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孩子的作业,不是缓解父母焦虑的工具

孩子的作业,不是缓解父母焦虑的工具

最近,朋友圈在刷《小蝌蚪找妈妈》外传版的故事:

小蝌蚪们开开心心地来到妈妈身边:“妈妈!妈妈!可找到您了!”

青蛙妈妈问:“作业写完了没?”

“走吧,她不是我们的妈妈。”

小蝌蚪们四散逃开。有网友说,“作业写完了没”这句话真的扎心了,因为自己从小就是这么过来的。

这扎心一问,问出的是多少家庭情感的阻隔。难怪小蝌蚪们说:“走吧,她不是我们的妈妈。”

因为孩子已经搞不清楚,妈妈到底是爱自己还是爱作业。

01

很多父母都在说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努力,写作业不认真。那怎么样才算是努力和认真?

有位网友在微博上分享说,她读高三那年,学习压力很大,每天早上六点左右就要起床,晚上差不多十二点左右睡觉。

其间除了吃饭、上厕所,几乎一直在看书、做习题。为了节省时间,家里安排她住在学校。

周六放假可以回家,周日下午前又必须回到学校,每周只在家里待一天。

但是每次回家,想在自己房间好好玩会儿电脑、睡个懒觉的时候,父母总会说:“还不抓紧时间认真学习?回来就知道玩,这个时候不努力,以后你就要努力找工作。”

她说每次回家,都会和父母因为这样的事情闹得不愉快。

她觉得自己已经够累了,平时学习也算很刻苦,为什么只有一天的时间待在家里都不能放松一下?

终于有一天,她质问了一下父母:怎么样才算努力?如何做才算认真?

爸妈一下答不上来,这个好像还真没有具体的标准。于是,老爸大家长的威严放出来了:“我说你不认真就是不够认真。”

这位网友忽然发现,原来努力和认真的标准就是,无论父母什么时候来看你,你都要处于正在看书、做题的状态。

她说,以至于后来,她宁可选择周末待在学校宿舍也不回家。

因为待在宿舍,父母还会打电话过来问候一下,尽管也问学习,但起码还会问吃得好不好、睡得怎么样,多少还有情感的交流。

但如果回家了,他们之间的情感就仿佛被切断了一样。

想象一下,如果你工作了一天回到家里,想先在沙发上来个“葛优躺”,结果你的老公问道:饭煮了没有?家务做了没有?试问,你心情会如何?也许段子手们就可以再出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番外版之他不是我老公”。

也许很多人会说,学习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当然要严格要求。

是的,学习很重要,但再重要也抵不过子女和父母的情感交流。

如前文所说,只和孩子谈学习的父母,通常是在隔离自己的焦虑情感。

孩子没有看书,父母焦虑;孩子分数下降,父母焦虑;孩子放松休息,父母焦虑。父母为了释放自己的焦虑,孩子们就会在家里听到:学习怎么样了?作业做完了没有?考试考了多少分?

孩子的作业,不是缓解父母焦虑的工具

02

有位朋友说,以前他也会盯着孩子写作文。但偶然的一次共情,让他对儿子有了更多的理解,对自己也有了更深刻的觉察。

儿子的作文成绩一直不太好。有一次,他儿子有份作文的作业,已到晚上十点了,才写了几段,孩子写不下去,正在发愁。

他是个理工男,作文水平也不高,所以总想着要让儿子提高这方面的功课。但是看着孩子写作业写到这么晚,既焦虑又心疼,他不知道该怎样帮助儿子。

因为自己的作文水平也不怎么样,所以能感同身受吧,他对儿子说:“写不出来很难受是吧?”

儿子没有回答,只是点了点头。父子俩沉默了一阵儿。看看时间确实挺晚了,朋友对儿子说:“要不就先不写了,睡觉去。明早可以早点起来再继续。”

他以为孩子会马上去睡觉,没想到儿子对他说:“今天的事情想今天完成。”

朋友当时就觉得有点惭愧,自己还不如孩子,盯什么作业呀?作文写得好不好有什么关系呢?能对自己有这份负责任的态度就已经很不错了。

他马上意识到,为什么自己要盯孩子写作文?不就是因为自己的焦虑嘛。

学习是谁的事情?写作业是谁的事情?孩子都知道,但是父母越界了。

父母能做的,是陪伴孩子的成长,给予孩子情感的支持,而不是把孩子的自我功能承包了。

孩子因为各种原因,难免有未能及时完成作业的情况。

父母常常因此咆哮道:“作业怎么可以忘记写呢?”很多父母会逼着孩子写完作业。

于是,父母又承担了孩子对自己负责的功能。

忘记写作业的后果本该是谁来承担?为什么我们无法忍受让孩子自己去承担这个责任?你以为逼着孩子去写作业就是让他承担责任了吗?其实那是在逼迫孩子承接父母的情绪。

孩子的作业,不是缓解父母焦虑的工具

03

看到过一则新闻:一个十四岁的女孩因为作业多而出现了幻觉,总觉得有人要害她。

这位女孩的妈妈说,女儿本来就个性要强,只要是老师留的作业她都会完成,不管要做到多晚。

但自从女儿上初中后,每天都要做很多试卷,题目难度也大。

她跟着焦虑得不行,孩子作业写不完,就不让她睡觉,经常写到晚上十二点,最晚一次写到了凌晨三点。

越是这样,孩子在学习上反而越困难了。

现在导致孩子精神上出现了问题,要带去看心理医生。

这位妈妈说,此时她才幡然醒悟,有什么能比得上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呢?

父母对孩子释放焦虑情绪的后果,就是切断了亲子之间的情感流动,孩子变得更讨厌学习了,严重的甚至产生心理疾病。

有的孩子为了缓解父母的焦虑,假装在书桌前认真地看书、做作业,但这真的是父母想要的结果吗?

学习,自然会碰到难题,肯定会遇到挫折,也难免想要逃避。

试问有哪一个做父母的成年人,当年没有遇到过这些情况?

当我们碰到难题和挫折的时候,是否也想得到支持?

当我们焦虑和逃避的时候,是否也需要宽容接纳?

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做父母的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情感支持,而不是传递负面情绪。

别把孩子的作业,当作缓解父母焦虑的工具。

孩子的作业,不是缓解父母焦虑的工具

本文来自《亲子关系对了,孩子的世界就对了》,作者吴在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