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4年1月27日约翰·费希特在德国柏林逝世,费希特可以说是直接师从康德,他对康德哲学的总结整理和延展,直接影响了后来的黑格尔。

要知道在康德与黑格尔直接的大哲学家还有很多,比如谢林、叔本华,可是只有费希特被称之为康德和黑格尔哲学的纽带。
在费希特离去207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一起走进费希特,看看他与近代哲学最伟大的两座高峰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影响。
费希特在哲学领域入门并不算早,1781年已经19岁的他才进入莱比锡大学神学系开始学习哲学。
那个时候文艺复兴理性主义的光辉还照耀的欧洲,所以费希特学习的也是斯宾诺莎的理性主义,还没有接触到康德。
我们知道18世纪末期,欧洲世界最重要的一个事件,就是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油画
这场革命不仅是当时法国思想界最重要的几个人物:孟德斯鸠、卢梭、洛克对于国家政治制度的探索,更是向整个欧洲推行了康德的理性与经验的统一精神。
康德所强调的“知性为自然立法”,就是强调理性去认识经验的重要性,理性是建立在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上的,是一种主观理性,而不是古希腊和斯宾诺莎所认识的面对客观世界的理性。
到了1790年,已经28岁的费希特才第一次读到康德,但也就是这一次,就深陷康德的哲学世界,被深深地吸引。
康德画像
在对康德哲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以后,费希特打算与当时已经名震欧洲67岁的康德见面。
一个是名不见经传的学生一个是刚刚发表完哲学史上的最伟大著作三大哲学批判的康德。费希特为了让康德能够见他,自然是做了一些准备。
费希特早年在神学领域学习,后来又拜读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所以他基于康德的三大批判内容的学习和研究,又融入自己的神学讨论。写了一篇有关研究康德批判哲学和神学之间联系的宗教文章,交到了康德的手里。
在当时教会和宗教已经在走下坡路,所以在康德的帮助下,费希特将文章命名为《试评一切天启》匿名发表了。
我们要知道,早期康德是做科学研究,发现了天体运行理论,发表了星云假说,所以在欧洲整个文化界都是倍受推崇的。
这篇文章发表以后,学界以为这是康德自己对于宗教进行的批判,文章被广为传播。之后康德自己说明了这是费希特的著作,并且进行了高度的赞赏,这直接让费希特在哲学界名声大噪。
自此,费希特算是真正地进入了哲学世界,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推行和延展康德的哲学思想。后世也将费希特的哲学纳入了前康德主义学派。
1806年第一次普法战争油画
我们已经知道费希特是1781年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哲学,在此之前,1780年他还进入了耶拿大学。
所以当他在哲学界获得地位与名声以后,他在1793年被耶拿大学邀请成为了哲学教授,就是教授康德的哲学。
也是在这稳定的十年间,他完成了他最重要的两本著作:《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和《自然法权基础》。1806年,第一次普法战争就爆发了。
战争不到一年,柏林就被拿破仑占领了。作为德国人的费希特加入了爱国主义的运动,发表了那篇著名的《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在几次的现实演讲中说了想要建立柏林大学。
1810年,柏林大学建立,费希特成为了第一任校长。可是欧洲还笼罩在拿破仑的战争阴影之中,1814年1月27日,费希特就因战争而持续的瘟疫不幸去世了。
费希特被称之为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的纽带,我们来看一下他最主要的著作《自认法学基础》,去感受为何他会得到这样的评价。
就像康德哲学的核心词是物自体,黑格尔哲学的核心词是精神,费希特哲学的核心词是绝对自我,他的理论里把自我意识定义为一种自然现象。
在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这个大的范围下来谈,他首先承认了外界客观的物理实质存在是所以一切的前提条件,在所有客体共同的影响下才有每个个体自己的自我意识。这一点直接影响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
黑格尔画像
费希特哲学在给绝对自我一个客观前提以后,就如同康德一样,在他自己的哲学道路中全是主观的发展了,而康德的那个前提就是我们熟悉的物自体。
自我意识的变化过程,是由那个已经独立出来的“我”与我认识的自我的差异,而产生的变化,这个变化已经与最开始的客观实质没什么关系了。在费希特的哲学思想里,新的自我由旧的自我定义和产生,也就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绝对自我。
费希特是夹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最重要的哲学家,我们后世如果要评价康德,那一定是在康德之前所有的哲学体系都流向了康德,而之后所有的哲学体系又由康德流出。
康德的批判哲学把理性和经验成功的组织在了一起,那个我们提到很多次的物自体,换一句话说,就是康德也在提的“先验”,先于经验产生的意思。
虽然我们说康德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两座高峰之一,但不代表康德的哲学体系就是完善和正确的,但是费希特是康德哲学的强力推崇者。
这个康德没有办法去论证的物自体,到了费希特这里变成了绝对自我之前的那个客观实质。而这两个东西,在之后的黑格尔那里,都是走不通的。
康德和费希特找到了那个理性主义时代存在的问题,那个真实存在在客观世界的东西。不管是我们记住的经验,还是我们学习经验所需要的理性,在哲学上不能与自我形成统一。
我们可以看理性主义最重要的人物斯宾诺莎关于自我的描述,就感受到这种自我与客观实质的冲突。
任何事物就其本身而论,都努力维护自身的存在。一匹马如果变成一个人,那就如同变为一条昆虫一样,将完全被毁了。 物质的运动状态就其本身而论,就是它的存在形式,但自然界却使这种状态难以维持,但物质却竭力地维持这种状态,从而表现出“惯性”,这就是物质的“自我”。 ——参考资料来源于头条百科
这个问题是后面黑格尔致力去解决的问题,在黑格尔对康德和费希特长达数十年的批判之中,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趋于完善。
黑格尔用了一种绝对精神代替费希特的绝对自我,认为其是永恒存在的,不会因为主体的变化而变化,而黑格尔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就是后来影响了我们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辩证法。
我们看见了费希特在哲学体系上和思想上作为了康德和黑格尔两座高峰之间的纽带,但事实并不仅仅是如此,历史还留下了更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费希特在1810年柏林大学建立后成为了第一任校长,也是柏林大学哲学系的教授,在1814年因病去世。
柏林大学(现柏林洪堡大学)
黑格尔在1818年去柏林大学应聘,获得了哲学系教授的席位而接替了费希特的位置,1829年黑格尔成为了柏林大学的校长,1831年离世。
费希特的哲学曾受到了黑格尔强烈的抨击,但是黑格尔还是接过了由康德以来开创了新的哲学道路的接力棒。
我想这就是哲学的魅力,我们的思想是那样的对立与冲突,我们的思想却也是同样的伟大而绚烂。
不管费希特的绝对自我哲学体系对人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他逝世207周年这个日子里,我们应当感恩他对于这个世界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