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里有正值12-16岁阶段青春期的孩子,家长们一定要注意了!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波动比较大,会特别反感家长的一些行为和做法,容易产生对抗和冲突,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孩子的极端反应,影响初、高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那么到底家长的哪些行为最容易让孩子反感呢?
说话语气里总带着指责和挑毛病,很多家长可能不注意平时说话的习惯,总觉得孩子还小,一开口不是指责就是挑毛病,比如:你怎么回来这么晚?天天就知道玩手机!几点了还不起床?等等以上这些嘴边上的话,很多家长都不以为然,其实这些话从小到大孩子都听腻了,说了等于白说,而且青春期的孩子还很容易烦躁,不喜欢听唠叨和指责,在学校都恨不得和老师辩论,回家还是不能够清静,会让孩子很反感。
和老师串通一气,老师说啥就是啥,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大部分家长都特别害怕老师打电话,一旦接到老师的电话,就会特别紧张,特别是老师如果反映的是孩子表现差或学习的问题,很多家长听完后,当时就一肚子火,回到家里,等孩子放学回来,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批评教育,上演政治课的二重奏。
这样的情况,有些孩子可能会选择沉默委屈,有些孩子也会选择争辩和抗争,看似前者的孩子很听话,不反驳,实则这些孩子把情绪都压抑在心里;后者的孩子一般性格外向,据理力争,胆子比较大,但情绪上会和父母发生冲突,有些家长受不了甚至会选择动力,结果搞得关系更恶劣。
父母冷暴力或吵架,关系紧张或冷漠,家庭没有温暖,青春期的孩子其实很寂寞,所以他们会选择和同学、朋友一块玩,也不想和父母交流,因为他们想建立自己的人际圈儿。但是,也有一些家庭的氛围不太好,孩子感受不到家里的温暖,也体会不到爸爸妈妈的互动交流,家里是各忙各的,很冰冷,他们就会自我猜测种种后果,性格长了会变得孤僻,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青春期的孩子荷尔蒙激素分泌很旺盛,会对异性产生好感,同时也会向自己的爸妈学习,在家里观察爸爸这个男人和妈妈这个女人之间的互动方式,当看不到正常的互动和爱的交流,他们就会认为世界上的爱情都是冷漠的,不需要浪漫和温情,进而他们对异性的好恶上也会产生一些看法和情节。
故事分析:
我家侄子今年12岁,日常学习生活中开始出现大人常说的青春期叛逆、自主性过强、不爱被管束等行为表现。虽然只是青春期的一些表现,但当关注到他的这些变化后,父母与他闲聊,其实是期待旁敲侧击能够弄明白这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但孩子的回答是:烦!比如:反感大人动不动就说“小孩子要听大人的话”,我已经长大了、为什么父母还要管我那么多?我就是想自己玩会游戏、去找同学玩都不行吗?走亲戚没意思却要我听大人的话跟着去?
反感大人查看我的隐私,从妈妈说我的有篇日记写得真滑稽以后,我再也不想和她分享什么了。可是妈妈会借给我洗衣服、整理东西等翻看我写的作业、物品之类的。反感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需求。我要交朋友还要经过父母的批准,那些能交哪些不能交,为什么要不告知的情况下就挂断朋友的电话?什么事情都替我做主了、从来不问问我的感受,父母总是给予我不需要的。
就像一个父亲在听到儿子甩门而去的一句话“你们从来不爱我!”以后很惆怅,“明明所有的爱都给了孩子,孩子还说父母不爱?”可能这份爱就少了尊重和理解,没有把孩子当成大人一样的独立个体来对待。反感父母常说“长成大孩子了,要有大孩子样、有成就,要在外人面前表现得多么乖巧进步,可是自己却拿我当孩子的对待?真烦!”确实,很多父母会对孩子寄予厚望。
在孩子慢慢长大的时候期待他们能有所成绩,期望他们独立却又做不到带着爱放手。让孩子像个孩子一样去成长,父母给到引导和培育就够了,不要让大人的虚荣心给孩子带来负担。面对孩子反感大人的行为表现,父母是否只能感觉无奈又无力?只期盼着青春期快快过去?显然这样是不合适的。首先大人要解密青春期,知道青春期孩子的成长特点和心理变化,才能知道如何用青春期孩子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
其次父母要改变自己的心态和与孩子相处的方式,而不是总想着纠正孩子。简尼尔森博士说,如果孩子有完全的能力和责任感,他们为什么还需要父母呢?实际上孩子18岁以前都需要父母。但我们要注意到孩子需要父母培养其能力和责任感而不是总纠正孩子的行为。孩子在成长就需要父母同步成长,根据孩子的表现来改变自己的心态和与孩子的相处方式,这样才能在孩子的行为表现上给予引导。
最后,带着爱放手,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一棵小树需要阳光雨水,也需要大风的摇曳和霜雪的打击,这样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如果只是庇护在大树下,没有成长的空间也没有时间去历练,相信这很能成“材”。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和时间,在他们不要父母的时候就远远地静静地陪伴着、各自安好,在孩子需要父母的时候及时给到他们帮助,反馈问题、克服困难、共同面向成长的目标才是合适的节奏。愿每个家庭和谐幸福,孩子开心健康成长。
总结语:
青春期的孩子很好奇也很敏感,是他们建立个人世界观的重要时期,他们很会通过家长的一些行为产生自我对外在世界的看法,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父母言行决定着孩子的性格、行为、习惯,形成孩子人生中建立的一道对外部世界的防线。
父母可以选择做一个正向激励型的父母,给孩子增加自信和动力;也可以选择做一个满口语言暴力、打击指责型的父母,以爱的名义天天给孩子泼冷水,一天一天地摧毁孩子的自信,最终把孩子变成你最不希望看到的,但也是你想要的样子,这句话有点绕,大家自己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