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年画,留在记忆里的年味

年画,留在记忆里的年味

值班大话君:秋深月影

年画,留在记忆里的年味

图1、《李时珍深山采药图》

新春佳节之际,读了著名女作家迟子建老师新作《关于年货的记忆》,分享了她三四十年前在大兴安岭山林小镇过年置办年货的喜悦,久违的年味扑面而来。她和邻居女孩搭伴冒着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进城买年画一事,勾起我小时候过年买年画、贴年画往事的回忆。

年画,留在记忆里的年味

图2、《草船借箭》

年画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新年(春节)张贴,故称年画。宋代已有记载。传统年画,多为木刻水印,线条单纯,色彩鲜明,画面热闹;题材多以五谷丰登、春牛、婴儿、风景、花鸟等。清代中叶,以直隶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县、江苏苏州桃花坞等地等地出品流行最广。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年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丰富多彩,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四五十年前,过大年看不到电视节目,过年贴几张鲜艳的年画就感到真的过年了。买年画简直可以和放鞭炮、贴春联、吃饺子相提并论,这样说一点也不夸张。

年画,留在记忆里的年味

图3、《三打白骨精》

年画,留在记忆里的年味

图4、《红楼梦》

我家买年画,一般都在腊月二十三小年前后,买早了也舍不得贴。那时,在铁路工作的父亲整天忙于上班,在家忙年的母亲几乎没空置办年货,自打我上小学五级,过年家里买年画的事就由我承担了。每次出门前,母亲总会嘱咐我,要买有锦鲤和胖娃娃的,寓意家丁兴旺,生活富富有余;要买有花有草的,显得屋里有书香气;还要买学生热爱祖国、用功学习的,母亲望子成龙,盼望我们长大成才。母亲平时生活节俭,恨不能把一分钱掰成两瓣花,但每年买年画却很大方。之后,我便和邻居小伙伴搭伴,不顾天冷路滑,兴高采烈地奔向南岗新华书店。

年画,留在记忆里的年味

图5、《狼牙山五壮士》

年画,留在记忆里的年味

图6、《司马光的故事》

哈尔滨市南岗新华书店,一到过年人头攒动,年画柜台被围得水泄不通,百余张五彩缤纷的年画挂在大厅上空,题材丰富多样,令人眼花缭乱,顾客可按画上的编号挑选。有中国四大古典故事《草船借箭》《三打祝家庄》;有革命故事《狼牙山五壮士》;有历史人物故事《李时珍深山采药图》,神话故事《嫦娥奔月》;有历史故事《司马光的故事》,还有新风尚故事《颗粒归仓》等。 我和小伙伴们置身于年画大厅,品味画上的故事,遨游在知识的殿堂,憧憬美好的明天,久久不愿离去。

年画,留在记忆里的年味

图7、《岳母刺字》

年画,留在记忆里的年味

图8、《嫦娥奔月》

记得有一年,我还在书店发现两张铁路题材的年画,一张画名叫《三少年英勇机智救火车》,画上三名手捧鲜花少年的脸蛋像苹果一样;另一张画名叫《英雄三少年》,三名挥舞红领巾的少年,不惧脚下的涛涛洪水,奔向迎面开来的火车。我对这两张年画倍感亲切,毫不犹豫地买回家里。时隔几十年,两张画的画面一直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年画,留在记忆里的年味

图9、《年年有余》

年画,留在记忆里的年味

图10、《姑嫂选笔》

腊月二十五,掸尘扫房土。我家扫房子之后,母亲开始张罗着贴年画。我精心买回的年画,父母都十分满意。特别是我买回《三少年英勇机智救火车》《英雄三少年》年画那年,父亲下班看见了,夸我买得好。父亲告诉我们,两张年画取材于同一个真实故事,画的是黑龙江省海林县二道河子公社西沙小学三名“红领巾”勇救森林旅客列车的故事,是著名年画家李慕白、著名国画家陈缘督,分别以此为素材创作的。父亲让我们向画上的三位少年学习。我登高把散发着油墨芬芳的年画贴在墙上,屋里立刻亮堂起来,蓬荜生辉!大年初一,亲朋好友到我家拜年时,对墙上的年画赞不绝口。那时副食品匮乏,过年时鸡鱼肉蛋凭票供应,唯有年画带来喜悦和精神上的满足!

年画,留在记忆里的年味

图11、《三少年英勇机智救火车》

年画,留在记忆里的年味

图12、《英雄三少年》

岁月更迭,年画渐行渐远。随着人们住房条件的改善,年画逐渐被挂历取代,电影明星、俊男靓女成为主角。后来挂历也渐渐隐退了。迟子建老师在文中感叹:“至于贴在墙上的年画,它已成为昨日的风景,难再寻觅其灿烂的容颜了。”我怀念小时候买年画、贴年画时浓浓的年味,怀念买年画出门时母亲的嘱咐和叮咛,怀念贴年画时弟弟妹妹们的笑声,更怀念家人围桌吃年夜饭时欢乐的时光!

(年画图片均来自网络)

2022年春节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