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千秋遠
關于南宋的中興十三處戰功,尤其是完顔亮南侵,咱們陸續講過皂角林、胥浦橋、唐島等戰役,但除了唐島海戰,這些小打小鬧對宋金的戰局都起不到決定作用。那麼,面對來勢洶洶的完顔亮大軍,南宋是怎麼實作逆風翻盤的呢?這,就要說采石矶之戰了。
首先得說,完顔亮能這麼快推進到長江沿線,這和南宋的防務有很大關系:按理說,敵兵壓境,應該主動迎敵,禦敵于國門之外,那是最好。可是,淮南戰區司令員王權,卻完美繼承了他的前任張俊的“逃跑神功”,一看完顔亮親率主力來了,“神行百變”功立馬附體,接連放棄廬州(今安徽合肥市)、和州(今安徽和縣)等淮南重鎮,讓金軍毫無阻礙地越過了南宋的第一條防線淮河。
古語常說“守江必守淮”,但淮河防線輕輕松松就被王權交給了金軍。當然王權渎職的事,自有南宋組織部和紀委操心。
其次,長江那麼長,完顔亮為什麼偏偏選擇采石矶呢?這和完顔亮的戰略選擇有關。
自古以來,北方如果想渡過長江征服南方,選擇并不多:要麼,從長江上遊順流而下,“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就是最明顯的例子;要麼,選擇從長江三矶登陸作戰,這三矶,分别是嶽陽城陵矶、馬鞍山采石矶、南京燕子矶。韓擒虎滅南陳、宋滅南唐,以及後來的朱元璋進擊南京,都是從采石矶入手。
北宋初年的著名間諜樊若水,曾經在長江沿岸反複測量,認定采石矶就是最佳的登陸點——最适合架構浮橋,這樣就能避免和對手強大的水師正面對決。而完顔亮的樓船大軍,已經被李寶和魏勝燒得幹幹淨淨,他想渡江,隻能依靠小船和浮橋,是以,完顔亮也隻能選擇采石矶。
如果想創新,在當年的物質條件下,那是非常難,曹操、曹丕父子都堪稱雄才大略,可就是被長江天險卡得死死的,死活就是越不過長江。曹家父子的辛酸淚,最後化成了曹丕的一聲感慨:天生長江,難道就是為了橫斷南北嗎?
當然,采石矶既是軟肋,也是天險。特别對于南宋,他們曾經花大力氣把采石矶打造成一座要塞堡壘。
那麼采石矶現在是什麼情況?兵多将廣糧足有沒有?
兵倒是不少,王權一潰千裡,所部一萬八千多人此時都在采石矶,可這幫人在王司令的逃跑帶動下,早就成了一幫散兵遊勇,也就喘口氣證明自己還活着。
至于将,軟蛋司令王權是别指望了,而李顯忠還未到位,正是青黃不接的權力真空期!
這時候,在長江沿線主事的人叫葉義問,是個來自樞密院的高管,他是來罷免王權和任命李顯忠的。他在鎮江府成立了前敵臨時指揮部。關鍵時刻,這哥們倒是不慫。和葉高管一起來的,還有個人——虞允文,他此時的職位是中書舍人兼參謀軍事,換句話說,就是秘書或者書記員,他這次是負責給葉高管跑腿的,他此時本該先去蕪湖督促李顯忠赴任,然後再去采石矶勞軍。可是,眼看長江防線岌岌可危,虞允文主動決定“跑偏”——他直接去了采石矶。
而虞允文的“跑偏”太及時了,在采石矶,他這位來自中央的秘書,直接成了“一把手”。當時,采石矶的進階将領有這麼幾個:張振、時俊,以及韓将軍和蔡将軍,可誰也不服誰,誰也不聽誰。而這幫來自江北的兵痞,并不認為虞允文這個“文秘”能逆天改命、創造奇迹。
如果完顔亮在第一時間渡江,采石矶還真可能被他平推。可是,一路順風順水的完顔亮有點飄,或許,想到“立馬吳山第一峰”的願望即将實作,也或許連日行軍作戰,他有點累,在長江邊上,他吹起了海風,從十一月初到十一月初八,他修整了幾天,好像在等待宿命一戰的對手出現。
當然,我們如果翻閱《金史》,就會知道,此時的完顔亮内心無比糾結,他這幾天的煩心事實在太多了——後院起火了,他曾經無比鄙視的堂兄弟完顔雍,已經在老家稱帝,造了他的反。鑒于資訊量實在太大,完顔亮需要時間消化。
好吧,虞允文到位,面對1.8萬散兵遊勇,能怎麼辦呢?打醒他們、罵醒他們嗎?不,虞允文的做法是雞東加利誘!
所謂雞湯很簡單,虞允文開了一場雞湯大會,大緻意思是這樣的:小夥子們,你們是國家最後的防線,你們要鼓起勇氣,保家衛國,做一個鐵血男兒。
虞允文驚奇的發現,雞湯療效非常好,其實也好了解,女真帝國自建立伊始,對中原的殺戮實在太重,教訓之慘痛,這個時代的宋人個個刻苦銘心。
利誘則更簡單,虞允文此行的目的就是——勞軍:我是皇帝派來勞軍的,隻要咱打退了女真人,金銀珠寶各類賞賜,咱都有!
利誘的效果也非常好,對于連年流離失所、漂泊無根的人來說,又有什麼能比财富更吸引人呢?
好吧,在虞允文的鼓動下,1.8萬散兵遊勇居然神奇的“回血回藍”,個個都有了“綿羊變狼狗”的架勢。
十一月初八,江北的完顔亮,指令艦船齊發,渡江作戰。
采石矶的虞允文也做好了部署:一萬多士兵江邊列陣,純防禦陣形。派五支大船出港,其中兩隻沿江邊遊弋,一隻在江心待戰,剩下兩隻藏在江畔小港裡,待機而動。
金軍總數确實很多,但是一次渡江的隻有這70船人,虞允文算了一下也就一萬來人,數量差不多,能拼!
盡管宋軍已經做好了部署,但是,意外還是出現了,當一萬多金軍氣勢洶洶的沖向江灘,宋軍居然還是動搖了——在金軍的沖擊下,部分陣型竟然開始零星潰散。
虞允文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他明白潰散會傳染,如果不及時制止,他的努力全都白費,江北幾十萬女真大軍會陸陸續續全部開到。
關鍵時刻,虞允文沖了上去,他找到統制官時俊,說了一句驚天動地的髒話:我聽說你很勇啊,今天怎麼跟個娘們似的(汝膽略聞四方,立陣後則兒女子爾)?
對于中國人來說,在戰場被罵娘們,這太刺耳了!時俊一激靈,突然醒悟過來:下了馬的女真人,有啥好怕的?再說了,如果長江守不住,還能跑哪去?
時俊大吼一聲,拎刀子就沖了上去,周邊的宋軍一看,統制官都不要命了,也瞬間“娘們變爺們”,跟着沖上去拼命。事實證明,勇氣和喪氣一樣,都會傳染,這一萬多宋軍都得了“勇氣症”。再加上,宋軍事先早已布防妥當,隻要不慌張,本來就有優勢:前鋒奮力抵抗,兩翼守住陣腳,弓箭手萬箭齊發,這首批登陸的一萬金軍在這種打擊之下,被壓後退,但可惜,後方是長江,渡船呢?渡船已經回江北繼續接人了。
可是,後無退路的金軍,反而爆發了強大的求生欲望,反正活不了,不如拼命。這樣一來,宋金雙方再次陷入了誰都不能退的僵持戰局。從早晨一直激戰到傍晚,雙方仍然不分勝負。
眼看日暮将近,虞允文很着急,白天解決不了戰鬥,夜晚會更加兇險。而就在此時,一個偶然的插曲發生了:他看到一批歪歪扭扭的宋軍正在奔來,一打聽,才知道這是從光州逃難來的宋兵。人數也不多,隻有三百來号人。
虞允文決定好好利用這批人:他給這幫人廣發戰旗、軍鼓,指令他們有多大動靜就造多大動靜,鼓噪着沖向戰場。
事實證明,虞允文的這個決策效果非常好:已經激戰一天的金軍,苦苦等待援軍不到,反而看到了“大隊”沖出的宋軍,剩餘的一點氣勢立馬洩了——不玩了,實在玩不下去。金軍開始沿着江灘潰逃,虞允文指令全線追擊,一片片的金軍倒在了夜幕中。戰後清點,金軍橫屍4000餘具,其中殺萬戶長2名,千戶長5名,活捉生女真500餘人。基本上首批登岸金軍全軍覆滅。
那麼激戰一天,北岸的女真大軍為啥不增援?嘿,他們也是有心無力,因為虞允文設計的五艘海鳅級大船已經成功封鎖了路線:幾艘大船在長江航道裡橫沖直撞,女真的小船基本都成了底朝天的舢闆。至于船上的女真士兵,則基本都成了“魚鼈”。
如果此次指揮渡江作戰的是曹操,打成這樣,基本可以撤軍了,可是完顔亮不同,他是南征未嘗敗績的金國皇帝,面對失敗,他暴跳如雷,把逃命回來的女真将領,全部斬首示衆,嚴令必須盡快渡江。
第二天,天氣很好——北風勁吹,太适合北岸渡江了,可是300來艘小船剛出江面,宋軍的大船就已經順江直下而來,不得不說,大船就是有優勢,可以撞擊,可以發石頭,可以射勁弩,可以放火箭……這300來艘小船,幾乎無一幸免,要麼焚毀,要麼被擊沉。
這下,連渡船都沒了,可完顔亮依然不甘心,沒辦法,如果不能在南侵中拿出點成績,憑什麼回老家平叛?難道靠他的暴虐和荒淫嗎?但,采石矶真的是塊硬石頭,實在啃不下。無奈之下,完顔亮走了,他撤往瓜州渡,準備從鎮江登陸。
采石之戰,由此結束。
後記
可在瓜州渡,完顔亮又一次崩潰,這裡守衛的人叫劉锜,雖然此時已經病體沉重,但他的軍備卻比采石矶更好,起碼戰船多了不少。而料敵機先的虞允文,也到了鎮江。
有了戰船,虞允文開始率領宋軍主動出擊,直接封鎖了長江,打得金軍完全出不了渡口。
打成這樣,該走了吧?可是完顔亮卻恰恰相反,他反而下了死指令:3天之内,必須渡江,畏命不前的,統統處斬。沒有船,就給我遊過江去!
而這道指令,成了完顔亮的催命符。想想看,下這樣的指令,那就是讓金軍去死,前進是死,後退也是死,坐着不動還得死!好吧,那逼上絕路,也就隻能——造反了。
十一月二十七日,金軍将領完顔元宜,帶着沒活路的士兵,沖入營帳,殺了完顔亮。金國曆史上,最自負、最暴虐,也最有才氣的皇帝,就此匆匆謝幕。
參考資料:《宋史》、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