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孩子需要的是情感,而不是物质

孩子需要的是情感,而不是物质。

在每一场家庭悲剧里,都蔓延着无所顾忌的争吵和愤怒。

作为一个小学生的父亲,我深知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成年人其实很难压抑住各种“看不惯”和“不理解”的怒气。

明明都是类似于“一加一等于二”的幼稚问题,可是换一种表达,他就是听不懂。

明明已经抱着手机玩了一整天,可如果你让他去写作业,孩子还是一脸的不高兴。

明明因为疫情反复,家里吃的喝的都比较单调,孩子还整天嚷嚷着要吃炸鸡汉堡。

孩子需要的是情感,而不是物质

作为80后和90后父母,你说你心里能没点儿怒气吗?

可是孩子不理解。

在他们那一点点狭小逼仄得可怜的思维空间里,只要自己能够吃饱穿暖,根本就想不到父母的难处和辛苦。

但我还是要说:

在孩子不高兴的时候,父母不能跟着发脾气。

孩子需要的是情感,而不是物质

5月1日,本该是全家人外出游玩、乐享假期的时候。

爱女心切的黄女士怎么也没想到,女儿从4月21日突然失联,在10天后等来的却是女儿的遗体。

当天下午6点,母亲黄女士和女儿彭同学相约在附近医院做核酸检测,却因为琐事发生争吵。可能是女儿情绪叛逆,母亲又说话重了点,随后彭同学便负气离家出走。

在这10天里,黄女士向女儿学校反复打电话确认,拜托女儿同学在社交平台发私信联系,同时报警处理,调取监控。但是警方通过调查母女俩分开后的监控录像,只能看到彭同学朝着长江走去,最后进入了监控盲区。

此外,黄女士还找到相关媒体发布寻人启事,也曾在女儿走失区域张贴无数张寻人启事,就为了能够尽快找到女儿,说一声抱歉,道一句安慰。

然而在5月1日,通过DNA比对确认的女儿遗体,让母亲心中所有的懊悔、不舍和希望,全都化为了泡影。

这就是一起,因为孩子叛逆、家长恼怒而引发的教育悲剧。

孩子需要的是情感,而不是物质

但其实这样的争执和吵闹,在大多数家庭里,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因为许多80后90后父母在小时候,经历的都是省吃俭用的生活。

在20多年前,双职工家庭经历了“下岗潮”,下海捞金的父母,也在体验创业初期的“阵痛”。

大人的口袋里没钱,体现在孩子的教育上就是能省就省、捉襟见肘。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80后和90后两代人从小到大,几乎都处在情绪控制和欲望压制的生活状态。也就是说,大家都觉得冷静客观地考虑问题,理性拘谨地压抑情绪,才是更加“正常”的行为表现。

所以很多父母一看到孩子不高兴、发脾气,就感觉他们真是不可理喻、莫名其妙。

难道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是因为善于控制情绪和客观冷静,才能够维持个人与家庭的“正常”运转吗?那些一遇到烦心事就痛哭流涕的孩子,和一看到孩子发脾气就火冒三丈的父母,到底又有什么不同呢?

其实很多教育问题,最后都会归结成“压抑 or 释放”的选择。

孩子需要的是情感,而不是物质

孩子在有情绪、发脾气的时候,基本是“油盐不进”的。

作为80后和90后父母,本身由于时代原因有一些情绪性格上的问题,但是我们从人性的本真来说:

当孩子委屈、叛逆和吵闹的时候,绝对不能“以暴制暴”。

不能因为我们自己觉得,“大声哭闹,可能会吵到别人;痛哭流涕,无助于解决问题;躺地撒泼,根本就毫无意义”,就在口头和思维上给孩子冠以“无理取闹”的标签。

这样公平吗?

实际上,如今很多大学生和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往往一半是因为父母家庭的疏忽,一半是因为父母家庭的压抑。

家庭教育中的“疏忽”,会让孩子感觉不到陪伴和关爱;而父母管教时的“压抑”,则会让孩子长期生活在紧张、偏激和压力的状态下。

久而久之,情绪调节和自我安慰的能力就会明显降低。

孩子需要的是情感,而不是物质

有研究表明,用语言把一个人心中强烈的情绪说出来,有利于这个人的心情逐渐地平复。

家庭教育,也是如此。

不管在哪个年代,你都不可能指望采用逼迫、监控和高压的方式,来让孩子停止哭泣、平息情绪,然后去若无其事地读书做题。就算孩子暂时屈服于你的声色俱厉和打骂责罚,抹掉了眼泪、露出了笑容,可是你能保证:

孩子的心里,不会留下一道又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吗?

所以在孩子负面情绪爆棚的时候,父母不妨试着先让孩子哭一哭、闹一闹,将心里所有的委屈和不满全都释放出来,再尝试站在一个理解、同情和关爱的角度,搞清楚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反思自己在教育中的问题。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或许,才是更为明智的选择。

孩子需要的是情感,而不是物质

总之,80后和90后父母,不能总是将自己在小时候受的委屈和压抑,在自己结婚生子以后,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如数奉还”。

事实上很多心理问题,都是因为压抑、抑郁和高压造成的。

爱子心切的父母们,请对孩子多一点耐心吧。

因为孩子最需要的是情感,而不是物质,更不是暴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