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放下手机,专心陪娃,是我们这一届家长的基本修养

年糕妈妈在《你的亲子关系价值千万》分享了她出差途中的一件事。

一位小女孩跑过去找妈妈:“妈妈,你看我画得好不好?”

妈妈瞟了一眼,随口夸了一句:“挺好的。”

小女孩又拿去给爸爸看,结果爸爸一边挡开孩子递过来的画,一边头也不抬地念叨:“哎呀,看到了看到了,自己上一边乖乖玩去……”

放下手机,专心陪娃,是我们这一届家长的基本修养

年糕妈妈说,孩子真正属于我们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年,当整天喊着“养育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目送”的时候,为什么很多父母却不肯抽出一点点时间,认认真真地参与孩子的成长?

和孩子待在一起却时刻离不开手机,这样的陪伴真的用心了吗?手机真的比孩子的成长过程还精彩、还重要吗?

当家长玩手机去了,孩子就会用哭闹的方式把他们的注意力拽回来。

如果孩子经过多次尝试,爸爸妈妈还没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他就会放弃努力。

因为孩子在潜意识里已经认定,自己在爸爸妈妈心里还没有手机重要。

所以,放下手机,专心陪娃,是我们这一届家长最基本的自我修养。

你不知道,当你刷着手机的那几秒,正破坏着孩子未来的关键能力。

说严重一点,陪孩子时刷手机的那几秒,除了破坏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联结,同时也破坏了陪伴孩子最关键、最有用、最核心的东西——联合注意。

联合注意,就是你和孩子能共同注意一项事物的能力。

在孩子的早期发展,这种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它是孩子认知发展的关键因素,能广泛影响孩子的适应性和专注性等重要能力。

从小我们就有深刻的印象:碾压我们的学霸,上课总是能高度集中注意力。在羡慕“别人家的孩子用心”的时候,我们总是觉得他们更自律。

但实际上,真正在其中起作用的,并不是意志力,而是他们的联合注意能力。他们可以轻松地跟随老师,调整自己的注意力。

孩子调整注意力的这种能力,就取决于小时候有没有跟父母形成良好的联合注意。

所以,如果父母对孩子能从小进行联合注意的培养,几乎就等于让他的智商开了挂。直接决定联合注意效果的,就是父母的陪伴方式。

放下手机,专心陪娃,是我们这一届家长的基本修养

年糕妈妈看过这样一个研究:11~14个月大的婴儿,如果父母能用联合注意的方式跟孩子进行情感互动,他们会比没有接触过这种交流方式的孩子,认识多一半的单词。

到了2~3岁半,联合注意良好的孩子,持续注意能力会得到很快提升;

到4岁时,孩子语言、探索、问题解决、互动和协作等各方面的技能,都会因为父母跟他之间良好的联合注意而有飞速的提高。

在联合注意的过程中,姿势和注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两个因素,决定了父母和孩子能不能对同一件事保持同样的关注,包括从婴儿期的追视训练到幼儿期的手势指认,父母和孩子之间面对面的眼神、表情等非语言信息的交流,顺畅的你问我答,到最后和他一起探索新奇事物、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

父母关注孩子、陪伴孩子、鼓励孩子的过程,都在给他注入情感力量,让他形成无限循环的良性感知。

这让年糕妈妈不得不感叹:当我们可以正视自己作为父母的责任,要求自己陪伴孩子的时候不玩手机,就可能抓住激发孩子重要能力的机会。

很多家长都会为手机影响孩子的视力、孩子沉迷游戏而担心,却没有反省自己,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有没有投入全部的情感和关注,作为父母,有没有给孩子做好榜样。

不要再把心不在焉地“陪着”当作陪伴了!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分钟,都是在用自己的言传身教给予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每个孩子都渴望获得父母的关注,爸爸妈妈关切的目光,才是孩子愿意变得更好、更努力的助推器。

哪怕你只能心无旁骛地专注五分钟,全心地跟孩子互动,也好过你在他身边时不时刷两下手机,人在心不在地坐上两小时。

就算没有某种目标和能力,认认真真陪孩子长大这件事,本身不就是世界上最不可思议、最激动人心的事情吗?

孩子睡觉前听的每个故事,都应该是爸爸妈妈给他讲述的;让孩子快乐的每个游戏,都应该是爸爸妈妈陪他一起做的;给孩子的每个肯定和赞美,都应该饱含肯定的情感温度。

放下手机好好陪陪孩子吧,他只能长大一次。

希望家长都能做到:放下工作我要好好陪你,做起工作我也有满满的信心!

最后,相对于陪伴孩子时间的长短,更重要的是家长陪伴孩子的质量。只有投入用心地陪伴孩子的父母,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