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狼牙山五壮士:掩护群众撤离,跳崖也不当俘虏,日军向他们三鞠躬

1941年7月,冈村宁次接替多田俊担任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他刚一上任,就把矛头指向了八路军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大扫荡”和“三光”政策。

自从“七七事变”以来,冈村宁次成为了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的第6任司令官,他曾经在中国活动多年,十分熟悉中国的国情民情,为人凶狠狡猾。

1941年8月13日,经过一番周密的策划,冈村宁次调集了华北地区的全部机动兵力约7万余人,对八路军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动空前规模的秋季“大扫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狼牙山战斗。

狼牙山五壮士:掩护群众撤离,跳崖也不当俘虏,日军向他们三鞠躬

狼牙山

当时,被日军围困在狼牙山区的有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的党政机关和当地群众,共约4万余人。在突围的过程中,第1军分区的第1团7连担任阻截敌人,掩护大部队撤退的重任,一场关系到数万群众生死存亡的战斗在狼牙山打响了。

八路军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依托恒山和五台山,位于华北同蒲路以东、津浦路以西、正太石德路以北和张家口、承德以南的广大地区,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领导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也是坚持华北抗日战争的重要战略区。

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彻底摧毁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所属的北岳、平西地区,冈村宁次亲自指挥8000多名日军,采取“铁壁合围”的战术,连续围攻河北省易县管头为中心的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所属地区。

日军所到之处,疯狂屠杀村民,抢夺粮食,烧毁房舍,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惨无人道的“无人区”。

狼牙山五壮士:掩护群众撤离,跳崖也不当俘虏,日军向他们三鞠躬

冈村宁次

这一次,日军的“扫荡”不仅规模大,时间长,前后共持续了两个多月,而且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针对晋察冀根据地的党政军机关和主力部队。

9月23日,狡猾的冈村宁次将进攻的矛头,突然指向了位于易县县城西南区域的狼牙山区。

狼牙山山势险峻,奇峰林立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东大门,占据着重要的军事位置。日军首先在狼牙山的进出口布置重兵,随后沿着东水村和西水村一步步向狼牙山推进。

狼牙山区隐藏着第1军分区的党政机关人员和当地群众约四万人,可是这里的八路军部队人数却不多,只有区区一个编制不全的团。

与日军相比,这个团无论从武器装备上,还是部队人数上,都处于绝对的劣势。若是直接与敌人展开对抗,无疑是以卵击石。

狼牙山五壮士:掩护群众撤离,跳崖也不当俘虏,日军向他们三鞠躬

9月23日凌晨,在飞机大炮的轰鸣声中,日伪军约3500人向着狼牙山地区快速扑来。

中午时分,日伪军把狼牙山区域团团包围了起来,他们的先头部队攻占了山下的南淇村和北淇村,并制造了屠杀多名村民的惨案。

面对残暴的日军,被围困的八路军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必须尽快突围出去。可是,这里还有数万名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八路军也必须把他们全部带上,这就造成了突围的困难。

根据对敌我形势的分析,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制定了一个“围魏救赵”的作战方案,并取得了成效。

当天黄昏,杨成武派出位于狼牙山外围的第1军分区第3团和第20团同时出击,进攻管城、松山、甘河一带的日军,促使包围狼牙山的日军从东北方向回调增援,从而在东北一带撕开一个几公里长的大缺口。

狼牙山五壮士:掩护群众撤离,跳崖也不当俘虏,日军向他们三鞠躬

夜幕降临,正在山洞里养病的第1团团长邱蔚负责指挥,带领狼牙山区的部队和群众,迅速组织突围。

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大部队要想顺利突围出去,就必须需要拖住日军的追击,来掩护主力部队转移,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战斗力最强的7连。

领受了任务,在当地民兵游击队的配合下,7连战士利用狼牙山的天险和改造过的地形,在敌人上山的道路上提前埋好地雷。

战斗打响后,7连连长刘福山指挥三个排的战士轮番阻击日军,交替掩护。

于是,日军又发起了更加猛烈的攻击。一时间,崇山峻岭之中,地雷的爆炸声和双方的枪炮声不绝于耳。

狼牙山五壮士:掩护群众撤离,跳崖也不当俘虏,日军向他们三鞠躬

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7连的战士趁着夜色巧施妙计,伪造了满山遍野都是八路军的假象,而被围困的八路军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向着那片空出的口子悄悄突围转移。

虽然大部队和人民群众已经跳出了日军的包围圈,但都还没有走远,一旦被发现,敌人就会马上追击。因此,7连必须尽量拖延时间,保证大部队和人民群众完全脱离危险。

9月25日上午,在激战了数小时后,7连的兵力伤亡过半,连长刘福山也身负重伤。

上午10点,7连按照作战计划,开始分组撤退。然而,追击的敌人就紧随在后面,而且逼得很近,要想彻底摆脱敌人,就必须有人负责断后,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交给了6班。

7连6班一共有五名战士,分别是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胡福才、胡德林和宋学义,这五名战士作战经验丰富,而且都很年轻。

狼牙山五壮士:掩护群众撤离,跳崖也不当俘虏,日军向他们三鞠躬

狼牙山五勇士塑像

为了吸引敌人的火力,连长刘福山命令将机枪组的两个人也留给6班,掩护作战。

就在这个时候,500多名日军向狼牙山发起攻击,机枪组的两个火力点将敌人吸引。敌人误以为山上是八路军的主力部队,于是往山上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冲锋,6班的五位战士和敌人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

当时,进攻狼牙山的日军是一支山地部队,也就是专门受过山地战训练,对山地作战比较有经验。

马宝玉、葛振林、胡福才、胡德林和宋学义五个人利用险要地形,打退了日军的四次猛攻。此时,机枪组的子弹快要打光了,但敌人进攻的势头丝毫没有减弱。

马宝玉迅速对两名机枪手说:

“你们马上走,要把重火力机枪完整地交给连队。”

狼牙山五壮士:掩护群众撤离,跳崖也不当俘虏,日军向他们三鞠躬

9月25日中午,五位战士也该撤离了,面对在后面穷追不舍的敌人,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道路,一条通往大部队撤离的方向,另一条通往三面悬崖的山顶。

他们深知,大部队和人民群众还没有走远,一旦被日军发现,日军就会马上追击。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他们五人毅然决然选择了与7连大部队撤离相反的方向,朝着没有退路的山顶棋盘坨跑去。

狼牙山上地势险峻,通往山上的路只有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到处都是悬崖绝壁。五位战士一边射击后面的敌人,一边沿着山崖攀登,吸引着敌人的火力。

五个人互相鼓励着坚持战斗,敌人又一次发起了攻击,这一次日军的炮击特别猛烈,甚至还调来了飞机轰炸。在太阳偏西的时候,他们已经退到了三面悬崖的山顶。

当班长马宝玉把最后一颗手榴弹扔向了敌人,也就意味着他们已经弹尽粮绝了,于是就开始搬起身边的石头砸向敌人,但石头很快也用完了。

狼牙山五壮士:掩护群众撤离,跳崖也不当俘虏,日军向他们三鞠躬

幸存下来的宋学义、葛振林

日军一步步逼近山顶,山的四周是三面陡峭的悬崖,悬崖下方是深不可测的谷底,五位战士已经无路可走,敌人此时高喊着:

“要抓活的”

看着逐渐靠拢过来的日军,五位战士砸毁手中的武器后,果断跳下陡峭的悬崖,宁死不当俘虏。

从此,五位战士宁死不屈的身影,永远镌刻在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上,我们应当永远铭记住他们的名字。

班长马宝玉21岁,河北蔚县人;

副班长葛振林24岁,河北曲阳县人;

胡福才28岁,河北保定容城县人;

胡德林24岁,河北保定容城县人;

宋学义23岁,河南沁阳县人。

根据史料中的记载,当时有一个农民躲在附近的山洞里,亲眼目睹了这一场战斗。几百个日军冲上山崖后,发现和他们激战一天的竟只有五个战士,他们整整齐齐地排好队,面对着五个战士跳崖的地方,深深地三鞠躬。

狼牙山五壮士:掩护群众撤离,跳崖也不当俘虏,日军向他们三鞠躬

时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

在狼牙山战斗中,班长马宝玉、胡德林和胡福才三人壮烈殉国,而副班长葛振林、宋学义被挂在了半山腰的树枝上,二人幸免于难。

宋学义和葛振林脱险后,朝着主力部队撤退的方向艰难地走去,在路上遇到了易县青年救助会的干部余药夫,并于第二天送他们去寻找主力部队。

1941年10月18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下令,将马宝玉、葛振林、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等五人命名为

“狼牙山五壮士”

,并在《晋察翼日报》上面报道了五位战士的英勇事迹。

1942年1月,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决定,在狼牙山的棋盘坨顶峰上修建纪念塔。

狼牙山五壮士:掩护群众撤离,跳崖也不当俘虏,日军向他们三鞠躬

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当年9月底,足足有三层楼高的烈士纪念塔基本建成,塔的正面镌刻着聂荣臻司令员题写的“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九个大字。

方冰、李劫夫根据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创作了歌曲《狼牙山五壮士歌》,他们的英雄事迹伴随着歌曲迅速传遍了中华大地。

《狼牙山五壮士歌》激励着抗日将士们英勇杀敌,保家卫国,也正是由于千千万万个像狼牙山五壮士一样的战斗英雄,才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