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NLP之限制性信念

NLP之限制性信念

今天几个故事来让我们了解限制性信念 对人的影响!

有一位叫做 Konrad Lorenz 的行为学家. 他曾经研究鸭子的行为。他发现刚出生的鸭子看见什么会移动的物体,就会把那样物体当成为自己的母亲,跟着那物体走。Konrad甚至发现刚出生的小鸭子甚至会把滚动着的乒乓球当成为鸭妈妈! 小鸭子的大脑在出生的一刻便形成了一个限制性的信念。

在印度,大象是用来搬运货物的工具。当大象在不需要工作的时候,那些工人用一条很小的魔术绳子就可以把八千多磅重的大象牢牢地锁在一旁。它不挣扎,亦不叫喊,只会乖乖地静站着。为什么会这样?

事实上,魔术并不是在绳子上,而是在大象的脑中。当大象还是幼小的时候,训练大象的工人便会用一条很粗的锁练把小象套住,就是这样长期的不人道训练,以致小象从小便制造了一个信念:我是不能够逃跑的。这个信念深深地烙印在它的大脑中,以致即使在成长后, 就算可以轻而易举地把绳子扯断,它亦不会尝试去做。

从前有一个白人妈妈带着她三岁的白人孩子去旅游,TAXI司机是一位黑人叔叔,白人孩子好奇地问妈妈:“妈妈妈妈,这位叔叔怎么这么黑啊?” 黑人叔叔一听菊花一紧。白人妈妈回答她的孩子:“孩子啊,因为上帝觉得地球上只有白色人种太单调了,所以他制造出黑色的人类,让地球更加五彩缤纷。” 孩子很高兴,说:“太好玩了,我喜欢黑色叔叔。” 到达目的地时,黑人叔叔不肯收的士费,白人妈妈说他为什么,他回答:“如果我的妈妈在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也是跟您一样这样教育我,我想我可能不会一辈子都在开的士。我妈妈跟我说,孩子啊,我们黑人从一出生就是低人一等,你以后如果能够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就好了,不要好高骛远了。” 说完黑人叔叔泪牛满面。

这就是所谓的限制性信念,各位,你跟你的孩子是怎么说的呢?

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这些紧箍咒把我们缠住。就如那只大象一样,很多限制性的信念一直在无意识地影响他的人生。

NLP之限制性信念

最典型的三个包括:

我不会成功

有某种类型的父母是属于挑剔型的父母。无论孩子做了什么,他们的"心灵焦点"总是放在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日积月累的影响下,他的"潜意识"会相信我的努力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很多人很努力地工作,但是在临门一脚往往出现很多例如担心、害怕、忧虑等负面的情绪。结果,事情往往搞得不好,甚致失败。

又有些人甚至不敢想像自己会成功,一味原地踏步,就是因为这个深藏的信念。

有些父母会甚至否定孩子的生存价值。例如:你可能听过类以这样的说话:

"生一块叉烧好过生你!"

"你真的没用! 早知这样我应该在你出生的时候就把你弄死!"

"我们生活不好,不应该把你生出来增加负担。"

这样的说话比起"我不会成功"更具杀伤性。这些孩子会对人生产生怀疑,完全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更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拥有这个信念的人通常会生活得相当痛苦,他往往害怕会成为别人的负担,亦会常常有一种自责的感觉。如果他幸运地找到一段感情,他会把自己的人生完全托负在对方上面。

我没有价值

很多人常常被困难阻碍,又或者事情总是不顺利。有些人会认为自已不够别人聪明,都是被这个信念蒙骗。

其实这些父母正在教导他们的孩子不要去思考,不要发挥创意,照他的说话去做就好。

结果,孩子形成不去动脑筋的习惯。久而久之,他们相信没有办法解决困难。

我没有办法

很多人常常被困难阻碍,又或者事情总是不顺利。有些人会认为自已不够别人聪明,都是被这个信念蒙骗。

每一位孩子都是很聪明,对问题常常会想出具有非常创造性的答案。但是这种创造性的思考过程却没有得到父母的鼓励和认同。

有些所谓万事通的父母,经常教导孩子应该照他的说话去做,一切自然解决。

其实这些父母正在教导他们的孩子不要去思考,不要发挥创意。

结果,孩子形成不去动脑筋的习惯。久而久之,他们相信没有办法解决困难。

NLP之限制性信念

接下来,我给大家分享最具杀伤力的三个限制性信念。在分享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吧。

第一个故事:

有一些研究动物行为学的科学家做了一个试验,他们把狼狗关在一些铁笼子里,让他们吃得饱饱的,然后,就用电去击打这些狼狗,正常情况下,这些狼狗可以跳一米八高的。因此,这些狼狗在被电击的时候,就很容易的跳出了笼子。

接下来,他们又做了第二个试验,这一次,让这些狼狗先饿上个两三天,然后,再用电去击打它们。这次,这些狼狗在既饥饿又要被电打的情况下,反而能跳得更高了,这次它们居然可以跳过两米一高的笼子。

科学家们又做了第三次试验,这次呢,他们还是把这些狼狗喂得饱饱的,不过,所不同的是这次的笼子的高度调到了二米八,他们仍然用电去击打这些狼狗。这些可怜的狗儿,它们拼命的想往笼子外跳,可是无奈笼子实在太高了,无论它们如何的努力都跳不出来。但尽管这样,它们还是努力的继续往上跳,直到它们实在跳不动的躺在笼子里,嘴里发出可怜的:呜呜呜的叫声。

不过,试验还没有结束。科学家们等到狗儿们吃饱休息几天后,又继续用同样的方式来电它们,这些狗儿仍然像上次一样上窜下跳的想要跳出去,不过,结果还是失败了。这样的试验一直做到了第八次,这个时候,这些可怜的狗儿们在遭受到电击的时候,它们只会呜呜呜的叫了,它们已经不再跳了。

接下来,科学家们做了一个更有趣的试验,他们把这些笼子的高度全都降到了一米八的高度,继续用电去击打这些狗儿,这些狗儿们现在除了会继续:呜呜呜呜的哀叫外,它们根本不再去尝试要跳出笼子了。

科学家们通过这个试验让狗儿们学到了什么呢?那就是无望。当这些狗儿们无论如何的努力,它们都跳不出这个笼子的时候,它们就再没有希望了,于是它们对任何简单的事情都不再去尝试了。

很多的朋友看到这个故事,可能会感觉到很残忍吧!不过我要告诉各位的是,这样的故事天天都在我们的家庭里上演。很多的父母,对于孩子抱有非常大的希望,当孩子们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的时候,他们往往用得最多的方式就是批评或者指责。

当这些批评不断的进行的时候,孩子就像这些狗儿一样,慢慢的学会了一个东东:那就是无望。因为我不管怎么努力,我总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我无论如何的拼命,总无法获得父母的满意,慢慢的他们开始觉得无望,于是他们不再努力,他们开始学会了放弃,他们开始破罐破摔。于是很多的父母开始说:我们家的孩子算是没救了。其实他们不知道就是他们这些科学家,一手训练出来了这些让他们感觉没救了的孩子。

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一个最具杀伤力的限制性信念:没有希望。不会成功!

第二个故事:

在一个养老院里,一些科学家又做了一个试验,不过,这次做的是人的试验了,他们把这个老人院里的老人们分成了两组,不过这些老人们自己并不知道。他们给第一组的老人们,每人一盆花草,并且告诉这些老人们,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照顾这些花草,然后,这些老人们就很开心的把这些花草带回自己所在的房间了。

接下来,他们给第二组的老人们也每人分发了一盆花草,不过,他们告诉这一组的老人们,这些花草虽然归他们所有,但是他们不能自己给它们浇水、施肥和修剪,只能由老人院里的工作人员们来完成这些工作。于是,这些老人们也很开心的领着这些花草回去了。

第一组的老人们,他们看到花草叶子黄了,他们就帮它们修剪,并给这些花草施肥,这些花草长得很好,这些老人们也很开心,健康善也越来越好。

另一组的情况,这些科学家们交待这些养老院的工作人员,故意给这些花草多浇一些水,或者有的就完全不浇水,叶子黄了也故意不剪,这些老人们看到这些花草一天一天的变得枯黄,然后慢慢的死去。

半年后,科学家对两组的老人们进行了对比。第一组的老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是比第二组的要好非常之多,同时,第二组的老人的死亡率是第一组的三倍。

这个故事中,第二组的老人们学到了些什么呢?那就是无助。意思就是当我们一个人有能力,但却不被许可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一些事情的时候,就会产生无助感。也就是我们经常会说到的,当有能力无掌控权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无助感。

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分享的第二个最具杀伤力的限制性信念:无助。

同样的,很多的朋友们看到上面的故事后,也会觉得这些试验太残忍。不过,我们的生活中天天都在上演这种残忍的故事。非常多的家长们,喜欢用自己是父母的身份来要求孩子,这个不准做、那个不许玩、不准交女朋友或者帮助孩子去做他们有能力做的事情。

例:孩子会穿衣了,继续帮助孩子穿衣。

孩子五六岁了还亲自喂饭。

不允许孩子要自己独自去上学。

不允许孩子自己结交朋友。

不允许孩子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兴趣班。

接着,他们开始发现自己的孩子一天天的变得沉默寡言,孩子的灵气一天天的消失,于是他们开始奇怪:为什么我的孩子就变成这个样子了呢?他们不知道,这些孩子正是他们的试验的产品而已,自己一手导演了这些试验而不自知。

这些不仅仅在孩子身上上演,还在老人们身上上演。中国传统的孝敬老人的方式,就是老人年纪大了就让他们闲着,什么也不让他们做,美其名曰:叫做养老。其实这是这些子女们,在让老人们用这种方式快点离开这个世界。因为老人们什么也不用做的时候,他们就不被需要了,他们对生活就失去控制了,于是他们就像上面试验中的老人一样,慢慢的……

NLP之限制性信念

第三个故事:最具有杀伤力的限制性信念。

有一个妈妈,有一天带着小女儿在外面逛街,女儿才三岁,当走过雪糕销售小店的时候,女儿就拉着妈妈说:“妈妈我要吃雪糕,我要吃雪糕。”于是,这个妈妈就给女儿买了只雪糕,小女儿很开心的边走边吃。

当走过一个玩具店的时候,女儿看到了一个很漂亮的小公仔,于是,女儿又对妈妈说:“妈妈,妈妈,我要买那个小娃娃,我要那个小娃娃。” 妈妈不想给女儿买,就对女儿说:“乖乖,那个太多钱了,妈妈没有那么多的钱,今天买不起了,我们下次买好不好呢?” 女儿虽然不情愿,不过还是嘟着小嘴跟着妈妈走了。

接下来,妈妈带着女儿来到了一家时装店,妈妈一眼就看中了一件好漂亮的衣服,于是妈妈就很快的买下来了,带着小女儿往家里走了。。。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不过,故事中妈妈对女儿的影响远没有结束。。。

妈妈会对女儿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般来说,孩子在六七岁前逻辑分析能力还没有发育成熟,因此,他们不会做出妈妈在撒谎的结论,就是因为他们不会做出妈妈在撒谎的结论,所以才变得可怕。我们在前面讲过了,孩子生来就爱父母,因而他们对于父母所说的任何话他们都会接收。但,当父母的话和行为前后不一致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变得矛盾,这种矛盾是在潜意识层面中进行的,因为他们会认为妈妈说的和做的都是对的,那就是我不对,那就是我有问题了。而且,妈妈没有给我买,给她自己买了,这表示妈妈是重要过我的,妈妈重要表示我不重要,我不重要表示我是没有价值的,因而女儿会学会了杀伤力最大一个信念那就是:没有价值,没有资格。她无法想到,是潜意识给她的感觉,所以,她是说不出来的。

例:现在很多的孩子都不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从小没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他们就容易得出父母不要他们的这种信念。

很多成人会表现出来的一些情况:有时我们觉得一个人在某一方面表现很优秀,但当大家推他出来做他平常很拿手的事情时,他则表现非常强烈的一种不敢当感觉。

例:有一个女性朋友,其他的人都觉得她的各方面外在条件都很好,嫁给了一个男人,这个男人什么都好就是爱打女人,而且,好像是过节一样的,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打这个女性朋友,于是这个女性朋友过得很辛苦。朋友就劝她说:“唉,你这么好的条件,干脆就分开得了吧。” 谁知道她却说:“唉,有什么办法呢,也许我命就注定就这样吧!以前读书的时候,交往的男朋友就喜欢打人,谁知道,现在嫁个男人又是这样的,也许真的是我命不好吧!”

这位朋友,就是属于典型的我没有资格享受快乐美好的婚姻生活的朋友,类似的情况会非常之多的。

例:在很多的公司里,会议室的主席位通常都只能是老板坐的,每次开会,上面中间那个位置一定是老板坐。有一次召开会议,老板出国旅游了,大家都知道老板不在公司,但却没有人去坐那个位置。

这也是在公司里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这就是涉及到身份层面的限制性信念了。群里如果有做咨询师的朋友应该遇到最多的就是这类的咨询了。

关于最后一个限制性信念的形成,还有一种情况需要提醒大家的就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立场不一致的时候也会造成。

例:爸爸打,妈妈护,妈妈骂,爸爸护等,也会造成的。

----------------------------

什么是NLP?

NLP它被翻译成“身心语言程序学”,不是很好理解,是吗?简言之,NLP就是从破解成功人士的语言及思维模式入手,独创性地将他们的思维模式进行解码后,发现了人类思想、情绪和行为背后的规律,并将其归结为一套可复制可模仿的程式。

NLP是一门神奇的全新学问,它可以潜移默化的修改优化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旧有信念和行为模式。拓宽我们的思维及视野!

处理限制性信念也只是NLP这个 学问的一小部分,NLP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心态、态度、人格、情绪、素质、技能、人际关系、亲子教育等个人成长及家庭、等诸多领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