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白謙慎:吳大澂和晚清大篆書法

作者:古籍

國展論壇:白謙慎的PPT

白老師這場講座的題目,叫做《吳大澂和晚清大篆書法》。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主人公——吳大澂先生。

白謙慎:吳大澂和晚清大篆書法

沒錯,他是個官員,晚清官員做學問的還是比較多的~他做湖南巡撫期間帶兵打仗,參加甲午中日戰争失敗後被革職,從此在家賦閑。

他還是吳湖帆的祖父。讓人不禁感慨豔羨詩書傳家、槐陰滿庭的那份厚重與榮耀。

那些年,他的名字還叫做“吳大淳”。

白謙慎:吳大澂和晚清大篆書法

吳大澂初名大淳,從他為外祖父所題書名可以看出,他學習篆書很可能最早從刻圖章開始。

在1861年他的日記裡就記載了他曾為很多人刻圖章,72天中就刻了二十方圖章。

白謙慎:吳大澂和晚清大篆書法
白謙慎:吳大澂和晚清大篆書法

也是蠻拼的……

其中有一方可能現在還存在,就是它了。

白謙慎:吳大澂和晚清大篆書法

吳大澂生活在研究古文字風氣甚重的蘇州。1856年他成為了段玉裁(1735-1815)的學生陳奂(1786-1863)的學生。也就是段玉裁的徒孫~~每天讀二三十頁的《說文解字》,這,就是他當時的日課。受此影響,吳大澂早期寫的基本是小篆,特别是玉箸篆、鐵線篆。

那一年後,他叫做“吳大澂”。

白謙慎:吳大澂和晚清大篆書法

1862年以後,為避同治皇帝載淳的諱,他改名吳大澂,他為朋友李嘉福所書扇面,寫得工穩圓潤。

4年後,為吳雲(1811-1883)題寫書名,對結構和用筆的把握更加深厚。

白謙慎:吳大澂和晚清大篆書法

1870年,他随着李鴻章的軍隊入陝西,登上華山,留下了他的摩崖石刻,很标準的玉箸篆。

白謙慎:吳大澂和晚清大篆書法

其實此時他的篆書風格已經開始向着鄧石如、吳讓之一路發生變化,強調提按、節奏和韻律。

白謙慎:吳大澂和晚清大篆書法

放大一點,你來感受一下~!

白謙慎:吳大澂和晚清大篆書法

1860年代末和1870年代初他留下了一些日記,可以看到他大量寫篆書的經曆,并指出自己很少用行書,偶爾用行書還會自我反思一下。

白謙慎:吳大澂和晚清大篆書法

不過從1870年開始,他的興趣開始轉向金文書法,即大篆。當時在其老鄉潘祖蔭(1830-1890)的帶領下,京城的官員開始收藏青銅器,在北京翰林院供職的吳大澂也加入了進去。

白謙慎:吳大澂和晚清大篆書法
白謙慎:吳大澂和晚清大篆書法

圖文皆為吳大澂描繪和摹寫,線條十分流暢。

1872年,吳大澂的老師、蘇州金石學家吳雲的《兩罍軒彜器圖釋》出版。

白謙慎:吳大澂和晚清大篆書法

此時吳大澂本人也開始收藏,并對所藏或所見作著錄,他曾自述道:“洎官翰林,好古吉金文字,有所見辄手摹之,或圖其形存于箧。”十分用功。

白謙慎:吳大澂和晚清大篆書法

吳大澂:學霸就是這樣煉成的~

關于摹寫金文的方式,吳大澂他自始至終基本以一種雍容、靜穆、幹淨的筆法來書寫,與老師吳雲的斑駁、顫抖很不一樣。

除此之外,他借青銅器收藏來對前輩著錄及青銅銘文進行廣泛研究和鑒定。對阮元《積古齋鐘鼎彜器款識》中一些假的東西的判斷,直言不諱“僞而劣”“文似僞作”“此器當系僞造”。

白謙慎:吳大澂和晚清大篆書法

有時也會說好,“商器甚佳,釋未确”,還是蠻誠懇的。

白謙慎:吳大澂和晚清大篆書法

吳大澂及其友人的信劄,留下不少有關他研習金文書法的記錄。在1876年緻陳介琪的信劄中,他講道“完白山人亦僅得力于漢碑額而未窺籀斯之藩。大約商周盛時,文字多雄渾,能斂能散,不拘一格。世風漸薄,則漸趨于柔媚。”他認為鄧石如沒有走到商周中去,取法不高古。

白謙慎:吳大澂和晚清大篆書法

他對通曉大篆的師友所書信劄,多用大篆。

白謙慎:吳大澂和晚清大篆書法

瞧,有學問就是這麼任性!

從與師友的信劄中可以看出,經過數年的努力,吳大澂的金文書法在1870年代下半期有了長足進步。

白謙慎:吳大澂和晚清大篆書法
白謙慎:吳大澂和晚清大篆書法

潘祖蔭:你給我寫的信,我已經好好地裝裱起來啦~

潘祖蔭:咱們有清以來,你寫大篆是最棒哒!

潘祖蔭:聽說你臨了一百本散氏盤,能臨一本給我麼……?

潘祖蔭:……

說到臨散盤,要知道,散氏盤銘文共有357字,以三日臨一通的話,臨百通也要曆時一年左右,可見吳大澂此時已經在大篆上下過很多功夫。

白謙慎:吳大澂和晚清大篆書法

後來,吳大澂果真為老師潘祖蔭臨寫了一通。

潘祖蔭:“惠臨散盤,感謝,感謝。”

嗯,感謝呢~~

1880年以後,他的篆書風格基本定型了。1885年,他在寫給吳雲的兒子吳承潞的信中自诩道:“專心大篆之學,三十年來從無此嫥壹,自疑所詣突過完白山人矣。”

吳大澂:以前人人誇我不遜鄧石如,現在,是時候自己誇一誇了,哈哈哈~

1886年,他通過上海同文書局出版大篆《論語》《孝經》,利用當時先進的傳媒手段石印法來影印他的作品,傳播他的大篆書法。

白謙慎:吳大澂和晚清大篆書法

吳大澂對晚清大篆書法的另一個重要貢獻,就是系統地研究大篆文字,以及先秦印章文字和陶文。

白謙慎:吳大澂和晚清大篆書法
白謙慎:吳大澂和晚清大篆書法

并且編撰了《說文古籀補》這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字書。其體例被後世學者所沿用,如容庚《金文編》、孫海波《甲骨文編》等。

白謙慎:吳大澂和晚清大篆書法

再來說說吳大澂的兩位幕僚——吳昌碩和黃士陵。都是篆刻史上響當當的人物啊~

吳昌碩最早曾是吳雲的幕僚,在吳雲家中見過很多金石的好拓本,1890年後成為了吳大澂的幕僚。

白謙慎:吳大澂和晚清大篆書法

吳昌碩為吳大澂所治印章

白謙慎:吳大澂和晚清大篆書法

吳昌碩書石鼓文

黃士陵是吳大澂出任廣東巡撫時一起帶到廣東的,在其身邊工作了兩年,他存下來的很多摹古圖和印章中經常提到吳大澂。

白謙慎:吳大澂和晚清大篆書法

黃士陵篆書用筆更加靈活,但其追求光潔儒雅的書風與吳大澂一脈相承。

白謙慎:吳大澂和晚清大篆書法

說到吳大澂的曆史地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傅山。從他的世界裡看看他寫的大篆是個神馬樣紙~

喏……就是它了。

白謙慎:吳大澂和晚清大篆書法

你沒看錯,你沒看錯,你沒看錯……

為什麼感覺萌萌的?

那是因為,在傅山生活的那個時代,古文字的研究還不夠嚴謹和發達。青主童鞋學習大篆并非臨習銘文而來,而是根據諸如《漢簡》《集篆古文韻海》以及晚明出版的大量字書等來書寫的。

傅山:豐富力就是要這樣想象~

好一點的參考就是薛尚功的《曆代鐘鼎彜器款識法帖》了。看像不像~

白謙慎:吳大澂和晚清大篆書法

再來欣賞下何紹基(1799-1873)的大篆。

何紹基是吳大澂的外祖父……的朋友,二人也是相識,和吳大澂渾厚的中鋒用筆完全不同。

白謙慎:吳大澂和晚清大篆書法

何紹基:拿起筆來,一起顫抖!

潘祖蔭:呵,這老頭不行~

吳大澂改變了晚清大篆書風,他筆下的大篆線條,不是顫抖的、殘破的、彎曲的,終其一生用筆都非常幹淨挺拔,流暢而儒雅。

白謙慎:吳大澂和晚清大篆書法

其實呢,大家都知道王懿榮。他當時是潘祖蔭的門人,也是吳大澂的結拜兄弟,關系甚好。

在這裡是要解釋一個情況,并不是說王懿榮發現了甲骨文,所謂龍骨上的刻字也拿給吳大澂看過,在當時的環境下他也一定知道這是古文字,對古文字的研究積累使他們有了這方面的敏感,不管是誰,都能做出一個最基本的判斷。

白謙慎:吳大澂和晚清大篆書法

在研究金文時,吳大澂等人一直将其當作金史的考證,毛公鼎、大克鼎、散氏盤等較長的銘文,被他們稱之為“周诰遺文”“真古文尚書”。王懿榮還專門給朝廷上過奏折要重視研究金文,當作儒家的重要經典來對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