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氢能产业化东风渐强 河北规划2022年氢能产业链产值达150亿元

作者:证券日报

本站记者 赵学义 见习记者 张晓宇

近日,河北省发布了河北省氢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河北省工业规模明显扩大。到2022年,氢能关键装备及其核心部件基本实现自主化、量产化,氢能产业链年产值将达到150亿元。到2025年,培育国内先进企业10-15家,氢能产业链年产值达500亿元。

"河北省作为京津周边的特区,对其产业升级和能源消费转型压力较大,特别是在钢铁冶炼等领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力发展环保节能减排、减排和降耗技术应用,积极拓展新兴产业,氢能利用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突破性发展本土产业,推广氢冶金技术已成为河北省发展的重点,"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闫海轩告诉证券日报。目前,氢能的成本相对较高,利用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发展氢能产业是一个很好的突破。"

中国投资协会投资咨询委员会绿色创造办公室副主任郭海飞表示:"河北是化石能源消费的一大省,如煤炭、节能减排压力大、大气污染防治压力也很大,氢能等绿色能源的发展可以帮助改善河北省的能源供应结构, 减少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耗,助力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河北早日实现碳峰和碳中和。"

策略催化叠加

氢能产业化东风愈演愈烈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河北省以技术突破和产业培育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实现碳峰和碳中和目标,协调氢能产业布局,完善管理机制,规范有序发展,推进清洁建设。 低碳、安全、高效的新时代能源体系,率先为国家氢能产业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

《规划》提出构建"一区一芯、两带"产业结构,加快全省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一区":打造张家口氢能产业整体产业发展试点区。"一个核心":以雄安新区为核心,打造氢能产业研发创新高地。"两带":建设氢能装备制造业带和建设沿海氢能应用示范带。

天一数字经济智库高级研究员吴万英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河北省氢能规划体现了多层次氢能发展规划从国家层面向地方政府的渗透效应,有利于推动"十四五"期间能源相关战略落地,助力能源产业升级, 加快实现'双碳'目标,全面提升资源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同时,借助政策和资本,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优化地方产业布局,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随着当地氢能产业规划或政策的落地,为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催化剂,氢能产业化正在加速。

8月14日,中国首条100级市场运营的氢能重卡运输线——易路氢能重卡示范线交付仪式在保定举行。据悉,氢能重卡规模100辆的示范线,配备了长城汽车全神能源自主研发的100千瓦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

保定市发改委主任谢鹏表示,为满足雄安新区砂岩骨料需求,计划在2021-2024年示范期内推进1000张氢燃料电池重卡的运行,其中100张将在2021年推广,逐步达到1000辆。同时在"易线"配套建设6~10个加氢站,保证氢燃料电池重卡的正常运行。第一个加氢站采用加油-气-加氢三联体模式,加氢能力为1吨/天。2022-2024年将逐步探索建设加油-加气-加氢四个混合站,累计加氢能力40吨/天。

谢鹏表示,运行1000辆燃料电池重卡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10.84亿吨/年。

对此,他说,河北省地方企业也可以使用氢气的工业副产品,再加上利用"绿色电力"生产"绿色氢气",可以帮助该省许多碳减排压力企业实现低碳排放。位于保定附近的雄安新区也在积极扩大氢动力汽车的使用,结合张家口等地区的"绿色电力"灵活供应,未来低碳城市值得期待。唐山、燕等地区的钢厂也在积极采用氢冶炼技术进行转型升级,以减少碳排放和传统能源消耗。可以说,从制氢到氢能利用,河北省拥有诸多优势资源,氢气产业链投资也有良性发展路径,未来可期。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冬奥会将以氢能汽车为保障,或者将进一步加快氢能汽车产业化进程。

薄海轩表示,河北省张家口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风光发电资源,而且具有低成本的风电/光伏氢能特殊优势,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应用场景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结合2022年冬奥会的发展机遇,可再生能源循环利用的发展优势非常明显。

氢能拥抱十万亿元市场浪潮

河北上市公司积极布局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河北多家上市公司积极布局氢能领域。

今年3月29日,长城汽车宣布了氢能战略,未来三年将投资超过30亿元的氢能,并在2021年推出首款C级氢燃料电池SUV。在氢能汽车的大规模应用方面,长城汽车在氢能领域共投入20亿元用于研发,力争在3-5年的示范期内打造国内首个氢能商用应用。

公司入股北京中氢环宇氢能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已完成位于北京市房山区万可路与祁王街交叉口西北侧的经济固定加氢站建设,项目建设已顺利完成,有待政府相关部门批准, 加氢站的运行可以正式启动。

根据国际氢能委员会的数据,到2050年,氢气将创造3000万个就业机会,减少60亿吨的碳排放,并产生2.5万亿美元的全球能源,预计占全球能源的份额将达到18%。

根据《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到2050年,氢能将在交通运输、储能、工业、建筑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氢能产业链产值将超过10万亿元。

面对氢能领域的蓝海,吴万英建议,相关企业应充分评估自身产能和氢能市场供需情况,加强氢能产业链技术研究,完善相关业务发展规划,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政策支持,先发制人, 提升自身影响力,抢占氢能市场份额。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