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肥肠,就不得不说到山东。因为山东的九转扳指,历史实在太悠久了,据说清朝就非常著名。下面给朋友们来一份九转扳指的教程。

肥肠,切2.5厘米左右宽,形如扳指,故名“九转扳指”,显得有文化。扳指,就是古人射箭时,套在大拇指上防止被弓弦勒伤的玩意儿。你也可以直接叫“九转大肠”,是一回事。这个九转扳指,做法很复杂。先煮、再蒸、再炸、再煨,四道工序,想想都费功夫。
几乎所有肥肠菜式,都要先煮。直接用清水—记住,水开后再下肥肠,这样可以锁住肥肠里面的鲜味。冷水煮肥肠,鲜味都在汤里—不只是做肥肠如此,随便炖啥子,如果要汤出彩,就冷水下食材煨炖,如果要锁住食材本味,就水开后再下 。
有大厨告诉我,这个工序时间要久,肥肠要炖烂,烂到筷子可以 轻轻插进去:又有大厨说,这道工序呀,叫焯水,稍微收一下即可, 没有必要炖烂一本大厨认为,都有道理。主要看你喜欢什么感觉,以及接下来准备用什么招数。
这个时候,做法开始不同了。一种是多一个蒸的环节,上锅用碗蒸。加料酒、香料、姜葱、花椒、卤汁(或者酱油)、盐等,慢慢蒸到入味。用这种方法的朋友,在前面清水煮这个环节,可以焯水即可,因为这里可以蒸得溜。另一种是不蒸,直接下油锅炸。
不管蒸不蒸,这肥肠都要炸一炸。
油温七分,肥肠入油锅,缓炸至金黄酥脆。80年前,成都“姑姑筵”的老板黄敬临,就擅长做“软炸扳指”,据说是他发明的。其实不是,他的软炸扳指,还是从鲁菜“九转扳指”演化而来,应该算改进吧—前面水煮、锅蒸环节都一样,区别在于,黄敬临在油炸前,给肥肠裹了一层面糊,我怀疑面糊里面放有椒盐一类东西,有点像炸酥肉,炸好后,再淋上糖醋汁。依我所见,裹面包糠油炸,再加上泡椒风味的鱼香汁,一定更好吃。估计是时代不同,人们口味不同吧。现在有标准的脆皮糊制作方法,甚至市场有脆皮糊卖。刷上脆皮糊,这肥肠自然就脆皮了。
鲁菜的九转扳指,不裹糊,肥肠直接裸体入油锅。炸好后,再在锅里留少许油,制作料。先用白糖上糖色,懒虫可以直接用老抽,然后用白糖提味。再加姜葱蒜末炒香,加料酒、生抽、少量五香粉(少到什么程度,要看自己的口感偏好)、胡椒粉、花椒粉、糖等等该有的东西,然后加少许水,慢慢煨到汤汁收得差不多,最后起锅装盘,把剩余浓汁浇在肥肠上。大功告成。
这道菜,是肥肠进入近代后最初的菜式,使用的技法现在依然有效,只是佐料有所区别,招式略加改良,就形成不同风味。在重庆,建议加适量泡姜泡海椒,也可在部分环节加豆豉、糍粑海椒等,形成微辣回甜的家常味。
喜欢吃肥肠的朋友们,上了一天班,回家做一份九转大肠犒劳一下自己吧!做出来那成就感杠杠的!
最后,别忘了点赞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