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正确疏导孩子的“玻璃心”

一位妈妈最近头疼女儿的“玻璃心”问题:12岁的女儿十分敏感,受一点委屈,眼泪就在眼眶打转,弄得家里大人都不敢对孩子说重话。她十分担心,女儿这样下去,将来很难适应真实的社会生活。不得不承认,有些孩子的心理脆弱程度让家长和老师甚是担忧。

正确疏导孩子的“玻璃心”

| 何为“玻璃心”?

顾名思义,就是心像玻璃一样易碎、很脆弱,不能听重话,别人还没开始凶,自己就先难受起来;不能虚心接受别人批评,听完既生气又难过;不能面对失败,遇到点困难就自暴自弃。这样的孩子敏感、太过在乎别人的情绪和评价,因而极易受到伤害。很显然,太过玻璃心,并不是孩子应该拥有的适宜的心理基础。

| 孩子为何会“玻璃心”?

一、父母的行为导致孩子容易“玻璃心”

1、孩子没有安全感。当孩子没有安全感的时候,通常会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这是因为内心充满了恐惧和不安,但是孩子又不会自我情绪的梳理和表达,只能通过哭闹的方式来获得别人的关注,借助这样的方式来宣泄心中的不安。

2、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当孩子在家里或者父母面前总是被忽视,孩子的情感和需求不能第一时间被看到和满足,久而久之,孩子内心会变得非常匮乏和脆弱。因为长久的被忽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即便很小的一件事,也会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3、父母干预太多。当父母对孩子干预的太多,孩子没有了自主权,孩子就会觉得任何事我也主宰不了,所以任何事都会锱铢必较。当一遇到不顺心或者不开心的事,孩子第一时间不是想到如何去解决,而是如何去发泄不满,因为他们知道父母会帮他们解决。

二、过高的期待导致孩子玻璃心

过高的期待让孩子充满压力,无法接受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习惯了“优秀”的孩子们,是家长心中的希望,是老师口中的榜样,然而在背后,孩子们内心的压力、痛苦和纠结,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他们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期待,对自己也产生了极高的自我要求,特别害怕辜负大人们的期待。因为害怕,所以也更加脆弱。这样的孩子,心里往往崩着一条隐形的高压线,遇到一点波折,就有崩断的危险,比如成绩波动或者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很容易焦虑、无助和气馁。

正确疏导孩子的“玻璃心”

还有的孩子为了避免失望,干脆放弃,拒绝挑战有难度的事情。输不起的表现就是最好的例子。当孩子成功时,父母不断表扬和奖励孩子,又鲜少告诉孩子输了怎么办?失败了怎么办?父母对孩子成功的期待,导致孩子无法正确看待输赢,他们害怕父母失望,害怕失去他们的喜爱和认可,最后惧怕失败,习惯逃避。

三、孩子的玻璃心也可能是一种性格特质

玻璃心也不完全是抗挫力问题,玻璃心最核心的特征,是敏感。美国伊莱恩·阿伦博士在《发掘敏感孩子的力量》这本书中,提到一个词语叫“高敏感”。高度敏感的个体天生比一般人更关注周围环境,做事习惯三思而后行。反之,一般人则不会注重太多细节,容易迅速采取行动甚至显得冲动。因此敏感的人群,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更富有同情心,更聪明、敏锐和富有创造力,他们小心谨慎,因为能思量行为的后果,所以较少犯错。但他们在遇到“高音量”或繁多资讯时会变得不知所措。

正确疏导孩子的“玻璃心”

他们尽量避免外来刺激,因此显得胆小羞怯,不太合群。当过度刺激不可避免时,他们很容易显得沮丧和“过于敏感”。也就是说,这种高敏感是孩子的一种性格特质,它不完全是坏事,有的孩子靠着敏感的观察,做事谨慎,同理心也比较强。当然,这种特质伴随而来的痛苦是对别人的一举一动格外在意,在意别人的看法,自己的情绪也跟着起伏。比如有的小孩会因为同伴不跟自己玩而无比难过,会因为朋友一句无心之语而痛苦,会因为妈妈一个警告眼神而怀疑妈妈的爱。他们过于关注别人的情绪,并且将其与自己联系起来,不自觉将小事放大化、严重化,内心更容易受伤。这样的小孩需要父母适当引导,及时安抚他的情绪,切忌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正确疏导孩子的“玻璃心”

| 如何疏导孩子的“玻璃心”?

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以及学会如何正确面对别人的眼光。当孩子因为别人感到受伤时,我们可以帮他分析:别人的言行是否合理,你的感受是什么,接下来我们可以怎么做。这种分析和复盘,能有效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个人界限,他就知道什么样的评价是有益的,什么样的拒绝是合理的,什么样的眼光可以不用放在心上。时间久了,他就有了自己的判断,人际关系中的小矛盾,他都能靠自己走出来。

总之,越敏感、越脆弱的孩子,越是需要父母保持一颗淡定而平和的心,并能接纳孩子的失败,我们的心态强大了,孩子的心理韧性也会渐渐培养起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