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新书推介|钮骠、张一帆主编:《京剧往事》

新书推介|钮骠、张一帆主编:《京剧往事》

《京剧往事》,钮骠、张一帆任主编,北京出版社2021年3月版。

内容简介

该丛书是十三五规划项目,是在北京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京剧谈往录》(共四编)基础上修订、扩充而成。

丛书编委会由迟金声、钮骠等京剧大家领衔,组织老中青三代学者,根据“亲历、亲见、亲闻”的原则,以原书内容为主要框架,从京剧发展历史的学术研究角度,扩大作者范围,增选重要名家、事件的相关篇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老一代京剧艺术家、京剧史学家的口述、访谈、研究的作品进行系统地梳理。

该丛书共分十卷,每一卷又都包含“艺苑薪火”(介绍重要的京剧教育机构)、“菊部群英”(收录京剧名家的自述与他述)和“梨园旧闻”(再现前辈的京剧史研究成果)三大板块,基本囊括了京剧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院团、人物及重要流派。

该丛书是国内首部保护、宣扬、传承京剧文化的大型作品,收录的文章既有名家的绝版篇目,也有前辈的封笔之作,还有一些首次面世的文稿,珍贵程度不言而喻,可谓一部“京剧口述断代史”。

目 录

第一卷

艺苑薪火

喜(富)连成科班的始末——叶龙章

菊部群英

程长庚专记——-曹心泉 陈墨香 王瑶卿 刘守鹤 合作

谭门艺语——谭元寿

孙菊仙的表演艺术及其他——许姬传

说杨隆寿——钮 骠

王凤卿自述——《立言画刊》记者

时门梨园三代各有千秋——陈志明

陈德霖与陈少霖——陈志明

王瑶卿的舞台生涯——郭永江

郝寿臣先生的勾脸艺术——吴晓铃

萧长华先生生平——何时希

回忆父亲红豆馆主——爱新觉罗·毓崃

我所知道的齐如山先生——张大夏

观剧生活素描(节选)——陈墨香

梨园旧闻

清朝管理戏曲的衙门和梨园公会、戏班、戏园的关系——王芷章

附:王芷章先生简介

新书推介|钮骠、张一帆主编:《京剧往事》

《富连成三十年史》

第二卷

回忆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王金璐

试说京剧小生巨匠王楞仙——钮 骠

我所知道的陈彦衡老师——许姬传

尚和玉自述——飞 飞

我随尚和玉先生学戏——郑星垣

国之宝:武生宗师尚和老——钮 骠

回忆杨小楼的演出——刘曾复

忆武生泰斗杨小楼——徐元珊

时慧宝自述——《立言画刊》记者

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梅兰芳

我所认识的梅兰芳——齐如山

忆京朝派武旦代表朱桂芳——陈志明

我与金少山——翁偶虹

郭春山自述——飞 飞

梅兰芳首次东渡纪实——马宝铭

记拍摄《游园惊梦》——许姬传

记忆所及的几场义务戏——翁偶虹

新书推介|钮骠、张一帆主编:《京剧往事》

《立言画刊》

第三卷

尚小云与荣春社——尚长春

附:荣春社教师名单

怀念我的父亲言菊朋——言慧珠 遗稿

言菊朋的艺术生活:访言慧珠同志——之 江

附:读言慧珠、之江两文后记——张胤德

名留世间的高庆奎——刘乃崇

余叔岩生平回忆片段——陈维麟

忆余叔岩演的堂会戏和义务戏——刘曾复

忆姜妙香——刘迎秋

侠骨冰心的女艺术家刘喜奎——王登山

现代四大名旦之比较——苏少卿

学戏和演戏——侯喜瑞 口述 张胤德 整理

附:回忆和侯喜瑞先生相处的日子——张胤德

清末民初的名琴师与名鼓师——徐兰沅

纪念曲家袁寒云——徐凌霄

京戏里的史料——徐凌霄

精忠庙首琐谈——景孤血

由四大徽班时代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的京剧编演新戏概况——景孤血

读《京剧前辈艺人回忆录》札记——景孤血

新书推介|钮骠、张一帆主编:《京剧往事》

《京剧前辈艺人回忆录》

第四卷

回忆鸣春社——李庆春

雷喜福自述——雷喜福

此情已成追忆 求真不忘恩师——陈国卿

忆京剧表演艺术家、麒派创始人周信芳——吴石坚

我从贯大元先生问业始末——吴小如

我是怎样钻研“悟空戏”的——郑法祥口述 刘梦德记录整理

荀慧生传略——张伟君

回忆荀慧生先生的几件事——张胤德

三分生——荀慧生

我的老师于连泉——邹慧兰

我的学艺生活——于连泉口述 柳以真记录

一代名琴杨宝忠——白宝华

苏少卿对京剧的贡献——俞 律

张伯驹先生论剧——马明捷

堂会戏——傅耕野

罗亮生先生遗作《戏曲唱片史话》订补——吴小如

附:戏曲唱片史话——罗亮生著 李名正整理

新书推介|钮骠、张一帆主编:《京剧往事》

戏曲唱片

第五卷

回顾上海戏剧学校——张正芳

附:上海戏剧学校“正”字辈同学名单(根据当年演出戏单共列出149人)

名人访问记——李洪春 《立言画刊》编者

马连良与马派——迟金声

回忆我的老师唐韵笙——李麟童

我的父亲唐韵笙和唐派艺术——唐玉薇

《奇双会·写状》的表演格调——俞振飞

南方小生琐忆——俞振飞

芙蓉草(赵桐珊)自传——赵桐珊 遗稿

记著名老旦演员李多奎——延 昌

梁连柱一生血汗洒梨园——刘连伦

周信芳的老唱片——柴俊为

附录:周信芳唱片目录

高聘卿和他经手灌制的京剧唱片——刘鼎勋

新书推介|钮骠、张一帆主编:《京剧往事》

颜梅华绘周信芳像

第六卷

厉家班创业录——厉慧森

谭富英传略——周 桓

靠把老生和关公戏的表演——李洪春

检阅我自己——程砚秋

论戏曲表演的“四功五法”及“艺病”问题的提纲——程砚秋

我与程砚秋——翁偶虹

关于程砚秋先生的一些事情——徐凌霄

黄桂秋老师和他的黄派艺术——朱永康

叶盛章访问记——孔 张

回忆金仲荪先生——程永江

《京剧剧目初探》引言——陶君起

新书推介|钮骠、张一帆主编:《京剧往事》

《京剧剧目初探》

第七卷

北京国剧学会成立之缘起——张伯驹撰 刘羽注释

刘仲秋与夏声戏剧学校——柳若痴

漫谈我所知道的孟小冬——许姬传

记先师孟小冬夫人——钱培荣

杨宝森先生其艺其人——杨晓雄

四十年的艺术道路——奚啸伯口述 欧阳中石整理 鲁?青补注

京剧艺术家奚啸伯先生艺史漫录——欧阳中石

我是怎样演武松与关羽的——李万春 口述 马铁汉 记录整理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记京剧艺术家马最良先生——王椿立

王少楼生平——《立言画刊》编者

李盛斌访问记——孔 张

李盛藻访问记——《立言画刊》编者

杨盛春访问记——孔 张

王玉蓉访问记——《立言画刊》编者

贯盛习访问记——孔 张

学艺演戏忆当年——孙盛云

徐碧云老师的舞台生涯——毕谷云 朱永康

昇平署的最后一次承应戏——朱家溍

梅兰芳谈戏曲舞台美术——朱家溍

忆听戏与学戏——刘曾复

忆听戏与学戏——何时希

与李少春谈戏——石 挥

新书推介|钮骠、张一帆主编:《京剧往事》

《北平国剧学会陈列馆目录》

第八卷

从四维剧校到中国戏校——钮 骠

我演传统戏——宋宝罗

艺无止境——高盛麟

宋德珠怎样成为宋派——翁偶虹

裘盛戎和他的舞台艺术——张胤德

谈《群·借·烧·华》中曹操与关羽的修改和表演——袁世海

泉来绝响净中奎:缅怀一代名净王泉奎先生——王椿立

海派京剧名角点将录——江上行

回忆余派名琴师王瑞芝先生操琴生涯——王世澄口述 陈志明整理

我所见过的一些京剧配角老生演员——刘曾复

京剧名演员的演唱艺术——陈富年

孙菊仙唱片研究——刘鼎勋

六十年前的底片:影片《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拍摄中的照片故事(节选)——吴钢

新书推介|钮骠、张一帆主编:《京剧往事》

《梅兰芳的舞台艺术》

第九卷

历史备忘录:北京戏校五十年纪——刘继昌

我与李少春——翁偶虹

梅门弟子言慧珠——许姬传

言慧珠自述——《立言画刊》记者

侯玉兰自述——《立言画刊》记者

听李世芳戏的印象——朱家溍

小梅流芳:回忆李世芳的艺术生涯——宋培予 姚宝琏

我的演艺生涯——李慧芳

霜叶红于二月花:叶盛章和叶盛兰的艺术成就——翁偶虹

戏界小掌故——齐如山

我自排自演的京戏——欧阳予倩

古瑁轩见闻录——姚保瑄

新书推介|钮骠、张一帆主编:《京剧往事》

《欧阳予倩戏剧期刊选及研究》

第十卷

台湾的富连成老师们——刘慧芬

古稀义演《百凉楼》:忆京剧武生马德成——李克非

我所认识的梁小鸾——刘迎秋

李玉芝访问记——《立言画刊》记者

白玉薇访问记——《立言画刊》记者

我在中华戏校的前前后后——白玉薇

黄玉华访问记——《立言画刊》记者

浩劫之后再焕青春的赵燕侠——刘辛原

陈永玲访问记——孔 张

我的梨园家世及从艺恩师——刘斌昆

回忆恩师丁永利先生——王金璐

我所知道的樊棣生——白宝华

北京京剧界的“流行”头儿施启沅——潘治武

刘天华与《梅兰芳歌曲谱》——刘北茂

泛谈“十三绝”——翁偶虹

附录一 《京剧谈往录》各编序跋

附录二 本书主人公及撰写者大事年表

附录三 《京剧往事》各编总目

新书推介|钮骠、张一帆主编:《京剧往事》

《梅兰芳歌曲谱》

前 言

钮骠 张一帆

京剧艺术,自1840年前后逐步形成以来,至今已有将近180年的历史。一部京剧艺术史,关联着近180年来中国社会生活的种种变迁,值得书写的内容涵盖方方面面,但其演出史显然应是重中之重。

前事不忘,当为后世之师,京剧艺术在今时乃至明天,假如还能可持续地不断前行,除了迈稳每一个步伐外,时常回顾先辈们所走过的路,经过的事,是十分有必要的;关注京剧艺术台前幕后、前世今生的观众和读者,自然更不会放过那些或平中见奇,或可歌可泣的京剧往事。

新书推介|钮骠、张一帆主编:《京剧往事》

《舞台生活四十年》

历史的书写,需要有第一手的材料,才是扎实可靠的;艺术史的书写,如果能有艺术表现同样鲜活的语言,当然更是理想的。在这一点上,梅兰芳先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口述完成的《舞台生活四十年》与伴随着改革开放时期陆续出版的《京剧谈往录》系列丛书,可谓个人与集体回忆的经典范本。虽然那时还没有现在方兴未艾的口述历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提法。

《京剧谈往录》[1]《京剧谈往录续编》[2]《京剧谈往录三编》[3]《京剧谈往录四编》[4]系1985-1997年由北京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和北京出版社主持,由叶祖孚(1928-1998)、朱家溍(1914-2003)、刘曾复(1914-2012)等前辈相继精心编选、陆续组稿出版的一套京剧史料,其中绝大多数的篇目,都是由亲历、亲见、亲闻的作者或口述、整理者本着对历史、对艺术负责的态度撰写的,很多内容都是公开发表的第一出处与权威说法,因而出版后社会影响极大,其读者范围之广,在横向上已超越京剧艺术工作者、京剧艺术研究者,在纵向上已不止一代人,初版虽加印多次,仍供不应求,这种读者的需求、兴趣与图书发行状况之间的差距,冯牧先生在三十多年前就注意到了[5]。

目前,距离《四编》出版也已过去20年,坊间若要觅得整套《谈往录》,据闻已很不易。在举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传承发展戏曲艺术的今天,北京出版社的相关同志能够审时度势,策划出版十编《京剧往事》,作为《京剧谈往录》的增订本,适逢其时。

新书推介|钮骠、张一帆主编:《京剧往事》

《京剧谈往录》

正如前文所述,京剧艺术在历时并不长的时间里,迅速地成长、成熟起来,与时代造就的一大批表演艺术家有着莫大的关联,他们终生付出的创造性劳动成果(艺术家的工作往往是与生命相始终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学艺、献艺、传艺的责任感尤甚)构建了京剧艺术辉煌大厦的主体。

然而,越是活态的、综合的艺术本体,越不容易记录,尤其是与通行话语体系所不尽相同的部分。京剧往事主要的载体是活人的记忆,特别是在过去,由于缺乏先进的音像技术记录手段,宝贵的艺术经验与财富如果再没有文字的记录,就会不得不面临人亡艺失的无奈;《京剧谈往录》秉承着《舞台生活四十年》的优良传统,如实、生动、抢救性地记录下了许多珍贵的记忆,不少篇目甚至成为有些前辈的绝笔;而二三十年过去了,当年案头场上都很活跃的前辈名家,也无法违背自然规律,离开了我们。

阅读这些用生命书写的文字,仿佛自己也能够穿越时空,回归历史,请早已逝去的前辈耳提面命,为自己释疑解惑。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前辈艺术家和专家因为检索资料的条件所限,加之年深日久,仅凭记忆,述闻也难免发生误差。今人通过最先进的数字和网络手段,利用资料比前人有了更便利的条件,理应在前人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新书推介|钮骠、张一帆主编:《京剧往事》

钮骠先生手稿

在北京出版社的委托下,我们组织了老、中、青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增订队伍,以原四编内容框架为主,扩大作者范围(《谈往录》的作者们原以1980年代尚健在者为主),增选重要名家、重要事件的相关篇目,例如京剧猴戏代表人物郑法祥、武丑宗师叶盛章、武旦宗师宋德珠等的谈艺与艺评,例如老一辈戏曲史论家徐凌霄、苏少卿等的著述,例如电影艺术家石挥与李少春谈戏,例如台湾地区的京剧传承教育情况,之前都因为种种原因未被纳入。

我们在尊重前辈语言与思维习惯的前提下,对有关史实,根据可靠的文献与口述资料加以修正、注释。吴小如先生平生以订讹、传信为己任,我们现在接受的这项工作,可以说是在接续前辈未竟的志业,也可以说是盘点思想宝藏,守护精神家园,增强文化自信的大事。

原四编在编选刊印时,并没有十分统一的顺序,而是根据来稿的内容,大致分为教育机构、名家流派、轶事旧闻等单元,增订本尊重且赞同这个大致分类,把每一编都明确分为“艺苑薪火”(每编介绍一个重要的京剧教育机构)“菊部群英”(包括京剧名家的自述与他述)和“梨园旧闻”三大板块,把原四编《京剧谈往录》的目录打散,根据所述事件发生的先后与人物的生卒年为主序,以演员、乐师、教师、编剧、评论家等不同分工为辅序,兼顾每一编的篇幅大致相等。人名、戏名的写法尽量保持规范一致。确定的具体编选原则如下:

新书推介|钮骠、张一帆主编:《京剧往事》

《古瑁轩剧谭》

1、以史述为主体部分,保留“谈往”的传统,以叙事为主,说理为辅,并充分表现前辈艺术家为人作艺的精神,故而,将全书改名为《京剧往事》。

2、以原四编内容框架为主,爬梳近二十年来新发现的京剧史料,从中增选重要名家相关篇目,有的还请相关专家、前辈和名家后人根据可靠的资料专门为本书增订版提供了以前从未发表的全新内容,目前计划出十编。

3、尽量仍然保持“三亲”原则,适当选择一些罕见的篇目替换一些常见篇目。

4、尽可能在时间段、行当、南北之间找到平衡点

5、原版文字错讹、误植、硬伤则迳改,史实、观点可商榷处做页下注。

6、不求全责备。既为“往事”,十编并不是封闭式的终结。随着时代的进步,新的史料还在不断地被发掘问世,将来有了更合适的内容亦可一续再续。

无论是否新选入的文章,编辑时一方面都要根据现代汉语规范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另一方面,也要求编选者尽量保持文字内容与风格的原典、原汁、原味。

新书推介|钮骠、张一帆主编:《京剧往事》

《中国戏曲史教程》

京剧艺术有自己独特、生动而富有趣味的术语体系,但对于一般读者而言,也会因此而形成一点接受上的门槛,我们在编选工作中,尽量保持艺术语言体系特有的风貌,同时,尽量扫除京剧术语对读者阅读带来的障碍,总而言之,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

第十编最后附录了与本书有关人物为主体的大事年表,为读者做历史定位提供一些方便。

限于我们的学识,编选《京剧往事》的工作一定会出现许多问题,希望读者发现后,能毫不客气地向我们指出。京剧艺术的发展与前进,离不开人才培养与经验总结,这其中也应该包括新一代观众的培养,我们期待《京剧往事》能为京剧艺术各领域吸引来新一代的传薪者。

2019年4月28日

《京剧往事》编委会

总策划:张庆 曲仲

顾 问:迟金声

主 编:钮骠 张一帆

编 委:(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佩孚 刘祯 张一帆 陈志明 尚远 周华斌 钮骠 姜斯轶 梅玮

新书推介|钮骠、张一帆主编:《京剧往事》

《京剧往事》编委会部分成员合影

该丛书由北京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主要负责版权授予及编委指导。北京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是北京市政协设置的九个专门委员会之一,负责组织政协委员及其所联系的社会各界人士撰写“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

该丛书编委会由钮骠、张一帆任主编,主要负责文稿的编选及整理工作。

钮骠(193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1956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校。工文丑,师从萧长华、高富远、萧盛萱、王传淞等。曾任中国戏曲学院教授、编审,硕士研究生导师。离休后仍从事戏曲研究及教学工作。

张一帆(1980—),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戏剧戏曲学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中国戏剧学术史、中国戏曲舞台艺术理论。

注释:

[1] 1985年2月第一版。

[2] 1988年6月第一版。

[3] 1990年9月第一版。

[4] 1997年10月第一版。

[5] 见《京剧谈往录续编·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