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焦虑的妈妈们

焦虑的妈妈们

昨天上午,王小萌出现在办公室时哈欠连天、面色黯淡。

同事问她怎么了,王小萌的回答让大家很吃惊:她夜里看关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的直播,一直看到深夜。

王小萌说:“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我已经逼自己学了半年多了。”

视频上学习“育儿经”

家住市区御河新城小区的王小萌,有两个孩子,大儿子12岁,马上上初中,小儿子5岁,正在上幼儿园。

王小萌是一名硕士生,毕业后考进了市区的一家事业单位。

从农村走出来的她,尝到了学习改变命运的甜头。

她觉得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事。

王小萌的大儿子,在小学前几年的时候,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让王小萌欣慰的是,大儿子除学习好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也比较听话。

她一直觉得,自己生了个让人省心的孩子。

变化从大儿子上六年级开始。

王小萌偶然间发现,孩子经常在房间里关着门,她跟孩子说话时,孩子表现得非常不耐烦。

不仅如此,孩子的学习成绩出现了下滑。寒假前,孩子还因为和同学打架,被老师叫了家长。

王小萌意识到孩子的青春期即将到来,可对于男孩子该怎么安全地度过青春期,在王小萌的育儿经里还是盲区。

平时工作忙,回家后还要照顾小儿子,王小萌留给自己的时间比较少。

但为了大儿子,她还得学习。

晚上哄睡小儿子后,王小萌就会打开手机,通过视频软件看直播。

直播间里,老师会讲怎么和孩子进行沟通,青少年的心理、生理变化等。

王小萌瞪着眼睛边听边记。直播到一半时,老师建议家长买书,王小萌便毫不犹豫地下单。

这边的直播刚结束,王小萌就赶紧打开另一个辅导孩子功课的直播号。

很多时候,王小萌会开着直播睡着。也有的时候,她会半夜梦到大儿子考了倒数第一,吓得惊醒,再重新打开手机看直播。

这半年,王小萌已经变得疲惫不堪,家人一度以为她的精神出了问题。

她在直播间里下单买的那些书,也因没时间看落了灰。

向“成功妈妈”讨教

33岁的吴丽媛是位全职妈妈,家住市区天成明月洲小区。

为了孩子上学,吴丽媛一家从县里搬到沧州市区。

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前,吴丽媛每天重复着送孩子、接孩子、给孩子做饭这样的生活。她不爱社交,也不想着去主动接触任何人。

但“双减”政策实施之后,吴丽媛有点儿慌了。

她的孩子上二年级,以前孩子每天放学后还做会儿作业,现在孩子放学后没有作业了。

孩子的期末考试,也是通过闯关游戏进行。

吴丽媛文化程度不高,她一直觉得学生写作业天经地义,考试看分数也是最直接的方式。

现在这种情况,她觉得孩子的学习情况已经完全脱离了她的掌控。作为一个家长,她有点儿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她给孩子的老师打电话,老师说孩子的情况挺好,让她不用担心。

可吴丽媛还是不放心,她开始想办法。

有一次和朋友聊天,得知一个老乡的孩子在市区上学,孩子学习挺好。吴丽媛像发现了新大陆,立即要了这位老乡的电话,约她出来坐坐。

见到这位老乡后,吴丽媛句句都是向老乡请教关于孩子的问题:孩子怎么学习才有效果;没有家庭作业怎么办;该不该给孩子买练习册;有没有好的学习方法……

从老乡的话里,她受到启发,于是,她开始向“成功妈妈们”靠拢。半年多的时间,从不爱社交的吴丽媛竟活生生把自己逼成了“社交达人”。

她交往的对象,全都是不同学校里一些学习不错的孩子的妈妈。

为了沟通方便,她竟然还专门建了一个微信群,时时向这些“成功妈妈”取经。“目前看来,我这种方法对孩子的学习还没起到啥作用。”吴丽媛说,但最起码,她获得了一些经验。

学习心理知识

42岁的于萱是市区一家心理咨询机构的老师,主要负责青少年心理咨询、康复。

工作的这些年,她开过几次青少年心理的培训班。

“每次开班信息公布时,家长们的报名热情都很高涨。”于萱说,当然也有部分家长报不上名,只能等下一次培训。

除了培训班火爆,这些年,她接待了不少前来咨询心理问题的家长和孩子,也见证着部分家长从心理学的“门外汉”变成“持证人”。

38岁的张培红就是于萱口中曾经的“门外汉”,如今的“持证人”。

张培红大学学的是理工科。张培红说,如果不是因为孩子,她这辈子也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考下心理咨询师证书。

张培红家住运河区恒大城小区,在一家企业工作。

因为工作忙,孩子小的时候一直由家里老人照顾,张培红也落了个省心。

可孩子上初中后,她突然发现,自己的孩子“失控”了:无法沟通,成绩下滑,脾气还变得十分暴躁。

张培红带着孩子去于萱那进行过心理咨询,可去了一次之后,孩子就再也不愿意去了。

张培红找于萱咨询了几次,在于萱的建议下,她买了几本心理咨询的书看。

慢慢地,她萌生了考心理咨询师证书的想法,不为别的,只为能了解孩子的心理,帮孩子安全地度过青春期。

那段时间,张培红忙完工作就去上培训班,回家后就看书,一看看到夜里12点多。

张培红说,真是把当年参加高考时的那股劲儿都拿出来了。

好在结果是好的,张培红顺利通过了考试,拿到了证书。

“我现在正在将学到的东西用到孩子身上。”张培红说,作为母亲,她尽力了。

测基因给孩子找特长

31岁的张婉婷,这两天正忙着试听各种美术培训班的课,她想尽快帮5岁的儿子选一个特长班。

张婉婷家住市区鼓楼上城小区。在这之前,她是不愿意让孩子学美术的,因为觉得不如学街舞等特长更容易表现。

改变缘于她给孩子做的一项基因检测。

张婉婷是在无意间看到微信朋友圈里有一个朋友给自家孩子做了基因检测。

跟朋友详细了解情况后,张婉婷也花2000元钱,委托一家机构,用孩子的唾液做了基因检测。

据称,基因检测会显示孩子在哪些方面容易患病,也会显示孩子在哪方面更有特长。

按照这份基因报告的结果,张婉婷的孩子在绘画方面比较强,于是她开始给孩子找美术绘画类的培训班。

在别人看来,张婉婷做的这些,有些操之过急,也有些没必要,毕竟她的孩子才5岁。

张婉婷说,她理解人们的想法。可不知道为什么,一想到孩子的问题,她总会有一种不安全感。

现在,社会上有个词叫“鸡娃”,是说孩子们就像打了鸡血一样,不停地被自己的父母安排去读书,去学习,去奋斗。而现实中,不仅是父母在逼迫孩子成为“鸡娃”,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更在不断地“鸡”自己——让自己也像“打了鸡血一样”围着孩子团团转。

张婉婷有时候也在想,她这样“鸡”自己,会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不好的影响,但作为母亲,她又做不到完全“放松”。

“为了孩子,能想的办法都想了,哪怕自己吃些苦也值得。”张婉婷的话,代表了很多父母的心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