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海燕 ||《泰晤士河之岸》(之一)

作者:铁道兵文化
朱海燕 ||《泰晤士河之岸》(之一)

作者 朱海燕

[一]

我漫步在泰晤士河边。

在英伦《雾都孤儿》等等诸多电影里,我多次与这条河谋面。电影中的泰晤士河每每出现,总是在多雾的清晨,感觉那里没有阳光,城市蒙在一层雾纱里。在那样的环境里看泰晤士河,才觉得这条大河的神秘,这条大河的独一无二,如果一眼把它看得一清二楚,那就不是泰晤士河了。这条河出现在镜头里或人们的眼前时,大河两岸的街道沉睡在茫茫晨雾里,人们离开这条大河之后,便会隐身到这个都市复杂的街市中。好像它终日身藏于浓雾之中,这伦敦才配得上“雾都”的称谓。

朱海燕 ||《泰晤士河之岸》(之一)

/英国 伦敦 泰晤士河风光(图片来源网络)/

而此刻,我与泰晤士河的相会,却是午后,灿烂的阳光为大河洒上一层金光,河上没有浓雾,只有满河奔驶的轮船和岸边领略风光的人们。岸边的树荫下,摆放着不少长长的木椅,那些稍有倦意的英国女郎们,懒懒地躺在长椅上,用手或用书遮挡着树荫中漏下来的缕缕阳光。在那里睡觉,修长的身姿,展示着英国女郎那种独特的诱人的美丽。

泰晤士河是英格兰南部的主要河流,它发源于科茨沃尔德山,全长346公里,沿途汇集了英格兰境内的诸多细流,河水从西部流入伦敦市区,迂回于白金汉、伯克和牛津这几个伦敦西部最具风味的风景区。伦敦以下河面变宽,形成一个宽度为29公里的河口,最后经诺尔岛注入大海。

泰晤士河流经温带海洋性平原区,水位稳定,流速较缓,河宽水深,沿线经济发达,极富航运之利。在牛津以上的上游河段,仅可航行一些平底小船;牛津与伦敦之间可行驶驳船、小汽船、帆船及汽艇;伦敦以下可通行吃水10米的船只,更大的船只可抵达伦敦东侧的提尔贝利。

朱海燕 ||《泰晤士河之岸》(之一)

/伦敦 泰晤士河上的 船(图片来源网络)/

比起尼罗河、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以及中国的长江与黄河来,泰晤士河算不上是一条大河,但它流经之处,都是英国文化精华所在,或许可以这样说,泰晤士河哺育了灿烂的英格兰文明,甚至影响了整个世界。没有英格兰文明,整个世界可能还徘徊于科学的黑暗之夜。

伦敦的主要建筑大多分布在泰晤士河的两岸。尤其是那些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明、智慧与哲学的固化与解读。如有象征胜利意义的纳尔逊海军统帅雕像,葬有众多伟人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圣保罗大教堂,曾经见证过英国历史上黑暗时期的伦敦塔,以及河面建起的可以升降的伦敦桥等,每一幢建筑都称得上是艺术的杰作。

这些建筑虽历经沧桑,乃至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的战争洗礼,但它们仍保持着固有的模样,直到今天还在为人们所利用,为世界所赞叹。

建筑,有没有开阔的世界视野,这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尺之一。

建筑,同时还是人类文化的具体呈现,它包含了艺术、技术与生活的面向。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建筑表现方式,但有的可能永远伴历史而行,有的可能是昙花一现。每一个朝代的建筑也都会有其时代的特性,但时间也在衡度着这种特性的生命力,哪一种在历史的长河里,生命越长,赞誉度越高;哪一种将成为人类建筑的经典,时间是考验它们的唯一尺度。

朱海燕 ||《泰晤士河之岸》(之一)

/英国 伦敦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图片来源网络)/

强调英格兰建筑之美,绝不是对其他建筑形式与风格的否定。不同时空与文化背景下的建筑,往往都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这种现象也使得世界变得多彩多姿。人类世界到底有多少种类的建筑?这恐怕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但是,从文化观点来看,建筑经常被概分为东方和西方两个不同的世界,当然也可以各自再细分成更多的建筑类型。我们看罗马式、哥特式繁复的建筑细节,除赞叹其美观之外,其实也不甚了了;我们所要关注的,还是在那个时代,那样的思想、文化、社会背景之下,当时的建筑师是如何面对和解决那些问题,解决的方式如何?效果如何?建筑文化有没有根基?根基在哪里?它与泰晤士河有怎样的联系?

[二]

泰晤士河是英格兰的母亲之河,这里的一切几乎都和这条河发生着紧密的联系。

朱海燕 ||《泰晤士河之岸》(之一)

/欧洲地图(图片来源网络)/

从欧洲地图上可以看到,在西欧大陆外有两个大的岛屿,一个叫不列颠岛,另一个叫爱尔兰岛。前者的全部加上后者的北半部的一些小岛组成一个国家,就是英国。

英国面积24万多平方公里,大小相当于中国的一个中等省份。在这个任何一个地方距海岸线不超过120公里的国家里,17世纪末人口只有600万,直到今天,人口也只有6000万,可谓“小国寡民”。

就这样一个国家,竟在过去两个多世纪里,一直保持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而以“日不落帝国”傲视全球,这究竟为什么?

英国没和中国交手的时候,在天朝上国眼里,英国不过是小小“岛夷”而已,按道光皇帝的话说:“那英吉利仅是一个弹丸小岛,做大清国的属国都不配,怎能如此放肆?!”

结果,在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中,两国一交手,大清帝国一次次战败求和,割地赔款之后,一些欧洲人总结这样一句话:“对付中国的办法,就是将他痛打一顿,再跟他讲道理。”

其实,英国的文明与英国的野蛮都产于泰晤土这条河上。

朱海燕 ||《泰晤士河之岸》(之一)

/俯瞰 英国 伦敦 泰晤士河(图片来源网络)/

从公元开始后的1000多年,英国的发展与中国的发展一样,经历了一代又一代封建统治,这片土地上经历了数不清的战争与流血。在侵略与反侵略,国人与国人互相残杀的过程中,英国人从来没有想过去建造一个什么“日不落帝国”的大厦。它的发展并没有一张事先绘好的蓝图。公元1200之后,这个国家无意间开通了现代发展的秘密之门,这一切纯属碰巧,而非刻意。

1199年,泰晤士河边,一个外号叫“草包王”的人当了国王,他叫约翰。他的兄长在与法国人的战争中死去,野心勃勃又愚蠢无能的约翰最终如愿以偿地登上王位。

他理政期间,饿死了几十万百姓,几乎失去了在欧洲大陆上的所有土地,由此又得来一个“失地王”的绰号。在国内他积极扩军备地,将贵族的领地财产视为己有,任意增加税收,完全不顾现存制度与体制的优越性,随意改弦更张。据记载,约翰将兵役免除税提高了16倍,把贵族们对封号和领地的继承税提高了100倍,动产税增加了1倍。他发明了商税,所有进出口货物按价值的十五分之一收税。他还把手伸到教会,仅1209年到1211年的3年间,就从教会掠夺了2.8万英镑。与此同时,牛、羊、小麦的价格都出现了成倍的上涨。

国家和人民,在一个视权力如命的国王手里变成了面团,他愿怎么揉,就怎么揉。

物极必反。任何人都不可能拥有永久的权力。权力握得越紧,最后的反弹越大。1215年6月15日,在泰晤士河畔的贵族武装终于与约翰开始了历史性的谈判。

朱海燕 ||《泰晤士河之岸》(之一)

/世界最著名的法律文件之一 英国《大宪章》原图照片(图片来源网络)/

4天之后,结果出现了:作为对国王权力的约束,双方共同签署一份文件。这部文件就是《大宪章》。文件本身并无新意,只是把从威廉一世开始的两百多年的国王和贵族约定俗成的契约关系,第一次转化为明确的法律文件。文件规定,如果国王违背他的诺言,人民有权拿起武器来反对国王的统治。

当明王朝发明了诏獄和廷杖时,英国却早在明王朝建立100多年前就颁发了《大宪章》保障人权。

《大宪章》规定,英国国王的权力并非是至高无上的,他只能在法律的限制下行使权力,即王在法下,国王的权力不能超越法律。

在以后的岁月里,这部文件反复修改颁布了几十次,但在英国历史发展的几个关健时期,这部文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力,后来又诞生了国会。尽管其中伴随着阴谋、战争、流血以及无数颗人头落地,但是总的来说,一个强大而先进的文明在英格兰的土地上逐渐开始孕育,英国将注定要率先走出中世纪,步入现代文明世界。

1580年,距泰晤士河不远的地方,有个普利茅斯港,那时,英国航海者大多从这里启航。在众多启航者中,一个叫德雷克的人从这里出发,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环球航行的人。他掠夺了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地,袭击了西班牙的港口。当他满载而归回到泰晤士河的时候,德雷克给投资却带来了4700倍的利润。作为投资者之一,伊丽莎白一世分到16.3万英镑的红利,这相当于英国当时政府一年的财政支出。

由此,激发了这个国家海上霸主的野心。

朱海燕 ||《泰晤士河之岸》(之一)

/1855年8月8日“格拉沃利讷”海战英国以少打败西班牙(图片来源网络感谢画作者)/

1588年之前,西班牙被称为“海上霸主”,这年7月7日,130艘战船,8000名水手和20000名士兵从西班牙起航。这支以“无敌舰队”名号的显赫舰队,想狠狠地教训大西洋上的岛国英格兰。

英国的战舰从泰晤士河出发了,舰队司令就是被称为海盗的德雷克。几天激战之后,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英国人打得落花流水。这次胜利,标志着英国海上力量的崛起,长期处在欧洲主流文明之外的岛国,第一次以强国的姿态向欧洲大陆发出声音,并迅速进入世界海洋霸权和商业霸权的争夺中心。

一位著名的英国传记作家描述此时25岁登基、终身未婚、野心勃勃的伊丽莎白一世说:

“这只凶狠的老母鸡一动不动地坐着,孵育着英吉利民族。这民族初生的力量,在她的羽翼下,快速地变成熟,变统一了。她一动不动地坐着,每根羽毛都竖了起来。”

这个女人,从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获得一种思想,看到了一种先机,更新了旧有的观念。她认为赢得海洋比赢得陆地更为重要。向海洋迈出的第一步,就是英国走向成为大国的重要一步。

由于海外扩张和贸易的不断拓展,泰晤士河的两岸在迅速改变,伦敦城的面积扩大了一倍,成为欧洲第一大城市,在贯穿伦敦的泰晤士河北岸,集中了城市的壮丽建筑,而南岸则布满了各种剧院。

朱海燕 ||《泰晤士河之岸》(之一)

/英国 伊丽莎白一世画像(图片来源网络)/

这时,有位伟大的艺术家,他未表明从他的主观意识上是否支持伊丽莎白一世称霸世界的野心,但是,从他的实际行为上看,他很欣赏英国人环海全球的壮举,他在泰晤士河南岸,伦敦圣保罗教堂对面,建造了一座当时算得上世界级的剧院,取名为“莎士比亚环球剧院”。这位艺术家当然也就是莎士比亚了。

莎士比亚环球剧院是英国戏剧艺术的中心。17世纪时,莎翁大多数作品都是在这里演出。

那时,在伦敦流传了这样一种说法,在英国恐怕只有看了莎士比亚的戏剧才算是真正到了英国。

朱海燕 ||《泰晤士河之岸》(之一)

/英国 皇家 莎士比亚剧场(图片来源网络)/

剧院1599年首次对外开放,1613年被大火烧毁,但很快被热爱戏剧的人们重建起来。现在矗立在眼前的这所剧院,重建于1997年,但是,里面的一切材料和布局,却都完全保留了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样子。剧院从筹备到建成用了接近50年的时间,这样不计工时建造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增加一个文化景观,更重要的是让这样的文化景观必须复原到它旧有的模样。从15世纪遗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文献中要拼凑出剧院的结构原貌,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人们用昂贵的橡树木和大理石精心装饰剧院的每一个角落,外形追寻莎士比亚时代的草屋顶和木结构,甚至于剧院的后墙都被精心雕刻上早期的古典图案。

朱海燕 ||《泰晤士河之岸》(之一)

朱海燕简介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铁道兵七师任战士、排长、副指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

1983年调《铁道兵》报,1984年2月调《人民铁道》报,任记者、首席记者、主任记者。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2010年3月调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级副主任,专司铁路建设报告文学的写作。

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是全国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新闻出版界领军人物,中央直接掌握和联系的高级专家。八次获中国新闻奖,九十多次获省部级新闻一、二等奖,长篇报告文学《北方有战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出版各类作品集四十部,总字数2000万字。享受国务院津贴待遇,系中国作协会员。

编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