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什么样的父母会被怨恨?做刚刚好的父母,让孩子自由呼吸

作者:穷查理之路

生活中,有的父母会为孩子打理好一切,大到选择学校和专业,小到准备学习用品,全方位设计孩子的一生。他们自认为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让孩子少走弯路,奖励孩子会感激他们的。

但孩子们并不这样想,他们讨厌父母为他们安排好一切,这会让他们感觉压抑和窒息。当他们独立后,就再也不愿意和父母亲近,甚至会远离父母、控诉父母。

2019年8月,北大学子王猛的父母向媒体控诉儿子,说他自出国留学后,12年不归家,换了国外地址,拉黑他们的联系方式,回国换身份证也是一换马上就走了。

于是整个网络轰动,大家都拼命地骂王猛是一个白眼狼,说羊都会反哺,人竟然不如畜生。剧情马上反转,王猛写了一封万字信来控诉父母,从信中看到泪和血。

王猛说父母为了让他只学习,对他的生活控制到一分一秒的程度,他没有任何自主权,唯独听从。从早上醒来做吃的早餐,到晚上睡觉前穿的衣服,都必须用父母安排,不然就会遭到父母的责骂。

他终于考上了北大,父母却要求他继续努力学习,出国留学,他都只能照做。出国后,他父母仍然叫朋友来掌控他的生活,他仍活在父母的阴影下,不能自由。

所以他拉黑了父母,12年没有跟父母联系。

什么样的父母会被怨恨?做刚刚好的父母,让孩子自由呼吸

父母想:“如果不是我让你只学习,不用关心其他事情。你能考上北大,能出国嘛!你怎么还不领情?”

当然不会领情,每个人都追求成为自己。虽然在父母的控制下,子女会少走弯路,少吃苦,但子女失去了自我发展的空间,自我被压抑。子女少吃了看得见的苦,却多吃了看不见的苦。

而且,很多控制子女的行为看上去是为了子女好,但实际上是在彰显父母的权利。心理学大师马丁·布伯将关系分成了“我与你”和“我与它”两类。一旦你将其他存在视为实现你目标的工具和对象,这就是“我与它”的关系,而你放下了所有期待,带着全部本真和其他存在相遇,这就是“我与你”的关系。这就引出了权力规则和珍惜规则。当构建“我与它”的关系时,会使用权力规则,也就是“我说了算”;当构建“我与你”的关系时,会使用珍惜规则,也就是“我珍惜你的本真存在”。如果想让关系中有被滋养的感觉,必然要用到珍惜规则。

无疑,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是“我和你"的关系,追求让孩子释放天性,成为他想成为的人。但很多父母把孩子变成了自己的所有品,用他来彰显自我。孩子考试好就四处夸耀,说:“不亏是我的娃。”孩子考试不好,就一顿臭骂:“我怎么会生出你这么笨的儿子?”你注意到了吗?这些话里面的重点都是“我”,父母构建的是“我与它”的关系,追求“我说了算”。这种情况下,孩子怎么会快乐?怎么会感激父母?

追求“我说了算”的父母会造就两种孩子。一种孩子越来越懦弱,完全压抑自我,依附父母,变成了“妈宝男”;另一种孩子,伸展自我的需求和父母的控制发生严重的冲突,关系断裂,彼此都受到深深的伤害,例如王猛。

什么样的父母会被怨恨?做刚刚好的父母,让孩子自由呼吸

为了避免这两种情况,需要父母关注孩子,但不能控制孩子;善意地回应孩子,而非否定孩子。

想起来在幼儿园里看到的一件事,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在玩游戏,突然一个小男孩跑着跑着摔倒了,然后开始哭了起来。这时候老师走到了那位男孩旁边,轻声地说,你哭得那么伤心一定很疼吧,老师给你揉揉,如果你觉得好一些了可以站起来继续和大家一起玩,如果感觉很疼那就再休息一下。于是小男孩很快停止了哭泣,自己站了起来继续去玩了。其实很多时候,哭泣是在恳请一个善意的回应。但很多时候,我们却被要求不能哭泣,把哭泣当做弱懦。比如,很多家长在遇到孩子摔倒的情况时,不是安慰,而是说不哭不哭不疼不疼,去否定孩子;甚至会说,男子汉大丈夫不能哭。

有些父母可能会担心这样会不会宠溺孩子,让孩子变得无法无天?

在孩子还不能独立生活之前,为了孩子的安全,一定的监督和管束是有必要的,但监督和管束需要减少到最低的程度。小婴儿时,父母要时时刻刻关注孩子,满足孩子生理上的需求。随着孩子长大,就要让孩子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能自己吃饭的时候,就让孩子自己吃饭,不要喂,就算吃得慢,吃得满地都是,也要让孩子自己完成吃饭这件事。随着孩子的成长,他能做到的事情越来越多,父母也要逐步放手,让孩子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

最好的父母并不是无微不至的父母,而是刚刚好的父母。他们会尊重孩子的感受,会给孩子犯错的空间,会给孩子爱的港湾,然后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的人生。

什么样的父母会被怨恨?做刚刚好的父母,让孩子自由呼吸

#家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