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晨讀|說到書法,是有嚴格标準的

判斷書法美不美,究竟有沒有标準?

古人眼中的書法,是有嚴格标準的:

我國最早的書法理論家蔡邕說:“夫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為書之體,須如其形,若望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卧若起……縱橫有象者,方得謂之書矣。”李冰陽雲:“于天地山川得方圓流峙之形,于日月星辰得經緯昭回之度,于雲霞草木得霏布滋蔓之容,于衣冠文物得揖讓周旋之體,于魚蟲禽獸得屈伸飛動之理。”顯然古人認為大自然是書法形神動态之美的源泉,備萬物之狀者,才稱得上是書法,才能使書法獲得美感,達到高妙的境界。

晨讀|說到書法,是有嚴格标準的

古人還有一種審美标準。鐘繇雲:“筆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孫過庭雲:“凜之以風神,溫之以妍潤,鼓之以枯勁,和之以閑雅,故可達其性情,形其哀樂。”劉熙載雲:“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這種觀點顯然與前者不同,認為書者的情感學養才是書法美的源泉,書法是書者内心軌迹和情感的物化——人心營構之象。

也有持相融觀點的。如周星蓮雲:“寫,置也,輸也。置者,置物之形;輸者,輸我之心。”顯然他認為書法之美,既取法大自然,又來自書者的内心世界。

由于書法的風貌不同,古人又有不同的審美取向: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欣賞規範、嚴正的中和之美;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則青睐簡淡、率真的自然之美;而禅宗卻鐘情虛靜、靈性之美。

千百年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有定論。難怪唐代書法理論大家張懷瓘感慨道:“考無說而究情,察無形而得相……何其不有,何怪不儲。無物之象,藏之于密,靜而求之或存,躁而索之或失,雖明目谛察而不見,長策審逼而不知……”可見中國書法玄啊!什麼都有,又什麼都無,什麼都不肯定,又什麼都不否定。

對于古人的觀點,今人看法不一:反對者認為,書法僅是漢字的書寫藝術,它與大自然和人的情感毫無關系,談不上再現大自然之美和表達書者的内心感情。人們在欣賞書法時産生的情感,隻是從書寫内容和書法形态中産生的聯想,線條本身是不具備某種感情的。古人的審美思想已不能解釋現代的流行藝術,傳統美學已陷入巨大的審美困境,必須廢黜,重建審美體系;贊同者認為,古人的審美觀是經過曆史檢驗的,是先哲智慧的結晶,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我們應該敬畏它保護它傳承它,而不是抛棄它否定它。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而我的看法是,對古人書法審美觀的争論,也許永遠得不出統一的完美的結論,因為書法是一種哲學,哲學不是教條的結論,哲學是一種不斷地思考,沒有最終答案。(王恩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