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荀子日課363丨人的成長需要被引導

荀子日課363丨人的成長需要被引導

每天一課讀經典,這裡是爾雅書苑。今天我們開始《荀子日課》第363講《正名篇》的學習。歡迎留言交流。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争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争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故必将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僞也。(《荀子·性惡篇第二十三》02)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争奪生而辭讓亡焉;

人的本性,生下來就喜歡對自己有利的事,順着這種本性,就會發生争搶掠奪,而謙讓就沒有了。

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

生下來就會妒忌厭惡,順着這種本性,人們就會互相殘殺陷害,忠誠守信就沒有了。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

生下來就有耳目之欲,有喜歡音樂、美色的本能,順着這種本性,就會有淫亂的行為,而喪失禮義法度。

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争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

這樣看來,順從人的本性,放縱人的情欲,就一定會發生争奪,出現違犯等級名分、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最終導緻暴亂。

故必将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僞也。

是以一定要有師法的教化、禮義的引導,人們才會懂得謙讓,遵守禮法,進而安定太平。是以,人的本性是惡的就很明顯了,他們那些善良的行為則是人為的。

童言無忌,小孩子說話完全是心裡有什麼說什麼,做事是怎麼友善怎麼來,完全是按照自己的舒适度來行事的。同時,孩子的破壞力也是最強的,給他一個玩具,轉瞬間就可能被他毀掉。在教育的作用下,引導孩子心中的善,以适應社會的秩序。正如馮友蘭所言說:

惡是出于人性之自然,善是出于對人性的改造。

心理學家阿德勒亦言: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教育問題對成人來說,可以歸結為一種自我認識和自我引導。這對兒童也一樣。不過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有餘兒童尚未成年,給予他們指導就異常重要。如果我們願意,完全可以放任兒童按照自己的意願成長;而且,如果他們有2萬年的時間,且在恰當的環境下發展的話,他們也也許最終可以适應現代文明的現代人的規範。但人生畢竟是有限的。是以,成年人必須專注并引導兒童的成長。

我們已經逐字逐句學習完《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道德經》《聰訓齋語》《澄懷園語》《曾國藩教子書》《聲律啟蒙》。《荀子日課》《朱子讀書法》正式開講。

關注爾雅書苑,讀懂中國經典,涵泳儒雅人生。

日課溫故

涵泳誦讀

家風傳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