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南宋四大名将,人人皆可與嶽飛比肩,金兀術發出感慨:我太難了一、一敗金兀術——韓世忠二、二敗金兀術——劉锜三、三敗金兀術——吳玠四、四敗金兀術,再敗完顔亮——吳璘

公元1127年,北宋終于結束了自己的統治,繼之而起的南宋在風雨飄搖中接下了所剩的半壁江山。但是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并沒有停下腳步,飲馬黃河不再是他們的追求,轉而将眼光投向了長江,不知道自己的馬兒能否飲得慣南方江水。

在此危急時刻,南宋諸将挑起了保衛大宋江山的重擔,其中最為我們熟知的且極具故事性的名将嶽飛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其三次投戎,收複建康,兩度北伐的壯舉家喻戶曉,被十餘道金牌召回的故事也讓我們扼腕歎息。

南宋四大名将,人人皆可與嶽飛比肩,金兀術發出感慨:我太難了一、一敗金兀術——韓世忠二、二敗金兀術——劉锜三、三敗金兀術——吳玠四、四敗金兀術,再敗完顔亮——吳璘

但我們可能不熟悉的是,與嶽飛共同擔起扶保大宋的也有其他幾位将領,他們的故事也同樣精彩,金兀術面對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都發出了“我太難了”、“真心打不過他們”的感慨。

韓世忠,字良辰,延安(今陝西延安)人。他生于北宋哲宗時期的元祐四年(公元1090年),當時的大宋王朝北有契丹、女真,西有黨項,南有吐蕃、大理,民族沖突所發展而成的政權沖突不斷,韓世忠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從士兵逐漸崛起,成為之後獨當一面的卓越将領。

北宋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黨項族建立西夏政權,頻繁舉兵入侵宋境,宋廷為了保障西北邊陲,遏制其拓疆封土,多次集結部隊或進攻或防守,雙方展開了近百年的攻防戰争。及至南宋,鎮守西北邊陲的将士已經飽經戰事,經驗豐富,與其他邊鎮地區部隊的戰鬥力相比十分強悍,諸多将領也通過西北戰事的磨練迅速成長起來。其中韓世忠的出現最令人側目。

在西北地區尚武的環境下,韓世忠自幼已經習得一身好武藝,參軍後較量武藝,獨有韓世忠能用鐵胎弓貫穿金石。在銀川之戰中韓世忠初露峥嵘,面對西夏的主力部隊,韓世忠率所部死戰,見敵軍陣中有"一騎士甚武",詢問後得知是西夏驸馬,于是躍馬斬其首。雖然此次戰功被上級壓下不報,但兩宋相交之際最不缺乏的就是機會。

南宋四大名将,人人皆可與嶽飛比肩,金兀術發出感慨:我太難了一、一敗金兀術——韓世忠二、二敗金兀術——劉锜三、三敗金兀術——吳玠四、四敗金兀術,再敗完顔亮——吳璘

此後韓世忠在對西夏作戰中逐漸以軍功得到提拔,已經成為一位成熟的青年将領,受命轉進東南平定方臘起義,并活捉方臘,雖被搶功但好在有同僚向朝廷申述,升任承接郎。

南宋建炎三年,金兀術南侵,高宗南逃,韓世忠被任命為浙西置制使,在各路宋軍盡皆敗退的情況下,韓世忠率軍退保江陰(今江蘇)、秀州(今浙江嘉興)一帶,并在鎮江東面長江上的焦山寺設下埋伏,目的旨在截斷金兵歸路,三月金軍北返至鎮江,韓世忠伏兵盡出于黃天蕩,他親自披甲上陣,夫人梁氏也身穿戎裝擂鼓助陣,奮力沖殺之下,活捉金兀術女婿,困金軍于黃天蕩,但由于韓世忠所率水軍皆是大船無風而不能動,金軍趁無風時發動火攻,逃出生天。

南宋四大名将,人人皆可與嶽飛比肩,金兀術發出感慨:我太難了一、一敗金兀術——韓世忠二、二敗金兀術——劉锜三、三敗金兀術——吳玠四、四敗金兀術,再敗完顔亮——吳璘

黃天蕩之戰可以說是韓世忠極為出彩的一戰,以八千孤軍硬撼十萬金軍,雖未全殲但也圍困其一月有餘,是南宋政權建立以來的首次給予金軍的嚴重打擊。就整個大的戰略層面來說,極大地振奮了這批南都君臣和軍民士氣,也證明了宋軍确有大規模會戰的實力,使得金軍南下滅宋的計劃破産,宋金之間轉而進入了相持階段。

如韓世忠一樣,南宋初期活躍在抗金前線的多是出身于西北或北方的将領,他們多是從下級軍官積累軍功一步步成為威震一方的軍事主官,享有威望,其中劉锜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南宋四大名将,人人皆可與嶽飛比肩,金兀術發出感慨:我太難了一、一敗金兀術——韓世忠二、二敗金兀術——劉锜三、三敗金兀術——吳玠四、四敗金兀術,再敗完顔亮——吳璘

劉锜,字信叔,德順軍(今屬甘肅)人,祖籍秦州成紀(今甘肅天水),将門世家,其父親劉仲武是北宋泸川軍節度使,在當時對抗西夏、吐蕃的戰争中立下赫赫戰功。劉锜自幼"慷慨深毅,有儒将風",長自軍營的他常随父親在如今的甘肅臨洮、臨夏一帶抗擊西夏入侵,這些經曆都給尚處于少年時期的他打下了深深的時代烙印。可惜有志報國卻遭逢北宋亡國,宋廷的政治重心向南轉移,劉锜此時也告别了故土随家南遷。

高宗即位後,任命劉锜為隴右都護,差知岷州(今甘肅岷縣),是南宋的西北邊境,承擔着西北地區的重要防務,在此任職期間,劉锜多次擊敗入掠的西夏軍隊,當時百姓常呼喊"劉都護來"則幼童噤聲。

後來宋廷為了牽制金軍南下,在西北地區開辟對金戰線。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張俊在富平集結宋軍與金兀術對峙,時任泾原路經略使的劉锜身先士卒,帶領所部士兵沖入金軍陣中,重創金軍一度包圍金兀術,但因張俊指揮不力導緻富平之戰以宋軍全線潰敗告終,劉锜也因為部下投降而受牽連被貶綿州(今四川綿陽)。

南宋四大名将,人人皆可與嶽飛比肩,金兀術發出感慨:我太難了一、一敗金兀術——韓世忠二、二敗金兀術——劉锜三、三敗金兀術——吳玠四、四敗金兀術,再敗完顔亮——吳璘

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劉锜被重新起用為宣撫司統制,繼續在西北前線抵禦金軍。恰逢朝廷使者從蜀中返朝,高宗聽聞劉锜戰績後先後下诏三次召劉锜入衛,授予其帶禦器械、江南東路馬步軍副總管等職,後掌握宿衛親軍,随高宗親征,又接管了被罷官的行營前護副軍都統制王彥和侍衛親軍馬軍司公事解潛的軍隊,從此劉锜開始擁有了獨立成軍的資格。

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在宋金形勢對宋有利的情況下,宋高宗堅持議和。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根據雙方議和所商定的内容,劉锜受任東京副留守,奉命率部前往順昌(今安徽阜陽),但途中傳來金軍毀約南侵的消息,金軍在金兀術的統帥下直撲順昌,想要渡過淮水南下滅宋,劉锜聞訊後立即帶領先頭部隊急行軍至順昌,此時作為順昌屏障的東京、亳州等地已經失守,順昌城加上劉锜帶來的部隊不足兩萬。面對來勢洶洶的金軍,劉锜下令"破釜沉舟"并将家眷接入城中,表示全家與順昌共存亡。

面對敵衆我寡的局面,劉锜主動出擊屢次打敗金軍,引得金兀術親自提兵十萬包圍順昌。但劉锜沉着應對,用激将法誘使金兀術冒進,待其人困馬乏之際突襲金軍,之後又日夜劫營,使金軍疲于應付,最終熬不過黯然撤軍,所留辎重堆積如山。連金人自己都說順昌之戰是與宋人交戰十五年未嘗有如此敗績,甚至盛傳宋軍是有外國鬼兵相助,金人一度"震恐喪魄"。

南宋四大名将,人人皆可與嶽飛比肩,金兀術發出感慨:我太難了一、一敗金兀術——韓世忠二、二敗金兀術——劉锜三、三敗金兀術——吳玠四、四敗金兀術,再敗完顔亮——吳璘

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二月,金軍再次進犯,劉锜率主力駐紮柘臯,待其餘宋軍會師後,分兵三路同時渡河,率先攻入金軍陣中,金兵一見劉锜到來,争相潰逃,從此金兀術不複南下。

還在劉锜負責西北邊防事務之時,曾經與另一位南宋名将共事,他就是鎮守蜀地的吳玠。

吳玠,字晉卿,不出意外也是出身西北,是順德軍隴幹(甘肅靜縣人),北宋末年加入泾原軍,在徽宗政和年間,因作戰勇猛,多次抵禦西夏進犯,成為低級軍官。在随軍平定方臘起義後,官至泾原第十将。

南宋四大名将,人人皆可與嶽飛比肩,金兀術發出感慨:我太難了一、一敗金兀術——韓世忠二、二敗金兀術——劉锜三、三敗金兀術——吳玠四、四敗金兀術,再敗完顔亮——吳璘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累功進至泾原路馬步軍副總管。不久金軍叩關,吳玠率軍迎戰,将金兵打得狼狽而逃,連金軍主帥之一的撒離喝都被吓哭,獲得了"啼哭郎君"的稱号。

同年九月,宣撫處置使張俊調集宋軍展開富平之戰,在戰前和戰事之初,吳玠都建議憑借西北地利據險而待敵軍疲敝,再一舉殲滅,可惜此時的吳玠人微言輕,無人肯聽他的良策,緻使金軍接連攻破五路宋軍。

此時吳玠收集潰兵于和尚原(今陝西寶雞西南)意圖死守,部下有人建議應繼續撤至漢中,吳玠表示"敵不破我,讵敢輕進?吾堅壁重兵,下瞰雍甸,敵懼吾乘虛襲其後,此保蜀良策也。"于是吳玠部列栅死守,将金軍拖在和尚原,不僅使得金軍不敢南下漢中,也保全了鳳翔不受侵擾,當地百姓感念吳玠,連夜送糧給吳玠,吳玠按市價給錢,百姓更為感動,不懼金兵攔截和連坐之法,冒禁送糧,如此使得吳玠部堅持數年,而此時的他已經與朝廷失去了所有聯系。

南宋四大名将,人人皆可與嶽飛比肩,金兀術發出感慨:我太難了一、一敗金兀術——韓世忠二、二敗金兀術——劉锜三、三敗金兀術——吳玠四、四敗金兀術,再敗完顔亮——吳璘

此後金軍不斷沖擊和尚原都被吳玠率部擊潰。但金兵還不願放棄,後因為和尚原孤懸于外,吳玠指令其弟吳璘率部修繕"殺金平",以作為仙人關屏障。

紹興三年(1133年),金兵攻占金州,當地守将傳書在仙人關的吳玠火速來援,吳玠急行軍一天,跋涉三百裡,并贈給金兵黃柑"聊用止渴",恰巧統帥這支金兵的正是"啼哭郎君"撒離喝,吓得他用手杖杵地抱怨吳玠進兵如此神速。宋金兩支軍隊在饒鳳嶺展開厮殺,因有小校投敵,吳玠被迫率部後撤,後吳玠認為"關外,蜀之門戶,不可輕棄",便傳回仙人關把守,但金軍不知吳玠傳回,率部偷襲仙人關,被吳玠撞了個正着,摔落山崖上千人。

幾經交手後,在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金兀術率軍正式進攻仙人關。

仙人關大戰一觸即發,此時身為吳玠弟弟的吳璘在此戰嶄露頭角。

仙人關大戰開始前,吳玠就憑借萬人抵擋鑿山開道的金兵,讓吳璘有機會從七方關輕裝速進,打破金兵包圍圈,與吳玠會和。

南宋四大名将,人人皆可與嶽飛比肩,金兀術發出感慨:我太難了一、一敗金兀術——韓世忠二、二敗金兀術——劉锜三、三敗金兀術——吳玠四、四敗金兀術,再敗完顔亮——吳璘

仙人關大戰開始後,金兵進攻勢頭兇猛,吳璘拔刀嚴令"死則死此,退者斬!"話音未落金兵分兩路又殺上前來,吳璘率精銳士卒左右穿插"随機而發",此時宋軍疲勢稍顯,吳璘率兵急屯第二道防線。金兵乘勝緊逼,面對身穿重甲,魚貫而入的金兵,吳璘下令部隊用弩箭輪番射擊。在付出巨大傷亡代價後,金兵登上關隘。

之後,吳玠命人率援兵趕到,吳璘趁勢殺出,接連取勝。自信定能破關的金兵在仙人關下一再碰壁,深感吳玠、吳璘所部"終不可犯",隻好退走。後吳玠病重卒于仙人關,吳璘受任繼續防守西北邊陲。仙人關之戰後,宋廷與今和議,想要廢除仙人關,吳璘據理力争,加之朝臣之中的也有人反對,認為是屯糧所在,不得輕易罷廢,于是朝廷恩準吳璘派兵繼續駐防。

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金人背盟南下,高宗命吳璘率陝西各路軍馬拒敵,面對有将官提出的退保仙人關的方案,吳璘堅決主張出戰,面對金兵騎兵沖鋒,吳璘選擇以骁騎對沖将其擊敗,又迅速擴大戰果攻下扶風,老冤家撒離喝親自披挂上陣,但看到吳璘所部嚴整,發出一句"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的感歎後,引兵退回。

南宋四大名将,人人皆可與嶽飛比肩,金兀術發出感慨:我太難了一、一敗金兀術——韓世忠二、二敗金兀術——劉锜三、三敗金兀術——吳玠四、四敗金兀術,再敗完顔亮——吳璘

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當時的金主完顔亮出兵進犯西北,此時已經年過花甲的吳璘再次披挂,支撐病體重登仙人關,先後收複商州、河源州、大散關等地,又派兒子節制軍馬于瓦亭擊敗金兵,生擒金将耶律九斤。之後親自督戰僅用八天時間收複德順,又接連收複會州、熙州、鞏州等十三州、軍,但這些戰果都在之後的和談中被迫放棄。

最終吳璘在死前上表懇請朝廷不要放棄四川後溘然長逝,時年六十六歲。

那曾經是屈辱的年代,也曾是一個“名将輩出”的年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