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发下来之后,孩子兴冲冲地一路小跑回家,想要和家长分享喜悦。
这次考试考得挺好,超出了孩子的预期。
本指望着家长能给上一句赞赏、一个拥抱、一个微笑,没想到家长只瞟了眼试卷,就冷冷地说:“有什么好骄傲的?又不是年级第一!”
孩子整个人就像被一盆凉水当头浇下,心里凉透了,脸上哪里还有半笑容。
过了几天,孩子又考了一次,结果这次没考好。
孩子小心翼翼地把试卷递给家长,指望得到家长的一声安慰,谁知家长眉头一皱,冷哼道:“怎么样?我上次没说错吧?让你不要骄傲,原形毕露了吧?还不快去订正!”
这样的事情,在不少家庭中时有发生。
如果问到家长,为什么要对孩子这么严苛?家长往往振振有辞:“严点不好吗?我这是要让孩子受到挫折教育!”
话虽如此,但我禁不住想问:家长朋友,您确定这么做是在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吗?
不知家长朋友有没有发现,这样的事情只要做上那么两三回,孩子再遇到什么事情,都自己憋在心里,再也不会跟你倾诉了。
由此,我想跟家长朋友们探讨三个问题: 什么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为什么要进行挫折教育?如何进行挫折教育?
1
挫折教育=挫折+教育
但核心不是挫折,而是教育
01 什么是挫折?
挫折,是指做事时受到阻碍,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不能满足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
简而言之,挫折就是失败感。
有一个愿望,但是实现不了,因为有阻碍。
遇到阻碍很正常,人生当中这样的时刻太多了,关键是怎么对待。
02 什么是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唤醒孩子对于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
比如好成绩、好品格、真挚的情感、良好的习惯等等。
如果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像前面写到的场景,孩子不管考得好还是考得差,得到的都是痛苦的经历和感受,那家长就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打击,在施虐。
03 什么是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在阻碍和困难面前,懂得正确面对和妥善解决,在挫折体验中,逐渐形成自信、乐观、坚毅的品质。
首先是感受挫折,接受挫折的存在;然后积极去应对和化解;最后形成过硬的心理品质。
今后,遇到挫折,再也不战战兢兢,再也不束手无策。
04 挫折教育包括什么?
挫折教育可不仅是一部分家长理解的让孩子吃苦头,它还涵盖生存教育、安全教育以及包括独立、信心、情绪及意志等方面心理素质的培养。
但在现实中,家长往往只重视让孩子吃苦,而忽视了更重要的生存教育、心理素质培养。
在我看来,挫折教育中最不该被回避的是生命教育,让孩子懂得“除死无大事”,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要知道,这世间一切沟壑都能迈得过去,只不过需要的时间有长短罢了。
唯独生死迈不过去,一旦走上了极端,放弃了生命,所有的一切都再无任何意义。
2
为什么要进行挫折教育?
01 不进行挫折教育的危害有哪些?
孩子们的逆商变得越来越低了,所谓逆商,就是面对困难、面对挫折、面对失败时的抗打击能力和自我鼓励能力。
近年来,孩子们逆商值下降,出现了许多惨痛的教训。
有的孩子会突然出现情绪崩溃,比如高考一科没考好,立马就丧失再考下去的勇气,整个人瘫软在地,寻死觅活。

有的孩子会莫名地抑郁起来,不单厌学,还厌食甚至厌世,整天缩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不敢出来。
有的孩子无法承受现实世界的变故,出现了精神上的障碍,比如亲人去世、父母婚变,他们会长时间陷入恐惧和绝望。
身体上出现各种病症还算是轻的,严重的甚至直接采取极端行为,青少年自杀现象越来越多。
这些教训足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应及时补上挫折教育这一课。
孩子们会患上“习得性无助”。
积极心理学之父Martin E.P. Seligman提出过一个“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概念,指的是人在经历长期的失败和控制感丧失,并得不到帮助后,最终会选择放弃抗争,连尝试一下都不愿意了。
比如被拐卖的儿童和被长期家暴的妇女。
同样,当一个孩子总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某个目标,又不懂得开导自己,也得不到来自他人特别是家长的帮助,孩子就会对自身产生怀疑。
家长本来希望孩子坚强、刚毅、勇敢,结果事与愿违,不进行挫折教育,或者进行错误的挫折教育,比如只制造挫折,而不提供支持,最终的结果是让孩子习得了悲观、自卑、无助、泄气、逃避、放弃,以及无休止的拖延,因为与其得不到好结果,不如让坏结果迟点到来。
02 进行挫折教育的好处有哪些?
增加孩子的抗挫能力。
Martin E.P.Seligman,同时也提出过另一个概念:习得性乐观(Learned Optimism),也就是说,面对挫折和困难,人们需要的专注、积极、掌控感、自尊、自信其实一样是可以练习得到的。
这些统统可以称之为抗挫能力。
形象的说法是,抗压能力就能像弹簧,在遇到挫折和失败后会反弹。
但我们同样知道,弹簧的拉伸是有个度的,超过了这个度,弹簧就会彻底失去弹性。
不正确的挫折教育会损坏孩子的抗压能力。
影响孩子抗挫能力的因素有遗传基因、年龄、性别、意外性创伤等,这属于不可控因素;而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和学习进行积极干预的称之为可控因素。
帮孩子宠辱不惊。
遇到困难和阻碍,抱怨和逃避都没用,要学会坦然接受,再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虽然并不一定都能成功,但至少值得一试。
前面说过,挫折其实就是不能得偿所愿引起的失败感,念念不忘反而屡遭其乱,不如树立“坦然失去”的意识,坦然地面对得不到的结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样才能物我两忘,宠辱不惊。
当然,对于成年人来说,这都不能轻易做到,对于孩子来说,可能要求太高了。
不过,没关系,家长可以从小事上进行渗透,让孩子学会豁达和宽容。
03 挫折教育的误区有哪些?
把打击等同于挫折。
把对孩子的逆商教育当作是对孩子的侮辱教育、挫败教育和打骂教育。
如前所述的场景,经常在一些家长身上发生。
本意是教育,结果唤起的全是负面情绪和难受情感,偏离了教育的轨道。
刻意制造打击。
因为理解上的偏差,所以有些家长是“没有挫折,制造挫折也要上”,刻意为难孩子。
好比孩子学走路,本来走得挺稳,逐渐有点儿小跑,家长提醒孩子注意是对的,但非要伸出脚去绊孩子一跟斗就不应该了。
正如网友所说:生活对大多数人已经很残酷,足以致残了,没必要再以挫折教育的名义给他们雪上加霜了。
◆ End ◆
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处理
祝 你 早 安 午 安 晚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