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君子程砚秋

作者:新民网

程砚秋出身于满清的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本姓“索绰罗氏”,属于正黄旗。程砚秋的先祖当过相国,父亲荣寿世袭将军爵位。然而世事浮沉,家道中落,后来沦为贫民,母亲带着他在南城穷街靠缝补裁衣度日。进入梨园行之初他的本名是程艳秋,后来把“艳”字改成“砚”,以让自己的名字里有文房四宝。如今我们在程砚秋的日记里,经常可以看到他读史书的心得体会。翁偶红先生在回忆录中谈到1926年初识程砚秋时的印象,当时程砚秋22岁。翁偶虹先生说:我感到他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在我认识不多的名演员中,他似乎不像是个演员,而更像是一位学者。

君子程砚秋

程砚秋《赚文娟》剧照

梨园弟子往往自幼学戏,能够执笔撰文者不多,更谈不上接受学术训练。关于京剧的学问多数是由痴迷于艺术的票友来做的,然而票友往往缺乏相关的舞台经验,在宏观和微观的结合方面常见一些缺憾。可是程砚秋不然,他能够把宏观和微观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地把技术提炼成学问,又以学术成果来解决具体的艺术问题,这是非常罕见的。程砚秋身后留下数十万字的皇皇巨著,构成了他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因此可以说,程砚秋虽然是个破落的八旗子弟,可是他在文化上非但不贫穷而且很富有,堪称精神贵族。

君子程砚秋

程砚秋《荒山泪》剧照

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他赴欧洲考察戏剧,历时1年零4个月,游历了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瑞士6个国家。他一度想去柏林皇家音乐学院深造,还因一个电影公司的聘书而动心。可是他继而想到自己剧团里的一百多位演员还指望着角儿吃饭呢,于是就打消了这些念头,完成考察任务后就回国了。抗战时期程砚秋一度隐居在京郊青龙桥,在此期间捐造过一座小学,供当地农民子弟上学。1951年,他拿出云贵川三地巡回演出的收入,又拿出在戏曲研究院工作的前三个月工资,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后来他把在青龙桥、海淀区南大街的两处房子,还有在程家花园的18亩果园和60间房屋,都无偿地捐献出来,为北京市民解决住房问题效力。过了几年,周恩来总理鼓励他参加中国共产党,并且自愿担任他的入党介绍人,程砚秋在入党申请书上表示,再把自己六七处房产以及开滦煤矿、东亚和启新三种股票全部捐献给国家。

所谓精神贵族,用孔夫子的说法就是“君子”,君子行仁、行义,此外也尚勇者,而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1942年有一天程砚秋回到北平前门火车站,警察检查时在他身上乱摸。程砚秋奋起抗争,依托一个柱子,以训练有素的武术功夫,面对那几个警察,上来一个撂倒一个,弄得他们一个个鼻青脸肿,狼狈逃窜。然后程砚秋擦干脸上的血迹,扬长而去。

人们往往会说程派格调高,唱腔柔中蓄刚,原来这样的艺术品格是来自于程砚秋作为精神贵族的崇高人格。(公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