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海燕 ||《泰晤士河之岸》(之一)

作者:鐵道兵文化
朱海燕 ||《泰晤士河之岸》(之一)

作者 朱海燕

[一]

我漫步在泰晤士河邊。

在英倫《霧都孤兒》等等諸多電影裡,我多次與這條河謀面。電影中的泰晤士河每每出現,總是在多霧的清晨,感覺那裡沒有陽光,城市蒙在一層霧紗裡。在那樣的環境裡看泰晤士河,才覺得這條大河的神秘,這條大河的獨一無二,如果一眼把它看得一清二楚,那就不是泰晤士河了。這條河出現在鏡頭裡或人們的眼前時,大河兩岸的街道沉睡在茫茫晨霧裡,人們離開這條大河之後,便會隐身到這個都市複雜的街市中。好像它終日身藏于濃霧之中,這倫敦才配得上“霧都”的稱謂。

朱海燕 ||《泰晤士河之岸》(之一)

/英國 倫敦 泰晤士河風光(圖檔來源網絡)/

而此刻,我與泰晤士河的相會,卻是午後,燦爛的陽光為大河灑上一層金光,河上沒有濃霧,隻有滿河奔駛的輪船和岸邊領略風光的人們。岸邊的樹蔭下,擺放着不少長長的木椅,那些稍有倦意的英國女郎們,懶懶地躺在長椅上,用手或用書遮擋着樹蔭中漏下來的縷縷陽光。在那裡睡覺,修長的身姿,展示着英國女郎那種獨特的誘人的美麗。

泰晤士河是英格蘭南部的主要河流,它發源于科茨沃爾德山,全長346公裡,沿途彙集了英格蘭境内的諸多細流,河水從西部流入倫敦市區,迂回于白金漢、伯克和牛津這幾個倫敦西部最具風味的風景區。倫敦以下河面變寬,形成一個寬度為29公裡的河口,最後經諾爾島注入大海。

泰晤士河流經溫帶海洋性平原區,水位穩定,流速較緩,河寬水深,沿線經濟發達,極富航運之利。在牛津以上的上遊河段,僅可航行一些平底小船;牛津與倫敦之間可行駛駁船、小汽船、帆船及汽艇;倫敦以下可通行吃水10米的船隻,更大的船隻可抵達倫敦東側的提爾貝利。

朱海燕 ||《泰晤士河之岸》(之一)

/倫敦 泰晤士河上的 船(圖檔來源網絡)/

比起尼羅河、亞馬遜河、密西西比河以及中國的長江與黃河來,泰晤士河算不上是一條大河,但它流經之處,都是英國文化精華所在,或許可以這樣說,泰晤士河哺育了燦爛的英格蘭文明,甚至影響了整個世界。沒有英格蘭文明,整個世界可能還徘徊于科學的黑暗之夜。

倫敦的主要建築大多分布在泰晤士河的兩岸。尤其是那些有着幾百年曆史的建築,本身就是一種文明、智慧與哲學的固化與解讀。如有象征勝利意義的納爾遜海軍統帥雕像,葬有衆多偉人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具有文藝複興風格的聖保羅大教堂,曾經見證過英國曆史上黑暗時期的倫敦塔,以及河面建起的可以升降的倫敦橋等,每一幢建築都稱得上是藝術的傑作。

這些建築雖曆經滄桑,乃至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樣的戰争洗禮,但它們仍保持着固有的模樣,直到今天還在為人們所利用,為世界所贊歎。

建築,有沒有開闊的世界視野,這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的标尺之一。

建築,同時還是人類文化的具體呈現,它包含了藝術、技術與生活的面向。每一個民族都擁有自己獨特的建築表現方式,但有的可能永遠伴曆史而行,有的可能是昙花一現。每一個朝代的建築也都會有其時代的特性,但時間也在衡度着這種特性的生命力,哪一種在曆史的長河裡,生命越長,贊譽度越高;哪一種将成為人類建築的經典,時間是考驗它們的唯一尺度。

朱海燕 ||《泰晤士河之岸》(之一)

/英國 倫敦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圖檔來源網絡)/

強調英格蘭建築之美,絕不是對其他建築形式與風格的否定。不同時空與文化背景下的建築,往往都呈現出不同的風貌,這種現象也使得世界變得多彩多姿。人類世界到底有多少種類的建築?這恐怕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但是,從文化觀點來看,建築經常被概分為東方和西方兩個不同的世界,當然也可以各自再細分成更多的建築類型。我們看羅馬式、哥特式繁複的建築細節,除贊歎其美觀之外,其實也不甚了了;我們所要關注的,還是在那個時代,那樣的思想、文化、社會背景之下,當時的建築師是如何面對和解決那些問題,解決的方式如何?效果如何?建築文化有沒有根基?根基在哪裡?它與泰晤士河有怎樣的聯系?

[二]

泰晤士河是英格蘭的母親之河,這裡的一切幾乎都和這條河發生着緊密的聯系。

朱海燕 ||《泰晤士河之岸》(之一)

/歐洲地圖(圖檔來源網絡)/

從歐洲地圖上可以看到,在西歐大陸外有兩個大的島嶼,一個叫不列颠島,另一個叫愛爾蘭島。前者的全部加上後者的北半部的一些小島組成一個國家,就是英國。

英國面積24萬多平方公裡,大小相當于中國的一個中等省份。在這個任何一個地方距海岸線不超過120公裡的國家裡,17世紀末人口隻有600萬,直到今天,人口也隻有6000萬,可謂“小國寡民”。

就這樣一個國家,竟在過去兩個多世紀裡,一直保持世界頭号強國的地位,而以“日不落帝國”傲視全球,這究竟為什麼?

英國沒和中國交手的時候,在天朝上國眼裡,英國不過是小小“島夷”而已,按道光皇帝的話說:“那英吉利僅是一個彈丸小島,做大清國的屬國都不配,怎能如此放肆?!”

結果,在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争中,兩國一交手,大清帝國一次次戰敗求和,割地賠款之後,一些歐洲人總結這樣一句話:“對付中國的辦法,就是将他痛打一頓,再跟他講道理。”

其實,英國的文明與英國的野蠻都産于泰晤土這條河上。

朱海燕 ||《泰晤士河之岸》(之一)

/俯瞰 英國 倫敦 泰晤士河(圖檔來源網絡)/

從公元開始後的1000多年,英國的發展與中國的發展一樣,經曆了一代又一代封建統治,這片土地上經曆了數不清的戰争與流血。在侵略與反侵略,國人與國人互相殘殺的過程中,英國人從來沒有想過去建造一個什麼“日不落帝國”的大廈。它的發展并沒有一張事先繪好的藍圖。公元1200之後,這個國家無意間開通了現代發展的秘密之門,這一切純屬碰巧,而非刻意。

1199年,泰晤士河邊,一個外号叫“草包王”的人當了國王,他叫約翰。他的兄長在與法國人的戰争中死去,野心勃勃又愚蠢無能的約翰最終如願以償地登上王位。

他理政期間,餓死了幾十萬百姓,幾乎失去了在歐洲大陸上的所有土地,由此又得來一個“失地王”的綽号。在國内他積極擴軍備地,将貴族的領地财産視為己有,任意增加稅收,完全不顧現存制度與體制的優越性,随意改弦更張。據記載,約翰将兵役免除稅提高了16倍,把貴族們對封号和領地的繼承稅提高了100倍,動産稅增加了1倍。他發明了商稅,所有進出口貨物按價值的十五分之一收稅。他還把手伸到教會,僅1209年到1211年的3年間,就從教會掠奪了2.8萬英鎊。與此同時,牛、羊、小麥的價格都出現了成倍的上漲。

國家和人民,在一個視權力如命的國王手裡變成了面團,他願怎麼揉,就怎麼揉。

物極必反。任何人都不可能擁有永久的權力。權力握得越緊,最後的反彈越大。1215年6月15日,在泰晤士河畔的貴族武裝終于與約翰開始了曆史性的談判。

朱海燕 ||《泰晤士河之岸》(之一)

/世界最著名的法律檔案之一 英國《大憲章》原圖照片(圖檔來源網絡)/

4天之後,結果出現了:作為對國王權力的限制,雙方共同簽署一份檔案。這部檔案就是《大憲章》。檔案本身并無新意,隻是把從威廉一世開始的兩百多年的國王和貴族約定俗成的契約關系,第一次轉化為明确的法律檔案。檔案規定,如果國王違背他的諾言,人民有權拿起武器來反對國王的統治。

當明王朝發明了诏獄和廷杖時,英國卻早在明王朝建立100多年前就頒發了《大憲章》保障人權。

《大憲章》規定,英國國王的權力并非是至高無上的,他隻能在法律的限制下行使權力,即王在法下,國王的權力不能超越法律。

在以後的歲月裡,這部檔案反複修改頒布了幾十次,但在英國曆史發展的幾個關健時期,這部檔案都産生了重要影響。

為了限制國王的權力,後來又誕生了國會。盡管其中伴随着陰謀、戰争、流血以及無數顆人頭落地,但是總的來說,一個強大而先進的文明在英格蘭的土地上逐漸開始孕育,英國将注定要率先走出中世紀,步入現代文明世界。

1580年,距泰晤士河不遠的地方,有個普利茅斯港,那時,英國航海者大多從這裡啟航。在衆多啟航者中,一個叫德雷克的人從這裡出發,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環球航行的人。他掠奪了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地,襲擊了西班牙的港口。當他滿載而歸回到泰晤士河的時候,德雷克給投資卻帶來了4700倍的利潤。作為投資者之一,伊麗莎白一世分到16.3萬英鎊的紅利,這相當于英國當時政府一年的财政支出。

由此,激發了這個國家海上霸主的野心。

朱海燕 ||《泰晤士河之岸》(之一)

/1855年8月8日“格拉沃利讷”海戰英國以少打敗西班牙(圖檔來源網絡感謝畫作者)/

1588年之前,西班牙被稱為“海上霸主”,這年7月7日,130艘戰船,8000名水手和20000名士兵從西班牙起航。這支以“無敵艦隊”名号的顯赫艦隊,想狠狠地教訓大西洋上的島國英格蘭。

英國的戰艦從泰晤士河出發了,艦隊司令就是被稱為海盜的德雷克。幾天激戰之後,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被英國人打得落花流水。這次勝利,标志着英國海上力量的崛起,長期處在歐洲主流文明之外的島國,第一次以強國的姿态向歐洲大陸發出聲音,并迅速進入世界海洋霸權和商業霸權的争奪中心。

一位著名的英國傳記作家描述此時25歲登基、終身未婚、野心勃勃的伊麗莎白一世說:

“這隻兇狠的老母雞一動不動地坐着,孵育着英吉利民族。這民族初生的力量,在她的羽翼下,快速地變成熟,變統一了。她一動不動地坐着,每根羽毛都豎了起來。”

這個女人,從波濤洶湧的大海上獲得一種思想,看到了一種先機,更新了舊有的觀念。她認為赢得海洋比赢得陸地更為重要。向海洋邁出的第一步,就是英國走向成為大國的重要一步。

由于海外擴張和貿易的不斷拓展,泰晤士河的兩岸在迅速改變,倫敦城的面積擴大了一倍,成為歐洲第一大城市,在貫穿倫敦的泰晤士河北岸,集中了城市的壯麗建築,而南岸則布滿了各種劇院。

朱海燕 ||《泰晤士河之岸》(之一)

/英國 伊麗莎白一世畫像(圖檔來源網絡)/

這時,有位偉大的藝術家,他未表明從他的主觀意識上是否支援伊麗莎白一世稱霸世界的野心,但是,從他的實際行為上看,他很欣賞英國人環海全球的壯舉,他在泰晤士河南岸,倫敦聖保羅教堂對面,建造了一座當時算得上世界級的劇院,取名為“莎士比亞環球劇院”。這位藝術家當然也就是莎士比亞了。

莎士比亞環球劇院是英國戲劇藝術的中心。17世紀時,莎翁大多數作品都是在這裡演出。

那時,在倫敦流傳了這樣一種說法,在英國恐怕隻有看了莎士比亞的戲劇才算是真正到了英國。

朱海燕 ||《泰晤士河之岸》(之一)

/英國 皇家 莎士比亞劇場(圖檔來源網絡)/

劇院1599年首次對外開放,1613年被大火燒毀,但很快被熱愛戲劇的人們重建起來。現在矗立在眼前的這所劇院,重建于1997年,但是,裡面的一切材料和布局,卻都完全保留了伊麗莎白一世時代的樣子。劇院從籌備到建成用了接近50年的時間,這樣不計工時建造的目的,不單純是為了增加一個文化景觀,更重要的是讓這樣的文化景觀必須複原到它舊有的模樣。從15世紀遺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文獻中要拼湊出劇院的結構原貌,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人們用昂貴的橡樹木和大理石精心裝飾劇院的每一個角落,外形追尋莎士比亞時代的草屋頂和木結構,甚至于劇院的後牆都被精心雕刻上早期的古典圖案。

朱海燕 ||《泰晤士河之岸》(之一)

朱海燕簡介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鐵道兵七師任戰士、排長、副指導員、師政治部文化幹事。

1983年調《鐵道兵》報,1984年2月調《人民鐵道》報,任記者、首席記者、主任記者。1998年任《中國鐵道建築報》總編輯、社長兼總編輯,進階記者。2010年3月調鐵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級副主任,專司鐵路建設報告文學的寫作。

第六屆範長江新聞獎獲獎者,是全國宣傳系統“四個一批”人才,中國新聞出版界領軍人物,中央直接掌握和聯系的進階專家。八次獲中國新聞獎,九十多次獲省部級新聞一、二等獎,長篇報告文學《北方有戰火》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出版各類作品集四十部,總字數2000萬字。享受國務院津貼待遇,系中國作協會員。

編輯: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