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菜市場買了2斤肥腸,在家做了一道九轉大腸,一家三口不夠吃

作者:上河韓語

說到肥腸,就不得不說到山東。因為山東的九轉扳指,曆史實在太悠久了,據說清朝就非常著名。下面給朋友們來一份九轉扳指的教程。

菜市場買了2斤肥腸,在家做了一道九轉大腸,一家三口不夠吃

肥腸,切2.5厘米左右寬,形如扳指,故名“九轉扳指”,顯得有文化。扳指,就是古人射箭時,套在大拇指上防止被弓弦勒傷的玩意兒。你也可以直接叫“九轉大腸”,是一回事。這個九轉扳指,做法很複雜。先煮、再蒸、再炸、再煨,四道工序,想想都費功夫。

幾乎所有肥腸菜式,都要先煮。直接用清水—記住,水開後再下肥腸,這樣可以鎖住肥腸裡面的鮮味。冷水煮肥腸,鮮味都在湯裡—不隻是做肥腸如此,随便炖啥子,如果要湯出彩,就冷水下食材煨炖,如果要鎖住食材本味,就水開後再下 。

有大廚告訴我,這個工序時間要久,肥腸要炖爛,爛到筷子可以 輕輕插進去:又有大廚說,這道工序呀,叫焯水,稍微收一下即可, 沒有必要炖爛一本大廚認為,都有道理。主要看你喜歡什麼感覺,以及接下來準備用什麼招數。

菜市場買了2斤肥腸,在家做了一道九轉大腸,一家三口不夠吃

這個時候,做法開始不同了。一種是多一個蒸的環節,上鍋用碗蒸。加料酒、香料、姜蔥、花椒、鹵汁(或者醬油)、鹽等,慢慢蒸到入味。用這種方法的朋友,在前面清水煮這個環節,可以焯水即可,因為這裡可以蒸得溜。另一種是不蒸,直接下油鍋炸。

不管蒸不蒸,這肥腸都要炸一炸。

油溫七分,肥腸入油鍋,緩炸至金黃酥脆。80年前,成都“姑姑筵”的老闆黃敬臨,就擅長做“軟炸扳指”,據說是他發明的。其實不是,他的軟炸扳指,還是從魯菜“九轉扳指”演化而來,應該算改進吧—前面水煮、鍋蒸環節都一樣,差別在于,黃敬臨在油炸前,給肥腸裹了一層面糊,我懷疑面糊裡面放有椒鹽一類東西,有點像炸酥肉,炸好後,再淋上糖醋汁。依我所見,裹面包糠油炸,再加上泡椒風味的魚香汁,一定更好吃。估計是時代不同,人們口味不同吧。現在有标準的脆皮糊制作方法,甚至市場有脆皮糊賣。刷上脆皮糊,這肥腸自然就脆皮了。

菜市場買了2斤肥腸,在家做了一道九轉大腸,一家三口不夠吃

魯菜的九轉扳指,不裹糊,肥腸直接裸體入油鍋。炸好後,再在鍋裡留少許油,制作料。先用白糖上糖色,懶蟲可以直接用醬油,然後用白糖提味。再加姜蔥蒜末炒香,加料酒、醬油、少量五香粉(少到什麼程度,要看自己的口感偏好)、胡椒粉、花椒粉、糖等等該有的東西,然後加少許水,慢慢煨到湯汁收得差不多,最後起鍋裝盤,把剩餘濃汁澆在肥腸上。大功告成。

這道菜,是肥腸進入近代後最初的菜式,使用的技法現在依然有效,隻是佐料有所差別,招式略加改良,就形成不同風味。在重慶,建議加适量泡姜泡海椒,也可在部分環節加豆豉、糍粑海椒等,形成微辣回甜的家常味。

菜市場買了2斤肥腸,在家做了一道九轉大腸,一家三口不夠吃

喜歡吃肥腸的朋友們,上了一天班,回家做一份九轉大腸犒勞一下自己吧!做出來那成就感杠杠的!

最後,别忘了點贊關注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