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570米秦岭隧道 连接起两群熊猫的“乡愁”|寻路蜀道

作者:封面新闻
1570米秦岭隧道 连接起两群熊猫的“乡愁”|寻路蜀道

秦岭108廊道核心区废弃公路

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刘彦君 周琴 伍勇

1570米,这是108国道的秦岭公路隧道横穿秦岭主脊的长度。但,如果是在2000年之前来到这儿,则必须要在山间盘上13公里的距离。

这13公里,不仅是分隔中国南方和北方的13公里,也是隔断了秦岭野生大熊猫两个种群的距离。特别是东侧的天华山局域种群大熊猫数量仅为20只,具有较高的生存风险。

2005年9月,在陕西省林业厅的支持下,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陕西省观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启动了108国道秦岭隧道区域大熊猫栖息地有效管理项目,即108廊道项目。今年5月,在廊道的东侧,红外相机首次拍到了大熊猫活动的影像!

两群被分隔了30年的大熊猫,在人类持续了18年的努力之下,正在慢慢地靠拢……

108国道秦岭隧道口

野生大熊猫消失了

从佛坪著名景点“熊猫谷”一路北上,汽车便行至秦岭隧道口。不远处双向两车道左边,一条小道已是杂草重生。散落在车道上的小石子,更是让原本不宽的道路显得狭窄逼仄。

这便是秦岭隧道修通之前的G108国道,在秦岭的主脊之上,缠缠绵绵13公里。

尽管川陕公路修建于上世纪30年代,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被编入108国道,但从周至到汉中的秦岭段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得以贯通。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铺设好沥青的道路,更是成为四川和陕西两省之间的交通要道,高峰时期每年在这条山脊上穿行的各种车辆超过40万车次。

野生大熊猫,从路两侧逐渐消失了。

1570米秦岭隧道 连接起两群熊猫的“乡愁”|寻路蜀道

记者走在秦岭108廊道核心区废弃公路上

1570米秦岭隧道 连接起两群熊猫的“乡愁”|寻路蜀道

秦岭108廊道核心区废弃公路

“我刚来的时候,还有同事曾经在这附近救助过大熊猫,但后来就越来越难见到大熊猫的身影了。”龙草坪林业局的朱云科长是上世纪90年代来秦岭工作的,最初是在林场从事伐木和补种的工作。

1999年,全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龙草坪林业局也全面停止了天然林采伐。工作重心从森林采伐向森林资源保护,以大熊猫为主的野生动物保护转型。

即便是这样,2003年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结果依然显示,秦岭大熊猫被农田、道路和村庄,一些被认为可居住的点割裂为五六个大熊猫的局域种群。特别是108国道,把大熊猫栖息地分隔为东西两片,西边的兴隆岭和东边的天华山种群已经完全被国道隔断。

相关资料显示,当一个大熊猫种群的个体数量过小时,由于种群内基因多样性降低、近亲繁殖等因素,很有可能会导致其后代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进而大范围提高种群的生存风险。

东侧的天华山局域种群大熊猫数量仅为20只,生存风险较高。只有尽快与西侧的兴隆岭核心种群连接,才能够改变天华山种群的生存状况。

1570米秦岭隧道 连接起两群熊猫的“乡愁”|寻路蜀道

秦岭108廊道核心区废弃公路

从8.7公里到500米

怎么让被108国道隔断的大熊猫种群再次靠拢,成了悬挂在众人心中的问题。

大熊猫生性敏感,领地意识强,不仅对生存的环境要求高,而且“神出鬼没”,并不爱与人类接触。尽可能排除人类活动的干扰,让大熊猫重回山林之间,是最理想的方案。

“大概是2005年,我们申请到了国家林业局、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支持,开始在这一区域联合实施了大熊猫走廊带恢复与管理项目(108廊道项目)。”朱云说。

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便是种竹子。

熊猫99%的食物来源都是竹子,在不同季节采食竹子的不同部位。想让大熊猫回来,就必须把它们的口粮先预备好。

“这片竹子就是我们10多年前种下的,你看看现在长得多好。”顺着杂草丛生的小道往秦岭主脊上走,道路两旁已是修竹成林,微风拂过,沙沙作响。朱云介绍:“在秦岭地区,大熊猫最爱吃的是秦岭箭竹和巴山木竹,因此我们主要种植的也是这两种。”

十余年间,不间断地种植让这片区域的竹林面积增加了3000亩。另外,除了准备口粮以外,108廊道项目还实施了诸多减少人为干扰的因素,采取了社区替代生计发展、社区节柴灶、对廊道区域的封闭管理,以及对周边访客行为的引导等措施。已经30多年没有出现在秦岭隧道上方的大熊猫,正慢慢向这里靠近。

1570米秦岭隧道 连接起两群熊猫的“乡愁”|寻路蜀道

秦岭大熊猫

据资料显示,2003年第三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廊道两侧的大熊猫活动痕迹最短距离为8.7公里;2012年,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大熊猫距离这条廊道的最短距离已经缩短到了4公里。

十年后,2022年通过红外相机监测发现,有一只大熊猫在秦岭108廊道核心区废弃公路西侧约500米处活动。今年5月,红外相机在108国道东侧拍摄到一只成体大熊猫活动照片,这是在廊道设立之后首次在108国道以东拍摄到大熊猫。

出走了30年的大熊猫,正在慢慢地向廊道靠近。

1570米秦岭隧道 连接起两群熊猫的“乡愁”|寻路蜀道

豹猫的足印

藏在深山的摄影家

“快来看,这一串是豹猫的脚印!”同行在小道上,朱云的同事蔡琼惊喜地向众人分享自己的发现。

蔡琼跟朱云几乎是同一时间来到龙草坪林业局工作,自从保护区建立后他们俩就一直待在一个科室工作。蔡琼好动,爱摆弄照相机和各种设备,一逮住点空闲,便扛着相机去山间拍照。

拍了照自己欣赏还不过瘾,也会放到各种摄影论坛上与大家交流。

在蔡琼拍到的动物中,有很多是难得一见的珍稀动物。因此在摄影圈,他的网名“秦岭阿琼”声名赫赫。提起自己拍的动物来,蔡琼有些许得意,“我拍过最珍奇的鸟类是四川林枭,2021年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了。”

“为啥爱拍照?因为我们进到山里工作时,有时候一连几周都在山里转悠。下班之后没事儿,就找个地方拍鸟。”蔡琼掏出手机点开相册,几千张照片里大部分皆是动物,有鸟、有羚牛,还有大熊猫。

1570米秦岭隧道 连接起两群熊猫的“乡愁”|寻路蜀道

秦岭大熊猫

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一张蔡琼跟野生大熊猫的合影,熊猫吃着竹子,蔡琼站在旁边咧着白牙:“这张照片是在三官庙附近拍到的。”

“只要季节合适,总会碰到它们的。”工作二十多年来,蔡琼在野外也看到过几次大熊猫,不过与大熊猫粪便打交道的机会更多。介绍起这些来,他头头是道,“熊猫粪便其实挺好辨认,里面有很明显的竹子碎片。”

除了辨认大熊猫的粪便之外,蔡琼察看竹林是否被熊猫啃食过也很有经验;“如果一根断掉的竹子,旁边留有一根竹皮子,那就是大熊猫吃过的。”

但遗憾的是,在秦岭隧道上方的废弃公路沿线,目前还未发现熊猫进食的痕迹。蔡琼站在崖壁边往下指,“不过在下面的区域内,离路边几米处有一个地方,已经发现有熊猫开始吃竹子的痕迹了。”

1570米秦岭隧道 连接起两群熊猫的“乡愁”|寻路蜀道

108国道附近一群不怕人的金丝猴

上下齐心的保护

广袤秦岭沟壑纵横之间,生活有无数生灵。不仅仅有野生动植物,还有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山民。

顺着108国道往前开,每隔一段就会遇到当地山民开设的小店,除了日常百货之外,还有一样很重要的秦岭特产——蜂蜜。

看似毫无关联,实则这也是对大熊猫保护工作的一部分。

“保护区内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社区可持续发展实践项目。”朱云介绍,其中包括了中蜂养殖、中草药种植、节柴灶改建等,受益人数占整个区域人口的80%。在提高村民们收入的同时,减少了人类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

另一方面,村民也慢慢转变身份加入野生大熊猫保护团队,当起兼职护林员。如今,村民们一旦发现大熊猫等野生动物需要救助,便会立刻向保护区报告。“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村民了解保护区工作,提高了他们的保护意识。”朱云说。

秦岭大熊猫

如今,陕西省正全力推进秦岭国家公园的创建工作,将秦岭南北麓山地典型的植被垂直带谱,大熊猫、朱鹮、川金丝猴、羚牛等珍稀濒危物种重要栖息地,重要水源涵养区和供给区,重要自然遗迹和名山大川等划入秦岭国家公园规划范围。此外,当地还将加快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片区建设,与四川省、甘肃省共同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协同立法。

“无论是秦岭大熊猫国家公园,还是未来的秦岭国家公园,大熊猫保护工作我们只会加强不会减弱。”朱云说,“我们也希望未来能把这里变成更适合大熊猫和其伴生物种生活的地方,逐渐实现秦岭大熊猫东西大团圆的结局。”

“5年之后,到这里来看熊猫!”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