經略而導緻的。

難道東林黨真的願意為國為民放棄掌控遼東重鎮。

後來的事實證明,東林黨那幫“糟老頭子壞得很”。

明熹宗再度起用熊廷弼出任遼東經略的決議剛剛定下,東林黨就将王化貞提拔為遼東巡撫,熊廷弼剛到遼東,東林黨内閣首輔葉向高就暗示兵部尚書張鶴鳴将調往遼東的援軍劃歸王化貞指揮。

如此一來,王化貞就成了遼東明軍實際上的統帥,而經略熊廷弼則被東林黨架空,變成了遼東明軍名義上的統帥。

其實,東林黨壞就壞這裡,戰勝則王化貞領功,戰敗則熊廷弼背鍋。

有了熊廷弼背鍋,王化貞膽子就壯了,準備替袁應泰和東林黨找回場子,急切的推翻了明熹宗認同、熊廷弼制定的“守定而後戰”之策,想要憑借“主戰”收複沈陽、遼陽。

當時,依大明在遼東的實際情況,能守住廣甯就不錯了,收複沈陽、遼陽根本是不切實際。

雖然,熊廷弼出于對明熹宗的感激涕零和想要盡心竭力的挽救遼東敗局,一再向明熹宗上疏陳述自己被架空的事實和王化貞“主戰”的不切合實際,但都是泥牛入海。

結合明熹宗明确熊廷弼主持遼東防務和對熊廷弼“守定而後戰”之策的認同,我們可以判斷出,被架空的不僅僅是熊廷弼,還有明熹宗。

熊廷弼,明熹宗打垮東林黨的決心有多堅定,他的下場就有多慘

熊廷弼被架空了,隻能坐視王化貞損兵折将、丢失廣甯。

明熹宗被架空了,那可是要殺人的。

天啟五年,明熹宗放出了豢養多年的“惡犬”魏忠賢,令其撕咬東林黨。

魏忠賢很明白明熹宗想要自己做什麼,是以,在打擊東林黨上很是盡心盡力。

楊漣、左光鬥、高攀龍、周順昌、黃尊素、周宗建、周起元等東林黨重要人物相繼在魏忠賢爪牙的攻讦下被關入诏獄。

然而,曾經的蜜月期和東林黨“衆正盈朝”的形象,使得貪墨、“無人臣禮”等罪名不足以将這些東林黨重要人物置于死地。

于是,天啟元年,東林黨人袁應泰、王化貞丢失遼東重鎮沈陽、遼陽、廣甯的舊案便被翻了出來。

本來,袁應泰、王化貞二人就足以将東林黨置于死地,但是,天啟五年時,明熹宗和魏忠賢卻尴尬的發現壓根就無法拿二人說事。

大明是一個極重大臣死節的朝代,袁應泰于遼陽城破時的自盡殉國,不僅淡化了他丢失沈陽、遼陽的罪責,反而還使他成了盡忠報國的楷模。

王化貞丢失廣甯後,精明的察覺到東林黨架空明熹宗早晚要出事,便果斷舍棄東林黨,投靠魏忠賢,并成了魏忠賢愛将。

既然無法拿袁應泰、王化貞二人說事,那麼就隻能拿東林黨安排的背鍋者熊廷弼開刀了。

熊廷弼,明熹宗打垮東林黨的決心有多堅定,他的下場就有多慘

經過魏忠賢及其爪牙的一番羅織,丢失廣甯舊案的劇情就變成了這樣:廣甯失陷後,東林黨人熊廷弼為了免罪,便賄賂當朝東林黨大臣,東林黨大臣為了避免熊廷弼丢失廣甯影響東林黨“衆正盈朝”的形象,就一再通過蒙蔽皇上和天下人來為熊廷弼開脫。

天啟五年八月,明熹宗給王化貞、熊廷弼二人下了定論:

化貞全不知兵,圖敵而反為敵乘,恃間而反為間用,但是,化貞有憂國之心,無謀國之智,事已至此,安所逃罪,宜伏上刑。

廷弼才識氣魄,睥睨一世,往年鎮遼則遼存,去遼則遼亡。再起經略,廷弼居然以衛、霍自許,人亦莫不衛、霍廷弼也,但是,(熊廷弼)比之楊鎬更多一逃,比之袁應泰反欠一死,若厚誅化貞而少寬廷弼,罪同罰異,非刑也,宜用重典,以儆将來。

如果此時遼東形勢危急,熊廷弼的“宜用重典”還有緩和的餘地,可是随着孫承宗、李邦華、袁可立三人逐漸穩定了遼東局勢,熊廷弼失去了最後一點利用價值。

這種情況下,熊廷弼就注定要成為明熹宗置楊漣、左光鬥、高攀龍等東林黨重要人物于死地、進而打垮東林黨的犧牲品。

成了犧牲品,熊廷弼的下場有多慘就隻能由明熹宗打垮東林黨的決心有多堅定來決定了。

事實證明,明熹宗打垮東林黨的決心是相當堅定的,因為,就在明熹宗給王化貞、熊廷弼二人下定論的天啟五年八月,熊廷弼被“傳首九邊”。

【玺言春秋明末曆史第七十四講,參考文獻:《明熹宗實錄》、《明史》、《明史紀事本末補遺》、《明史講義》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