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書推介|鈕骠、張一帆主編:《平劇往事》

新書推介|鈕骠、張一帆主編:《平劇往事》

《平劇往事》,鈕骠、張一帆任主編,北京出版社2021年3月版。

内容簡介

該叢書是十三五規劃項目,是在北京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平劇談往錄》(共四編)基礎上修訂、擴充而成。

叢書編委會由遲金聲、鈕骠等平劇大家領銜,組織老中青三代學者,根據“親曆、親見、親聞”的原則,以原書内容為主要架構,從平劇發展曆史的學術研究角度,擴大作者範圍,增選重要名家、事件的相關篇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老一代平劇藝術家、平劇史學家的口述、訪談、研究的作品進行系統地梳理。

該叢書共分十卷,每一卷又都包含“藝苑薪火”(介紹重要的平劇教育機構)、“菊部群英”(收錄平劇名家的自述與他述)和“梨園舊聞”(再現前輩的平劇史研究成果)三大闆塊,基本囊括了平劇發展曆史上的重要院團、人物及重要流派。

該叢書是國内首部保護、宣揚、傳承平劇文化的大型作品,收錄的文章既有名家的絕版篇目,也有前輩的封筆之作,還有一些首次面世的文稿,珍貴程度不言而喻,可謂一部“平劇口述斷代史”。

目 錄

第一卷

藝苑薪火

喜(富)連成科班的始末——葉龍章

菊部群英

程長庚專記——-曹心泉 陳墨香 王瑤卿 劉守鶴 合作

譚門藝語——譚元壽

孫菊仙的表演藝術及其他——許姬傳

說楊隆壽——鈕 骠

王鳳卿自述——《立言畫刊》記者

時門梨園三代各有千秋——陳志明

陳德霖與陳少霖——陳志明

王瑤卿的舞台生涯——郭永江

郝壽臣先生的勾臉藝術——吳曉鈴

蕭長華先生生平——何時希

回憶父親紅豆館主——愛新覺羅·毓崃

我所知道的齊如山先生——張大夏

觀劇生活素描(節選)——陳墨香

梨園舊聞

清朝管理戲曲的衙門和梨園公會、戲班、戲園的關系——王芷章

附:王芷章先生簡介

新書推介|鈕骠、張一帆主編:《平劇往事》

《富連成三十年史》

第二卷

回憶中華戲曲專科學校——王金璐

試說平劇小生巨匠王楞仙——鈕 骠

我所知道的陳彥衡老師——許姬傳

尚和玉自述——飛 飛

我随尚和玉先生學戲——鄭星垣

國之寶:武生宗師尚和老——鈕 骠

回憶楊小樓的演出——劉曾複

憶武生泰鬥楊小樓——徐元珊

時慧寶自述——《立言畫刊》記者

中國戲曲的表演藝術——梅蘭芳

我所認識的梅蘭芳——齊如山

憶京朝派武旦代表朱桂芳——陳志明

我與金少山——翁偶虹

郭春山自述——飛 飛

梅蘭芳首次東渡紀實——馬寶銘

記拍攝《遊園驚夢》——許姬傳

記憶所及的幾場義務戲——翁偶虹

新書推介|鈕骠、張一帆主編:《平劇往事》

《立言畫刊》

第三卷

尚小雲與榮春社——尚長春

附:榮春社教師名單

懷念我的父親言菊朋——言慧珠 遺稿

言菊朋的藝術生活:訪言慧珠同志——之 江

附:讀言慧珠、之江兩文後記——張胤德

名留世間的高慶奎——劉乃崇

餘叔岩生平回憶片段——陳維麟

憶餘叔岩演的堂會戲和義務戲——劉曾複

憶姜妙香——劉迎秋

俠骨冰心的女藝術家劉喜奎——王登山

現代四大名旦之比較——蘇少卿

學戲和演戲——侯喜瑞 口述 張胤德 整理

附:回憶和侯喜瑞先生相處的日子——張胤德

清末民初的名琴師與名鼓師——徐蘭沅

紀念曲家袁寒雲——徐淩霄

京戲裡的史料——徐淩霄

精忠廟首瑣談——景孤血

由四大徽班時代開始到新中國成立前的平劇編演新戲概況——景孤血

讀《平劇前輩藝人回憶錄》劄記——景孤血

新書推介|鈕骠、張一帆主編:《平劇往事》

《平劇前輩藝人回憶錄》

第四卷

回憶鳴春社——李慶春

雷喜福自述——雷喜福

此情已成追憶 求真不忘恩師——陳國卿

憶平劇表演藝術家、麒派創始人周信芳——吳石堅

我從貫大元先生問業始末——吳小如

我是怎樣鑽研“悟空戲”的——鄭法祥口述 劉夢德記錄整理

荀慧生傳略——張偉君

回憶荀慧生先生的幾件事——張胤德

三分生——荀慧生

我的老師于連泉——鄒慧蘭

我的學藝生活——于連泉口述 柳以真記錄

一代名琴楊寶忠——白寶華

蘇少卿對平劇的貢獻——俞 律

張伯駒先生論劇——馬明捷

堂會戲——傅耕野

羅亮生先生遺作《戲曲唱片史話》訂補——吳小如

附:戲曲唱片史話——羅亮生著 李名正整理

新書推介|鈕骠、張一帆主編:《平劇往事》

戲曲唱片

第五卷

回顧上海戲劇學校——張正芳

附:上海戲劇學校“正”字輩同學名單(根據當年演出戲單共列出149人)

名人通路記——李洪春 《立言畫刊》編者

馬連良與馬派——遲金聲

回憶我的老師唐韻笙——李麟童

我的父親唐韻笙和唐派藝術——唐玉薇

《奇雙會·寫狀》的表演格調——俞振飛

南方小生瑣憶——俞振飛

芙蓉草(趙桐珊)自傳——趙桐珊 遺稿

記著名老旦演員李多奎——延 昌

梁連柱一生血汗灑梨園——劉連倫

周信芳的老唱片——柴俊為

附錄:周信芳唱片目錄

高聘卿和他經手灌制的平劇唱片——劉鼎勳

新書推介|鈕骠、張一帆主編:《平劇往事》

顔梅華繪周信芳像

第六卷

厲家班創業錄——厲慧森

譚富英傳略——周 桓

靠把老生和關公戲的表演——李洪春

檢閱我自己——程硯秋

論戲曲表演的“四功五法”及“藝病”問題的提綱——程硯秋

我與程硯秋——翁偶虹

關于程硯秋先生的一些事情——徐淩霄

黃桂秋老師和他的黃派藝術——朱永康

葉盛章通路記——孔 張

回憶金仲荪先生——程永江

《平劇劇目初探》引言——陶君起

新書推介|鈕骠、張一帆主編:《平劇往事》

《平劇劇目初探》

第七卷

北京國劇學會成立之緣起——張伯駒撰 劉羽注釋

劉仲秋與夏聲戲劇學校——柳若癡

漫談我所知道的孟小冬——許姬傳

記先師孟小冬夫人——錢培榮

楊寶森先生其藝其人——楊曉雄

四十年的藝術道路——奚嘯伯口述 歐陽中石整理 魯?青補注

平劇藝術家奚嘯伯先生藝史漫錄——歐陽中石

我是怎樣演武松與關羽的——李萬春 口述 馬鐵漢 記錄整理

馬氏五常?白眉最良:記平劇藝術家馬最良先生——王椿立

王少樓生平——《立言畫刊》編者

李盛斌通路記——孔 張

李盛藻通路記——《立言畫刊》編者

楊盛春通路記——孔 張

王玉蓉通路記——《立言畫刊》編者

貫盛習通路記——孔 張

學藝演戲憶當年——孫盛雲

徐碧雲老師的舞台生涯——畢谷雲 朱永康

昇平署的最後一次承應戲——朱家溍

梅蘭芳談戲曲舞台美術——朱家溍

憶聽戲與學戲——劉曾複

憶聽戲與學戲——何時希

與李少春談戲——石 揮

新書推介|鈕骠、張一帆主編:《平劇往事》

《北平國劇學會陳列館目錄》

第八卷

從四維劇校到中國戲校——鈕 骠

我演傳統戲——宋寶羅

藝無止境——高盛麟

宋德珠怎樣成為宋派——翁偶虹

裘盛戎和他的舞台藝術——張胤德

談《群·借·燒·華》中曹操與關羽的修改和表演——袁世海

泉來絕響淨中奎:緬懷一代名淨王泉奎先生——王椿立

海派平劇名角點将錄——江上行

回憶餘派名琴師王瑞芝先生操琴生涯——王世澄口述 陳志明整理

我所見過的一些平劇配角老生演員——劉曾複

平劇名演員的演唱藝術——陳富年

孫菊仙唱片研究——劉鼎勳

六十年前的底片:影片《梅蘭芳的舞台藝術》拍攝中的照片故事(節選)——吳鋼

新書推介|鈕骠、張一帆主編:《平劇往事》

《梅蘭芳的舞台藝術》

第九卷

曆史備忘錄:北京戲校五十年紀——劉繼昌

我與李少春——翁偶虹

梅門弟子言慧珠——許姬傳

言慧珠自述——《立言畫刊》記者

侯玉蘭自述——《立言畫刊》記者

聽李世芳戲的印象——朱家溍

小梅流芳:回憶李世芳的藝術生涯——宋培予 姚寶琏

我的演藝生涯——李慧芳

霜葉紅于二月花:葉盛章和葉盛蘭的藝術成就——翁偶虹

戲界小掌故——齊如山

我自排自演的京戲——歐陽予倩

古瑁軒見聞錄——姚保瑄

新書推介|鈕骠、張一帆主編:《平劇往事》

《歐陽予倩戲劇期刊選及研究》

第十卷

台灣的富連成老師們——劉慧芬

古稀義演《百涼樓》:憶平劇武生馬德成——李克非

我所認識的梁小鸾——劉迎秋

李玉芝通路記——《立言畫刊》記者

白玉薇通路記——《立言畫刊》記者

我在中華戲校的前前後後——白玉薇

黃玉華通路記——《立言畫刊》記者

浩劫之後再煥青春的趙燕俠——劉辛原

陳永玲通路記——孔 張

我的梨園家世及從藝恩師——劉斌昆

回憶恩師丁永利先生——王金璐

我所知道的樊棣生——白寶華

北京平劇界的“流行”頭兒施啟沅——潘治武

劉天華與《梅蘭芳歌曲譜》——劉北茂

泛談“十三絕”——翁偶虹

附錄一 《平劇談往錄》各編序跋

附錄二 本書主人公及撰寫者大事年表

附錄三 《平劇往事》各編總目

新書推介|鈕骠、張一帆主編:《平劇往事》

《梅蘭芳歌曲譜》

前 言

鈕骠 張一帆

平劇藝術,自1840年前後逐漸形成以來,至今已有将近180年的曆史。一部平劇藝術史,關聯着近180年來中國社會生活的種種變遷,值得書寫的内容涵蓋方方面面,但其演出史顯然應是重中之重。

前事不忘,當為後世之師,平劇藝術在今時乃至明天,假如還能可持續地不斷前行,除了邁穩每一個步伐外,時常回顧先輩們所走過的路,經過的事,是十分有必要的;關注平劇藝術台前幕後、前世今生的觀衆和讀者,自然更不會放過那些或平中見奇,或可歌可泣的平劇往事。

新書推介|鈕骠、張一帆主編:《平劇往事》

《舞台生活四十年》

曆史的書寫,需要有第一手的材料,才是紮實可靠的;藝術史的書寫,如果能有藝術表現同樣鮮活的語言,當然更是理想的。在這一點上,梅蘭芳先生于新中國成立初期口述完成的《舞台生活四十年》與伴随着改革開放時期陸續出版的《平劇談往錄》系列叢書,可謂個人與集體回憶的經典範本。雖然那時還沒有現在方興未艾的口述曆史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提法。

《平劇談往錄》[1]《平劇談往錄續編》[2]《平劇談往錄三編》[3]《平劇談往錄四編》[4]系1985-1997年由北京市政協文史委員會和北京出版社主持,由葉祖孚(1928-1998)、朱家溍(1914-2003)、劉曾複(1914-2012)等前輩相繼精心編選、陸續組稿出版的一套平劇史料,其中絕大多數的篇目,都是由親曆、親見、親聞的作者或口述、整理者本着對曆史、對藝術負責的态度撰寫的,很多内容都是公開發表的第一出處與權威說法,因而出版後社會影響極大,其讀者範圍之廣,在橫向上已超越平劇藝術工作者、平劇藝術研究者,在縱向上已不止一代人,初版雖加印多次,仍供不應求,這種讀者的需求、興趣與圖書發行狀況之間的差距,馮牧先生在三十多年前就注意到了[5]。

目前,距離《四編》出版也已過去20年,坊間若要覓得整套《談往錄》,據聞已很不易。在舉國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傳承發展戲曲藝術的今天,北京出版社的相關同志能夠審時度勢,策劃出版十編《平劇往事》,作為《平劇談往錄》的增訂本,适逢其時。

新書推介|鈕骠、張一帆主編:《平劇往事》

《平劇談往錄》

正如前文所述,平劇藝術在曆時并不長的時間裡,迅速地成長、成熟起來,與時代造就的一大批表演藝術家有着莫大的關聯,他們終生付出的創造性勞動成果(藝術家的工作往往是與生命相始終的,戲曲表演藝術家學藝、獻藝、傳藝的責任感尤甚)建構了平劇藝術輝煌大廈的主體。

然而,越是活态的、綜合的藝術本體,越不容易記錄,尤其是與通行話語體系所不盡相同的部分。平劇往事主要的載體是活人的記憶,特别是在過去,由于缺乏先進的音像技術記錄手段,寶貴的藝術經驗與财富如果再沒有文字的記錄,就會不得不面臨人亡藝失的無奈;《平劇談往錄》秉承着《舞台生活四十年》的優良傳統,如實、生動、搶救性地記錄下了許多珍貴的記憶,不少篇目甚至成為有些前輩的絕筆;而二三十年過去了,當年案頭場上都很活躍的前輩名家,也無法違背自然規律,離開了我們。

閱讀這些用生命書寫的文字,仿佛自己也能夠穿越時空,回歸曆史,請早已逝去的前輩耳提面命,為自己釋疑解惑。不過,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前輩藝術家和專家因為檢索資料的條件所限,加之年深日久,僅憑記憶,述聞也難免發生誤差。今人通過最先進的數字和網絡手段,利用資料比前人有了更便利的條件,理應在前人的基礎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新書推介|鈕骠、張一帆主編:《平劇往事》

鈕骠先生手稿

在北京出版社的委托下,我們組織了老、中、青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增訂隊伍,以原四編内容架構為主,擴大作者範圍(《談往錄》的作者們原以1980年代尚健在者為主),增選重要名家、重要事件的相關篇目,例如平劇猴戲代表人物鄭法祥、武醜宗師葉盛章、武旦宗師宋德珠等的談藝與藝評,例如老一輩戲曲史論家徐淩霄、蘇少卿等的著述,例如電影藝術家石揮與李少春談戲,例如台灣地區的平劇傳承教育情況,之前都因為種種原因未被納入。

我們在尊重前輩語言與思維習慣的前提下,對有關史實,根據可靠的文獻與口述資料加以修正、注釋。吳小如先生平生以訂訛、傳信為己任,我們現在接受的這項工作,可以說是在接續前輩未竟的志業,也可以說是盤點思想寶藏,守護精神家園,增強文化自信的大事。

原四編在編選刊印時,并沒有十分統一的順序,而是根據來稿的内容,大緻分為教育機構、名家流派、轶事舊聞等單元,增訂本尊重且贊同這個大緻分類,把每一編都明确分為“藝苑薪火”(每編介紹一個重要的平劇教育機構)“菊部群英”(包括平劇名家的自述與他述)和“梨園舊聞”三大闆塊,把原四編《平劇談往錄》的目錄打散,根據所述事件發生的先後與人物的生卒年為主序,以演員、樂師、教師、編劇、評論家等不同分工為輔序,兼顧每一編的篇幅大緻相等。人名、戲名的寫法盡量保持規範一緻。确定的具體編選原則如下:

新書推介|鈕骠、張一帆主編:《平劇往事》

《古瑁軒劇譚》

1、以史述為主體部分,保留“談往”的傳統,以叙事為主,說理為輔,并充分表現前輩藝術家為人作藝的精神,故而,将全書改名為《平劇往事》。

2、以原四編内容架構為主,爬梳近二十年來新發現的平劇史料,從中增選重要名家相關篇目,有的還請相關專家、前輩和名家後人根據可靠的資料專門為本書增訂版提供了以前從未發表的全新内容,目前計劃出十編。

3、盡量仍然保持“三親”原則,适當選擇一些罕見的篇目替換一些常見篇目。

4、盡可能在時間段、行當、南北之間找到平衡點

5、原版文字錯訛、誤植、硬傷則迳改,史實、觀點可商榷處做頁下注。

6、不求全責備。既為“往事”,十編并不是封閉式的終結。随着時代的進步,新的史料還在不斷地被發掘問世,将來有了更合适的内容亦可一續再續。

無論是否新選入的文章,編輯時一方面都要根據現代漢語規範進行必要的技術處理,另一方面,也要求編選者盡量保持文字内容與風格的原典、原汁、原味。

新書推介|鈕骠、張一帆主編:《平劇往事》

《中國戲曲史教程》

平劇藝術有自己獨特、生動而富有趣味的術語體系,但對于一般讀者而言,也會是以而形成一點接受上的門檻,我們在編選工作中,盡量保持藝術語言體系特有的風貌,同時,盡量掃除平劇術語對讀者閱讀帶來的障礙,總而言之,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找到二者之間的平衡。

第十編最後附錄了與本書有關人物為主體的大事年表,為讀者做曆史定位提供一些友善。

限于我們的學識,編選《平劇往事》的工作一定會出現許多問題,希望讀者發現後,能毫不客氣地向我們指出。平劇藝術的發展與前進,離不開人才培養與經驗總結,這其中也應該包括新一代觀衆的培養,我們期待《平劇往事》能為平劇藝術各領域吸引來新一代的傳薪者。

2019年4月28日

《平劇往事》編委會

總策劃:張慶 曲仲

顧 問:遲金聲

主 編:鈕骠 張一帆

編 委:(以姓氏筆畫為序)

王佩孚 劉祯 張一帆 陳志明 尚遠 周華斌 鈕骠 姜斯轶 梅玮

新書推介|鈕骠、張一帆主編:《平劇往事》

《平劇往事》編委會部分成員合影

該叢書由北京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主要負責版權授予及編委指導。北京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是北京市政協設定的九個專門委員會之一,負責組織政協委員及其所聯系的社會各界人士撰寫“三親”(親曆、親見、親聞)史料。

該叢書編委會由鈕骠、張一帆任主編,主要負責文稿的編選及整理工作。

鈕骠(1933—),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平劇代表性傳承人。1956年畢業于中國戲曲學校。工文醜,師從蕭長華、高富遠、蕭盛萱、王傳淞等。曾任中國戲曲學院教授、編審,碩士研究所學生導師。離休後仍從事戲曲研究及教學工作。

張一帆(1980—),文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戲劇戲曲學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中國戲劇學術史、中國戲曲舞台藝術理論。

注釋:

[1] 1985年2月第一版。

[2] 1988年6月第一版。

[3] 1990年9月第一版。

[4] 1997年10月第一版。

[5] 見《平劇談往錄續編·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