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荀子日课363丨人的成长需要被引导

荀子日课363丨人的成长需要被引导

每天一课读经典,这里是尔雅书苑。今天我们开始《荀子日课》第363讲《正名篇》的学习。欢迎留言交流。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篇第二十三》02)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人的本性,生下来就喜欢对自己有利的事,顺着这种本性,就会发生争抢掠夺,而谦让就没有了。

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

生下来就会妒忌厌恶,顺着这种本性,人们就会相互残杀陷害,忠诚守信就没有了。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生下来就有耳目之欲,有喜欢音乐、美色的本能,顺着这种本性,就会有淫乱的行为,而丧失礼义法度。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这样看来,顺从人的本性,放纵人的情欲,就一定会发生争夺,出现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最终导致暴乱。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所以一定要有师法的教化、礼义的引导,人们才会懂得谦让,遵守礼法,从而安定太平。因此,人的本性是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童言无忌,小孩子说话完全是心里有什么说什么,做事是怎么方便怎么来,完全是按照自己的舒适度来行事的。同时,孩子的破坏力也是最强的,给他一个玩具,转瞬间就可能被他毁掉。在教育的作用下,引导孩子心中的善,以适应社会的秩序。正如冯友兰所言说:

恶是出于人性之自然,善是出于对人性的改造。

心理学家阿德勒亦言: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教育问题对成人来说,可以归结为一种自我认识和自我引导。这对儿童也一样。不过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余儿童尚未成年,给予他们指导就异常重要。如果我们愿意,完全可以放任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而且,如果他们有2万年的时间,且在恰当的环境下发展的话,他们也也许最终可以适应现代文明的现代人的规范。但人生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成年人必须专注并引导儿童的成长。

我们已经逐字逐句学习完《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德经》《聪训斋语》《澄怀园语》《曾国藩教子书》《声律启蒙》。《荀子日课》《朱子读书法》正式开讲。

关注尔雅书苑,读懂中国经典,涵泳儒雅人生。

日课温故

涵泳诵读

家风传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