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让孩子“找爸爸”,不难!

“妈,我渴了”

“妈,我饿了”

“妈,我能出去玩么”

“妈,你看到我衣服了么”

......

当妈妈,最烦的就是这一句“妈”!等待你的,永远是一个战场。

东西不见了,遇到什么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妈妈。

见到爸时总会问:“爸,我妈呢?”

这不是段子,是很多妈妈生活中真事上演的故事。很多的事情,好像都是妈妈都在一个人包办。

爸爸,是怎么被边缘化的?

爸爸,好像是“隐身的”。

做妈妈=常常沮丧,偶尔崩溃,时时敏感。睡眠不足,操心老小,兼顾事业,自我成长,关系连接… 每一个部分都是艰难的。别说是不是产后抑郁症、中年心理障碍,家庭事业崩解…光是琐碎的养育就足够扎心。

“爸,我妈呢?”这个问题看似熟悉又好笑,其实源于爸爸的缺位。

让孩子“找爸爸”,不难!

据《中国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显示,大陆“隐形爸爸”仍是普遍现象。调研显示,55.8%的家庭中,日常陪伴孩子的都是母亲带娃独角戏。

父亲陪伴较多或父母陪伴一样多的家庭仅占12.6%和16.5%。

父亲在工作日陪伴时间为2.9小时,在周末为7.7小时,远低于母亲的4.6小时与10.9小时。

《三字经》中有两句话“子不教父之过”“玉不琢不成器”,说明孩子的成长实在是离不开父亲这一利器的打磨和淬砺。

爸爸陪伴,不仅在心理上给孩子安全和支持,更是让妈妈安心和愉悦的“定心丸”。

“家”不是谁的家,是一起的家。承认自己不是万能的,我们不需要平衡一切,更不需要独自强大。

父母如何分工,才是最优解?

爸爸口头禅就是“找你妈”、“我不会陪”、“孩子不找我”… 面对丧偶式育儿该怎么办呢?爸妈该如何分工呢?

很多时候,看上去妈妈的爱更直接、更亲密,关乎孩子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但是爸爸的作用更隐性、更深刻,关乎孩子的力量感和成就感。

妈妈的感性思维、语言表达、情绪能力都更胜一筹,爸爸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行动能力也是突出优势。无论是作用于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为孩子打开了不同的大门。

母婴关系固然地位不容撼动,但是我认为0-18岁,父母都在用不同方式参与家庭教育:

1. 生命初始阶段(0-1):妈妈主导,爸爸配合:

2. 生命探索阶段(2-6):妈妈呵护关爱,爸爸互动参与;

3. 生命成长阶段(7-12):妈妈陪伴,爸爸塑造;

4. 生命成熟阶段(13-18):妈妈支持,爸爸认同。

爸爸妈妈彼此之间的支持、亲密、冲突、合作也是孩子对自我、他人、社会的深刻理解。

只要父母存在,或者独立抚养者(单亲爸妈)能够客观呈现这种存在,孩子就能从双亲身上获得成长的力量。

家庭,是以整体的方式来影响孩子的。爸爸是爸爸,妈妈是妈妈,各自不同,彼此相爱,就是最好的成长营养。

允许每个角色都以自己的方式在家庭中呈现,个体和整体的教育发展才能效益最大化。

给妈妈的tips,怎么让爸爸参与?

01用对待孩子的耐心,来对待爸爸

嫌孩子做不好,就事事都抢过来做的妈妈,永远培养不出自立的孩子。---这个道理,放在夫妻里,同样适用。

所以,那些眼睛里揉不得沙子,习惯大包大揽,动不动就说“还不如我自己干”的妈妈,怎么可能轻松?

02用鼓励孩子的方法,来赞赏爸爸

别让对方做多错多,给老公成长和试错的机会。总是嘚嘚嘚嘚老公干的不好,可能最后就真的变成了“You can you up”你行你上了。多鼓励和表扬,老公慢慢从家务中获得成就感 也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分担你的重任。做多,才可能会多。

03给爸爸多一些情感支持

男同志也不容易,别光抱怨妈妈的付出,一定也要看到爸爸为了家庭所做的牺牲。只要爸爸在为家庭为孩子做努力,那就是最大的进步,没有什么能比一个愿意让家庭和孩子越来越好的心更重要的,值得褒扬。

04黏爸爸,需要慢慢来

只要爸爸愿意跟孩子呆在一起就是最大的胜利,哪怕一开始陪着孩子的时候心不在焉,随着孩子越来越活(nan)泼(dai),相信我,他一定会放下手机就像一个人肉监控一样时刻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的!

05给爸爸和孩子独立相处的空间

妈妈们总害怕爸爸不能独立带娃,其实应该有空妈妈们就去买买买约约约,让爸爸也偶尔可以和孩子单独玩一会,只要不危险不过激,爱怎么玩怎么玩,想怎么玩怎么玩。

06求同存异,不要苛求一致

很多妈妈都看不惯爸爸带娃时候的种种“不靠谱”行为,吃零食、玩手机、让孩子玩危险的游戏.......其实大原则确定以后,这种不是一定必须要求的情况就别太计较了。爸爸能陪伴就是很好的开端,咱们慢慢引导。

所有关系,都是“合作”

家庭是总量平衡,相对合理,各自成长,而不是一个人的消耗!

所以请妈妈们静静欣赏爸爸和孩子欢乐的亲密场景,看不惯就闭上眼睛或者走开。要知道,真的很少有爸爸不爱自己的孩子,或许他的做法和你不一样,甚至很不如你的意,但是他也是最爱孩子的人,把舞台留给爸爸。

爸爸有自己爱孩子的方式,请允许爸爸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父爱。如果都按照和你一模一样的方法去带孩子,相当于孩子又多了一个妈妈,父爱就被剥夺了。

而且父母之间的不一致和分歧,刚好也给孩子一个学习判断的机会,没有必要制造一个假和谐、假一致的假象,在统一原则的基础上,真诚的展现每个人的不同,反而可以让孩子自主思辨,学会在不同的声音中构建自己的三观。

一起把爸爸变成孩子最好的玩具吧。

写在最后

对每个孩子来说,爸爸的陪伴不只是父爱。哪怕拙劣、愚笨、甚至不科学,但是爸爸是爸爸,先参与,再优化!哪怕是缺席的爸爸,也有自己的“空位”。哈佛大学研究显示,父亲对育儿参与程度越高,孩子就越聪明,适应能力也越强,影响孩子智商和情商,孩子性格更宽容 , 更富有责任心。

家庭里没那么多“道理”,要的不是绝对平衡,是情绪和爱的流动。陪孩子玩闹,陪妈妈大笑,爸爸的功能就不是缺失的。

你家爸爸陪娃多吗?

都承担了哪些角色呢?

来评论区告诉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