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K
微博上看到了这样一则消息。
一个医生在治疗复诊的抑郁症孩子,而孩子在那里看书时,医生大为夸赞孩子用功。
这时候母亲赶忙来了一句“用功?假用功”。
医生无奈的对母亲说:“你看又开始说了,又说了吧!”。
无论怎么叮嘱还是挡不住母亲对孩子习惯性的贬低。
这个消息发出来之后,很多小伙伴想到了自己过去被父母PUA的场景。

这些美其名曰为鼓励你的方式,却深深让这些孩子陷入无比痛苦的深渊,以至于多少年之后还能历历在目地把其说出来。
神奇的“罗森塔尔效应”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叫“有时候假话说多了,也就成了真话了”。
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随意在实验中抽取了18名普通学生,然后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了一项测试发现这些孩子有很高的天赋,只是还未开发出来。事实上,这些孩子和其他孩子并没有什么不同,但考试结果却显示,这些学生真实的考试结果却比其他孩子高出来很多。
研究者发现,是这些正向的鼓励与赞美让这些孩子发挥出更高的潜力,从而超越了平常的自己。
罗森塔尔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期望和赞美是人的内在需求,也是激励的一种有效手段。
所以,孩子是否有能力,最后的成就如何和自身努力有关联,同时也和受到家庭的暗示和方式方法有关。
为何有些父母偏爱贬低孩子?
其实有时候,很多父母随口的一句贬低的话好像并不想真正地贬低它们,但却成为了很多孩子内心无法消除的“烙印”。
比如,有时候父母只是想发泄式的表达对孩子当下的不满,通常一些什么“猪脑子,你不长脑子吗等等”这些话随口而出,但却实实在在伤害到了孩子。
《中毒的父母》一书中写道: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那些话到了孩子的耳朵里,都是对自己努力的否定,对自己尊严的践踏。
舒淇曾就在一档节目中表达自己“没有童年”。
她的凄惨没有童年并不是衣裹不腹,而是父母每天的打击和侮辱让她不堪重负。
“大嘴巴,真丑”,这都是父母经常的话。
长此以往,让舒淇成了低自尊的人,最终导致舒淇生活和爱情屡屡受挫。
究其为何父母频繁贬低孩子,一种精神分析的解释是,父母本身对自己就不满意,很多时候会把这种感受不自觉投射到自己孩子身上。
其次就是,贬低往往意味着好控制,因为你不好,所以就要听我的,这就是典型的“以批评为名,行控制之实”。
被父母长期PUA的人,会形成“人格烙印”
一个长期被贬低的孩子,内心会变得异常敏感,并且会长期自我怀疑。
甚至有时候连面相都会有所改变。
最近日本做了一个实验,连续赞美一个女孩50天后发现,原本长相平凡,神情木讷的女孩竟然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投射性认同”。
说得通俗一些就是,父母长期给孩子灌输什么感受和想法,孩子没有觉察与分辨能力时,很容易会认同到自身,长此以往就真的变成了父母想象的那个样子。
前段时间热播剧《狂飙》中大嫂教育孩子就是典型的例子,一次高启强未经晓晨同意就把他最心爱的八音盒送给了别人时。
高晓晨非常委屈,但大嫂非但没有安慰他,反而不停数落道:“屁大点事,你哭什么?”
还有一次,高晓晨在练钢琴,高启强还夸他学得快,但大嫂却立马说道:“练了一个月才这样,还有脸说”。
最后,高晓晨变成了一个非常叛逆的孩子,因为从小没有得到认可,所以拼命在生活中寻找一切证明自己的地方,最后屡屡碰壁,成了悲剧。
这样的情况在现实中比比皆是。
很多时候,长期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形成稳定的人格状态,一旦上升到人格层面要想改变可谓难上加难,这也是为何有些抑郁症非常难以治疗的原因了,因为可能不单单是抑郁,还有些人格障碍混杂其中。
最好的教育是“接纳”与“爱”
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故事,一位作家人到中年的时候,回忆起童年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他说:
那天晚上,我在外面玩,忘记了时间,回到家的时候已经很晚了。
我以为妈妈会骂我一顿,讽刺我一番。
可是没想到,妈妈只是问了我一句,吃饭了吗?我说没有,她就转身给我端饭去了。
这件小事,一个人能够记一辈子。
一个真正内心强大的父母,不仅仅会有为孩子赚钱养育的能力,同时还有接纳孩子不完美的能力。
这样的接纳和包容的能力日后会成为一个孩子走进复杂充满挑战社会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