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孩子躺地大哭,父母却毫无反应,“延迟满足”可不是这么用的

团子妈经常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幕,一个两三岁的小孩正趴在商场的地面上大哭,而他的父母就在一旁淡定地站着看,没有采取任何的手段和办法。

问到原因时,许多家长表示不能惯着孩子,要学会用延迟满足法,不能因为他在公共场合哭闹,父母觉得拉不下来面子就满足他的无理要求。

孩子躺地大哭,父母却毫无反应,“延迟满足”可不是这么用的

我们都会经常听到这样的例子,每当孩子想要一些小玩具或者是零食的时候,有些家长就会跟孩子说“前两天已经吃过了,只要能再等两天妈妈就给你买。”

“延迟满足”可不是这么用的

这看似是延迟满足,但其实在这样的过程当中,被注入了很多的刻意性。

想要自己的小孩学会延迟满足这固然重要,但是绝对不能够不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也不考虑事情的大小,就让孩子等一等。

孩子躺地大哭,父母却毫无反应,“延迟满足”可不是这么用的

因为刻意的延迟满足,不仅对于培养小孩子的自制能力没有提高,而且还容易伤害到小孩子的心灵。

育儿专家说:“刻意的延迟可能会降低小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减少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从而淡化其亲子关系。”

其实孩子对于未来并没有什么考虑,他们都是想要什么就想立即地得到。

所以家长对孩子实行刻意的延迟满足,孩子往往会把这些“等一等”想成“爸爸妈妈为什么不买给我?他们是不爱我吗?”

孩子躺地大哭,父母却毫无反应,“延迟满足”可不是这么用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时候没有被及时满足的孩子,成年之后会容易控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欲望,在某一些事情上变得失控。

什么才是真正的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的内核是“满足”

相信每一个孩子小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就是如果自己想要什么东西,爸爸妈妈都会向自己提条件。

比如说想要一双新鞋子,父母却说只有考试取得好成绩才会给你买;

可是当自己取得了好成绩的时候,父母却言而无信,觉得买新鞋子并没有什么用。后来,大多数孩子都不会再提起这个事情,但是几十年过去了,这些小事会一直埋在心里,扎根生长。

延迟满足的特点是自愿的,不是被迫接受的

孩子躺地大哭,父母却毫无反应,“延迟满足”可不是这么用的

真正有效地延迟满足应该使孩子了解了事情的全貌、分析了利弊之后,主动的愿意延长等待的时间。

无论孩子怎么选择都应该让他自己做选择,而不是作为父母的我们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愿。

虽然让孩子延迟满足是我们为孩子的未来考虑,但是并不是进一步控制孩子的借口。

专家建议:两岁之前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两岁之后逐渐地实行延迟满足。

孩子躺地大哭,父母却毫无反应,“延迟满足”可不是这么用的

为什么说两岁之前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呢?因为两岁之前的小孩子,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安全感,对于父母所想的延迟,满足的好处,自己也不能够理解,这个年纪的小孩子只有及时的被满足,才能够获得安全感。

如果在这么小的时候,就让孩子延迟满足,会导致孩子安全感的缺少。

孩子一般对父母是足够信任的,不会担心父母骗他。

孩子躺地大哭,父母却毫无反应,“延迟满足”可不是这么用的

所以每当孩子向父母提出要求的时候,父母如果答应就一定要做到。如果每次都言而无信,那么孩子就不会和父母再提出任何的要求。也不会失去安全感,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会变差。

如果不能及时满足孩子的要求,也要给孩子及时的回应

虽然对于孩子的一些要求,家长要及时满足,但是也不能够听听孩子的无理要求。不能够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他买什么。这样也就违背了我们延迟满足的初心。

真正的延迟满足是能够让孩子不怕麻烦,不怕等待。

所以如果孩子向父母提出了无法被满足的要求,那么父母也应该跟孩子说明白自己为什么没有办法满足他的要求,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一样,双方真诚的去沟通和了解。

孩子躺地大哭,父母却毫无反应,“延迟满足”可不是这么用的

同时,家长要给孩子多种的选择。比如说当孩子想要玩具的时候,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多种的选择,用其他的东西来代替玩具,这样能够改善孩子对于玩具的注意力,能够让孩子学会等待。

总而言之,如果孩子从小就被各种的限制自己的要求没有得到及时的满足,内心当中累积了非常多的不安全感和失落感,反而会让孩子长大之后更容易失控。

【今日话题】你成长的过程当中有被延迟满足的经历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