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史故事——平定李璮造反的“董大哥”

李璮一开始还主动出击,随后以主力固守济南,三番五次传书给汉族世族,等待他们起兵,而停留在济南失去机会。可以说李璮错误地估计这些汉族世族,他以恢复宋室的传檄给各路汉族世侯。史天泽、严忠范、张柔等这些汉族世族权衡利弊,敏锐地把握形势,不会随李璮冒险,不仅不与他联手,反之听从忽必烈将令来进攻他。除了太原路总管李毅奴哥、邳州万户张邦直响应,大部分都出卖了李璮。李璮错误地一厢情愿,结果把自己推上了不归路。

历史故事——平定李璮造反的“董大哥”

史天泽采纳谋臣宋子贞的建议,挖沟设垒,彻底把李璮困于济南,想出都出不来。而唯一的希望是宋军,也没能来会师,兵分两路,一路攻占了徐州、滕州、宿州等地,但随后被蒙古军队打败,又退回宋境;另一支支援李璮的宋军由海道绕过山东半岛,在滨州海滩上岸,最终势单力孤而退兵,让李璮彻底成了孤家寡人,只好失望地困在济南城中。

这个李璮,缺少其父母的胆识与血性,情绪低落,开始还出兵反击,接连失败,想不出更好应对蒙古军的办法,没有了士气,城中乏粮,人心溃散。他试图率军突围,被蒙古军一阵冲杀,又退回城中,他有点绝望了,对手下说:你们各自想办法逃生吧,一下让将士心寒,蒙古军抓住时机破城,李璮绝望中杀了自己的爱妾,然后投城中大明湖自杀,因水浅没死,被擒获,后被被史天泽斩于军前。

历史故事——平定李璮造反的“董大哥”

李璮的反书被送到忽必烈面前时,许多人都说王文统曾派遣自己的儿子王荛与李璮暗通音信。忽必烈召见王文统质问:“你教唆李璮反对朝廷,已经有好多年了,这是举世皆知的事,我现在问你,你到底策划了些什么,要都告诉我!”王文统对答说:“我也忘了,容我详细写下来,再交给您。”写完后,忽必烈要他自己宣读。其中有句话说:“如果您保留我蝼蚁般的性命,那我保证为皇上夺取江南。”元世祖说:“我把你从一个平民的地位提拔起来,给你以很大的权力,待你可说不薄,你为何负心做出这种事?”王文统还支吾其词,始终不肯自己说出“臣罪当死”四个字。忽必烈文群臣,众臣都说:“当死。”

王文统被处以死刑,儿子王荛也同时被杀。忽必烈诏告天下说:“做臣子的不能心存谋逆,这是传承千古的训诫。国制有规定,怀有二心者必诛。没有想到,地位如此之高的宰相居然会心怀奸邪。平章政事王文统,自底层起用,提升到台司,我对他的信赖不可说不深,对他的待遇不可说不厚,是希望他报效朝廷,谁知他与李璮是同谋,暗中让儿子王荛通消息。近来得到他的亲笔书信数幅,察觉他的谋反之心已有多年,应该斩首示众,使民众知道其滔天罪恶。辜负国恩而谋反,死有余辜,身处宰相之位而被处以极刑,一时可能有人还不明白原因,你们众百姓,应该好好体会我的这些用心。”

历史故事——平定李璮造反的“董大哥”

1262年,李璮叛乱,董文炳奉命率诸军征讨,最终平定叛乱。李璮之乱后,忽必烈认为世侯权力过大,剥夺世侯权力,唯有董文炳的权力没有触动。至元九年(1272),董文炳被任命为枢密院判官,次年,拜为参知政事。

董文炳时元初著名大臣,藁(gǎo)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人,董文炳是董俊的长子,忽必烈称其为“董大哥”。?蒙古代金后,河北大乱,藁城招募兵丁,董俊挽强弓一发中的,受募领兵。1215年,木华黎帅兵南下,他率军投降,此后成为一位著名的世侯。1233年,金哀宗完颜守绪逃奔归德,董俊追击围攻,最后战死于归德之战。董俊去世时,为蒙古立下汗马功劳,而此时董文炳仅仅六岁。

历史故事——平定李璮造反的“董大哥”

1235年,十七岁以父荫任藁城令,虽年纪尚轻,但明于听断,以恩济威,为属下折服。1253年秋,忽必烈受命征南诏,董文炳率四十六骑赶赴大理从征,一路上随从人马死了许多,到了吐蕃时,只剩两人。董文炳在两人搀扶下继续前行,饿了就吃死马肉,每天走不到三十里,但他毫不动摇。就这样到达大理,忽必烈非常感动。忽必烈组建亲军,他被任命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至元十年(1273年),元军大举攻打宋朝,董文炳在正阳(今安徽霍丘东北)与南宋将领夏贵有一场恶战。宋军箭如雨下,一箭射穿董文炳的左臂,箭头戳中肋部。董文炳拔出箭矢,授予左右,依然指挥督战。他中箭仍不下战场,宋军攻势很猛,他自己包扎伤口,握剑督战,终于挡住了夏贵的猛攻。

历史故事——平定李璮造反的“董大哥”

至元十二年(1275年),在决定南宋命运的镇江战役中,董文炳建大将旗鼓,亲自乘战船指挥元军作战,他的儿子和侄子做他的两翼,与宋军进行了殊死的拼杀,声震天地,尸体、武器使江水为之不流。此役董文炳获全胜,宋军主力被消灭。

至元十四年(1277年),忽必烈在上都召见董文炳,让他到大都视事:“中书省、枢密院大大小小的事情,由你定夺。”董文炳抵达大都后,没有到中书省办公,只是依仗平素威望来抑制权臣阿合马。有一次,忽必烈当着宗室大臣,称赞他:“董文炳是功臣啊,理应坐在上坐。”这可以看作忽必烈对董文炳的评价。

历史故事——平定李璮造反的“董大哥”

1278年,忽必烈口中的“董大哥”病死,时年61岁。此外董文炳的其他几个兄弟也在元朝政府中历任高官,董文炳有两个儿子,长子董士元在与宋朝作战时身中十七枪,战死沙场。次子董士选也在朝廷里担任高官。1294年,忽必烈的孙子铁穆耳即位,他也跟着爷爷乱叫,称呼董士选为“董二哥”,这辈份实在有点乱。一次,铁穆耳执意要出兵西南,董士选苦谏不从,后来果然失败,铁穆耳于是叹息道:“董二哥之言验矣,吾愧之!”

董氏家族数代在元朝政界的上层占据重要地位。时至今日河北省藁城县内,仍保留着勋董俊、董文炳父子兄弟的“南董元代董氏墓群”。

(本文已获得微信公众号讲故事的翁老头独家授权转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