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新一
“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是成年后我们同别人交往并建立关系的基础。”——《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原生家庭非常好是怎样一种体验?
最高赞回答:饿了想妈妈,累了想回家,从来不委屈,因为有爸爸。
这种孩子长大多半胆子很大、性格开朗,不惧怕别人的目光,敢于追随内心而活,懂得关心人让人舒服。
不由得感慨: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
这两天我读《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苏珊·福沃德博士著作),得到不少启发,分享给你。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作者解释了其原理:“孩子对语言信息以及非语言信息的吸收,就像是海绵吸水一般——完全不加选择地全盘接收。他们倾听父母的言谈,观察父母的举止,并模仿父母的行为。
不称职父母的副作用,不易察觉且难以界定。孩子成年后出现的问题,和有毒的教养方式之间的关联很难被发现。”
有人会同情父母,觉得他们养育自己尽力了,他们都是“为了我好”。但是这掩盖了一个事实:如果父母无法承担孩子积极角色的榜样,孩子的情感将难以健康发展。

《都挺好》剧照
01
原生家庭的5种“有毒”逻辑
1. “共依存”型
现实生活中有一类女生经常遇到渣男,甚至对方多次出轨依然选择默默忍受。她们相信如果自己足够好,去付出去原谅,总有一天能感化男人,让男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最终回到自己身边。可是这些男人并没有。
《原生家庭》书中记录了类似故事,一位女孩的父亲事业有成但是情绪波动很大,经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发脾气,然后又像孩子一样关门大哭,她只能进屋安抚父亲。
这位女孩的父母从来没问过她的感受,导致她养成一种思维模式——“用父母的感受而不是自己的感受定义自己”。
她的童年,本来需要强大的父亲给予自信,她却要去照顾孩子气的父亲。
这类女孩的“吸渣”体质,就是童年经历的重演。她需要学会尊重自己的需求和情感,重新被他人关爱。
2. 自我矮化型
这种模式常见于单亲家庭。无论父母离婚出于什么原因,任何一方的离开都会让孩子产生极为痛苦的缺失感和空虚感。孩子容易觉得是自己的错才让父母分开,产生自我矮化的心理,失去生活的方向。
3. “操控”型
操控不一定是贬义词,如果一位母亲控制四岁的孩子,不让他上街,这种“操控”就合理。如果十年之后孩子可以独立过马路了,父母还这么做,那就是过度控制。
被父母过度控制的孩子,成年之后往往无法摆脱对父母的指导和管控,于是父母名正言顺地干涉他们的生活。
操控型父母的口头禅是“这都是为了你好”“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
其实他们的潜意识是:“我这样做因为怕失去你,所以我宁可让你生活在不能独立的状态下。”
操控型父母还有一个表现——婆媳矛盾,对他们来说,子女的配偶也是竞争对手,照这样下去,很容易动摇子女的婚姻关系。
《原生家庭》一书指出,“正常家庭的控制权交接往往在子女的青少年时期便开始了,而有毒的家庭里,这种健康有益的关系剥夺会滞后多年,甚至永远无法实现。”
4. 攀比型
“为什么你就不能像你姐姐那样?”很多父母会把一个孩子跟其他孩子作比较,突显其不足,使他觉得自己做得不好。
孩子通常有两种选择:要么服从,不顾一切去迎合父母;要么叛逆,自暴自弃。无论那种选择,都不利于心理上的解脱。叛逆看起来会促进心理的解脱,其实还是被父母牢牢“控制着”。
只要你对父母的情感很强烈(无论顺从或抵触),你就赋予了他们在情感上折磨你的权力,使得他们可以继续控制你。
5. 体罚型
如果一个孩子受到父母的体罚,童年充满焦虑、紧张和痛苦,这些情绪会慢慢演化为负面预期和戒备心理,成年之后总是对人做最坏的设想,觉得自己会像童年一样被伤害,所以给自己裹上厚厚的外壳,不让人轻易靠近。事实上,这副外壳不是保护,反而是深深的束缚。
调查研究显示:许多童年受虐的孩子长大后虽然没有成为施虐的父母,但是他们不擅长温和、非暴力的教育方式。
02
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
1. 划清责任,解放自己
作者在书中写道:“许多咨询者声称已经原谅了自己有毒的父母,但是我发现,他们的状况往往没有因为原谅而丝毫改善,他们还在为自己难过。
通过这些年的诊疗经历,可以看出,只有从有毒父母的控制下解放自己,才能获得情绪和内心的真正平静,并不一定非要原谅他们。只有释放了内心的悲痛和愤怒,只有将责任归于那些应该负责的人——你的父母之后,真正的解放才能降临。”
2. 允许自己愤怒
愤怒和喜悦、恐惧一样,无关对错,只是一种感受。它属于你,是你人性的一部分。愤怒也是一个信号,传递重要的信息,比如你的权力正在被践踏、你正在被侮辱和利用,没有人关心你的需求等等。
来自有毒家庭的孩子,在成年后心中积累的愤怒要比一般人多。
你可以去运动,运动有助于你消解愤怒,释放内心的紧张情绪,增加内啡肽——大脑分泌的化合物,促进愉悦情绪产生。
直面愤怒增加你的能量,而压抑愤怒最让人心力交瘁。
愤怒也可以帮助你从妥协、害怕父母的关系模式中解放出来,将注意力集中在自身。
3. 跟父母“对峙”,坦白你的感受
“在我敦促咨询者与父母对峙时,他们大都不情愿。但是如果你不想办法解决自己对父母的恐惧、愧疚和愤怒,你将会把它转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作者写道。
对峙时,记住四个沟通步骤:
1)你曾经对我做过什么
2)我当时的感受是这样
3)它就是这样影响了我的生活
4)这是我对你的要求
你可以成为父母的老师,指导他们如何平等待你,以及如何在不批评、不攻击的氛围里与你交流。
对峙时,大多数父母会做出反击。这些行为都是为了重获家庭的稳定,使你退回到原本的顺从状态。
记住:最重要的不是他们的反应,而是你的回应。
如果父母在对峙后表现出愤怒,你可能会按捺不住想要反击,尽量避免在言辞上激怒父母。
如果你不能直接和父母对话,也可以跟父母同辈的亲戚谈一谈你与父母的过往,说一说心里话本身就是一种极为有益的情感释放。
不论对峙期间或之后发生什么,只要你有勇气付诸行动,就是胜利者。今后你不会再受制于深陷与父母关系中的旧有角色不得解脱的恐惧感。促进改变发生的责任在你,而不是他们。
03
写在最后
“有毒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这个体系并非你的父母所发明,而是从先辈那里继承的一整套逐渐累积而成的感受、规则、观念。
我们所有人都是被家庭这个大熔炉锻造出来的。家庭不仅是血缘关系,更是一个体系。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深刻地而且是以隐蔽的方式影响着彼此。
情感上的独立并不意味着你要同父母断绝联系,你可以做自己,你的父母也无须改变他们原本的样子。
保持情感的完整性,忠于内心的真实想法。你一定可以把那个“孩子”,从紧张的内心戏里解脱出来。
要知道:
你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疗愈你的家庭,而是为了疗愈你自己。
你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疗愈你的父母,而是为了绽放你的生命。
博主:新一,复旦MBA,本科毕业于中传;前胡润TOP30财经新媒体主编,访谈上百位商业领袖;现在专注于个体发展研究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