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天清晨,小明妈妈发现包里少了一百块钱,询问小明的爸爸后得知他也不清楚,两个人对此很奇怪。
转念一想,妈妈怀疑是小明偷偷拿走了。老话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如果现在不制止,那以后还了得?所以她当即决定要在小明放学时好好观察一下他。
果然到傍晚,小明就带领几个同学走进了一家超市,选购了几袋零食后分发给了大家。结账时用的百元大钞,正是包里丢失的那一张。
等到同学都离开了,小明妈妈便走上前,笑着说:“走,妈妈带你去超市买零食。”
小明目光躲闪着,不敢直视妈妈,以为自己偷钱被发现了,妈妈要教训自己。
没想到小明的妈妈竟然带着他在超市里挑选起来:“薯片吃吗?饼干也买点吧,巧克力好像也不错。”
最后两人满载而归,妈妈才蹲下问小明:“今天妈妈的包里少了一百块钱,是不是宝贝你拿走了啊?”
小明紧张的说:“是我拿的,妈妈对不起。”
妈妈摸了摸小明的头,说:“如果零花钱不够的话,可以跟我说,但不要从爸爸妈妈的包里拿,知道了吗?”
从那天起,妈妈给小明涨了零花钱,小明也再也没有偷偷拿过钱。有时候爸爸把钱忘在客厅里,小明还知道帮忙送过去,提醒爸爸保管好。
因为妈妈机智的做法,轻松改变了孩子“爱拿钱”的毛病。
其实,孩子心中并没有“偷钱”的概念,只会通过各种手段去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不懂得大人口中的“小偷”。
爸爸妈妈与其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孩子,不如先关注孩子为什么拿钱,他们的内心并没有大人想象的那么坏,别轻易把孩子推向负面的评论。
当孩子偷偷在家里拿钱时,家长不妨试试这样做:
1.保持冷静,了解孩子的需求
有些家长知道孩子“偷钱”后,立刻大发雷霆,把孩子揍一顿,结果反而孩子会和家长斗智斗勇,“偷钱”的点子也层出不穷。
正确的做法是家长要先冷静下来,问问自己,孩子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是零花钱不够花?还是想引起自己的注意?还是故意跟自己作对?
2.正确引导孩子的欲望
当孩子发现用钱就能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自己内心的欲望将会无法抗拒这种好处,希望能拿到越来越多的钱。
作为父母,要正确引导孩子的欲望,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想得到的话要首先问父母能不能给自己,这才是有礼貌的孩子。
家长也要通过观察了解孩子想要什么,并告诉孩子怎样做才能得到它。如果家长对孩子的需求置之不理,孩子只能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了。
3.给孩子适量的零花钱
孩子上小学以后,家长可以适量给孩子一些零花钱。并且提前和孩子商量这笔钱的用处,有益于孩子对金钱的管理能力。
当孩子手里有了零花钱以后,看到其他同学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就不会冒风险在家里“偷钱”了。
4.及时消除诱因
要杜绝孩子“偷拿钱”的问题,家长必须要以身作则,同时把家里的钱放置妥当。
家长要做到不在孩子面前花钱大手大脚,也不要用金钱当作孩子的奖励。过分灌输金钱观念,这对于没有工作能力的孩子来说并不是好事。
与其用金钱去捆绑孩子,不如多在感情和心理上关注孩子,以免孩子因为内心孤独而通过“偷”来补偿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