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战胜利的76周年,烈士后人们曾说过:“纪念革命烈士,不是为了炫耀祖先,而是表明作为中华民族子孙的态度,也让不愿意认错的日本政客们知道,需要正视历史!”。从古看今,放眼世界,这里是新史知天下,专说人物与事件。今天我们要说有那么一位英烈后人,是需要用一生来铭记的,她就是著名抗日英烈张自忠的后人——张廉云。

张廉云是张自忠的第三个孩子,二哥张廉静在17岁黄埔军校受训时感染伤寒早殁,大哥张廉珍共育有7个孩子。在张自忠将军牺牲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他的儿孙们每周日都会举行纪念仪式,他们面对张自忠将军的遗像,诵读家训,以告诉不愿意认错的敌人:作为中华民族子孙我们没有忘记历史!
回想起张自忠牺牲的消息:1940年5月张廉云的家人们在上海《申报》上看到了关于父亲阵亡的消息,天真的张廉云却认为一定是父亲打了胜仗,而遭到日本造谣他牺牲。再过了几天,张廉云的叔叔和哥哥嫂嫂都一起去到她的房间,悲伤沉闷的气氛中,叔叔告知张廉云:“你父亲在前线作战殉国了!”,张廉云听闻犹如晴天霹雳,她还一心盼望着父亲凯旋,自己可以尽一番儿女孝心,如今却等来了牺牲的噩耗。
而母亲当时还因为患上癌症晚期在医院治病,得知丈夫张自忠殉国后,悲痛欲绝,绝食七日而死。母亲李敏慧“殉夫”却不只是为了丈夫,她虽然是没有文化的旧女性,却深深明白“家国”二字的份量。丈夫以身殉国,她也用自己的死表达对国家、丈夫的爱和忠心,同时激励更多的抗日将士奋勇杀敌!
但对于当时仅有18岁的张廉云来说无疑是人生低谷,在将母亲安葬好后,她与家人们就地嚎啕大哭,巨大的悲怆让她感受到自己不仅仅是眼中流泪,心中更是在淌血。但生活需要继续,父亲生前的谆谆教诲犹在耳边萦绕着让她坚强活着。
而张廉云也给父亲长脸了!她先是考上复旦大学,毕业后利用起父亲留给他的胡同4号大宅院办起自忠学校,而在这个学校学习的孩子多是贫困家庭,实在困难的就会被减免学费。
今年,张廉云已经98岁了,却如老顽童,潇洒自如,退休后仍参加书法学习,与人交流活力四射且健谈。而她也凭着对父亲的记忆和自身经历,记录着父亲英勇抗战的一生,为后人缅怀老革命家的提供了丰硕的资料,让后人以史为鉴,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