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故事——平定李璮造反的“董大哥”

李璮一開始還主動出擊,随後以主力固守濟南,三番五次傳書給漢族世族,等待他們起兵,而停留在濟南失去機會。可以說李璮錯誤地估計這些漢族世族,他以恢複宋室的傳檄給各路漢族世侯。史天澤、嚴忠範、張柔等這些漢族世族權衡利弊,敏銳地把握形勢,不會随李璮冒險,不僅不與他聯手,反之聽從忽必烈将令來進攻他。除了太原路總管李毅奴哥、邳州萬戶張邦直響應,大部分都出賣了李璮。李璮錯誤地一廂情願,結果把自己推上了不歸路。

曆史故事——平定李璮造反的“董大哥”

史天澤采納謀臣宋子貞的建議,挖溝設壘,徹底把李璮困于濟南,想出都出不來。而唯一的希望是宋軍,也沒能來會師,兵分兩路,一路攻占了徐州、滕州、宿州等地,但随後被蒙古軍隊打敗,又退回宋境;另一支支援李璮的宋軍由海道繞過山東半島,在濱州海灘上岸,最終勢單力孤而退兵,讓李璮徹底成了孤家寡人,隻好失望地困在濟南城中。

這個李璮,缺少其父母的膽識與血性,情緒低落,開始還出兵反擊,接連失敗,想不出更好應對蒙古軍的辦法,沒有了士氣,城中乏糧,人心潰散。他試圖率軍突圍,被蒙古軍一陣沖殺,又退回城中,他有點絕望了,對手下說:你們各自想辦法逃生吧,一下讓将士心寒,蒙古軍抓住時機破城,李璮絕望中殺了自己的愛妾,然後投城中大明湖自殺,因水淺沒死,被擒獲,後被被史天澤斬于軍前。

曆史故事——平定李璮造反的“董大哥”

李璮的反書被送到忽必烈面前時,許多人都說王文統曾派遣自己的兒子王荛與李璮暗通音信。忽必烈召見王文統質問:“你教唆李璮反對朝廷,已經有好多年了,這是舉世皆知的事,我現在問你,你到底策劃了些什麼,要都告訴我!”王文統對答說:“我也忘了,容我詳細寫下來,再交給您。”寫完後,忽必烈要他自己宣讀。其中有句話說:“如果您保留我蝼蟻般的性命,那我保證為皇上奪取江南。”元世祖說:“我把你從一個平民的地位提拔起來,給你以很大的權力,待你可說不薄,你為何負心做出這種事?”王文統還支吾其詞,始終不肯自己說出“臣罪當死”四個字。忽必烈文群臣,衆臣都說:“當死。”

王文統被處以死刑,兒子王荛也同時被殺。忽必烈诏告天下說:“做臣子的不能心存謀逆,這是傳承千古的訓誡。國制有規定,懷有二心者必誅。沒有想到,地位如此之高的宰相居然會心懷奸邪。平章政事王文統,自底層起用,提升到台司,我對他的信賴不可說不深,對他的待遇不可說不厚,是希望他報效朝廷,誰知他與李璮是同謀,暗中讓兒子王荛通消息。近來得到他的親筆書信數幅,察覺他的謀反之心已有多年,應該斬首示衆,使群眾知道其滔天罪惡。辜負國恩而謀反,死有餘辜,身處宰相之位而被處以極刑,一時可能有人還不明白原因,你們衆百姓,應該好好體會我的這些用心。”

曆史故事——平定李璮造反的“董大哥”

1262年,李璮叛亂,董文炳奉命率諸軍征讨,最終平定叛亂。李璮之亂後,忽必烈認為世侯權力過大,剝奪世侯權力,唯有董文炳的權力沒有觸動。至元九年(1272),董文炳被任命為樞密院判官,次年,拜為參知政事。

董文炳時元初著名大臣,藁(gǎo)城(今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人,董文炳是董俊的長子,忽必烈稱其為“董大哥”。?蒙古代金後,河北大亂,藁城招募兵丁,董俊挽強弓一發中的,受募領兵。1215年,木華黎帥兵南下,他率軍投降,此後成為一位著名的世侯。1233年,金哀宗完顔守緒逃奔歸德,董俊追擊圍攻,最後戰死于歸德之戰。董俊去世時,為蒙古立下汗馬功勞,而此時董文炳僅僅六歲。

曆史故事——平定李璮造反的“董大哥”

1235年,十七歲以父蔭任藁城令,雖年紀尚輕,但明于聽斷,以恩濟威,為屬下折服。1253年秋,忽必烈受命征南诏,董文炳率四十六騎趕赴大理從征,一路上随從人馬死了許多,到了吐蕃時,隻剩兩人。董文炳在兩人攙扶下繼續前行,餓了就吃死馬肉,每天走不到三十裡,但他毫不動搖。就這樣到達大理,忽必烈非常感動。忽必烈組建親軍,他被任命為侍衛親軍都指揮使。

至元十年(1273年),元軍大舉攻打宋朝,董文炳在正陽(今安徽霍丘東北)與南宋将領夏貴有一場惡戰。宋軍箭如雨下,一箭射穿董文炳的左臂,箭頭戳中肋部。董文炳拔出箭矢,授予左右,依然指揮督戰。他中箭仍不下戰場,宋軍攻勢很猛,他自己包紮傷口,握劍督戰,終于擋住了夏貴的猛攻。

曆史故事——平定李璮造反的“董大哥”

至元十二年(1275年),在決定南宋命運的鎮江戰役中,董文炳建大将旗鼓,親自乘戰船指揮元軍作戰,他的兒子和侄子做他的兩翼,與宋軍進行了殊死的拼殺,聲震天地,屍體、武器使江水為之不流。此役董文炳獲全勝,宋軍主力被消滅。

至元十四年(1277年),忽必烈在上都召見董文炳,讓他到大都視事:“中書省、樞密院大大小小的事情,由你定奪。”董文炳抵達大都後,沒有到中書省辦公,隻是依仗平素威望來抑制權臣阿合馬。有一次,忽必烈當着宗室大臣,稱贊他:“董文炳是功臣啊,理應坐在上坐。”這可以看作忽必烈對董文炳的評價。

曆史故事——平定李璮造反的“董大哥”

1278年,忽必烈口中的“董大哥”病死,時年61歲。此外董文炳的其他幾個兄弟也在元朝政府中曆任高官,董文炳有兩個兒子,長子董士元在與宋朝作戰時身中十七槍,戰死沙場。次子董士選也在朝廷裡擔任高官。1294年,忽必烈的孫子鐵穆耳即位,他也跟着爺爺亂叫,稱呼董士選為“董二哥”,這輩份實在有點亂。一次,鐵穆耳執意要出兵西南,董士選苦谏不從,後來果然失敗,鐵穆耳于是歎息道:“董二哥之言驗矣,吾愧之!”

董氏家族數代在元朝政界的上層占據重要地位。時至今日河北省藁城縣内,仍保留着勳董俊、董文炳父子兄弟的“南董元代董氏墓群”。

(本文已獲得微信公衆号講故事的翁老頭獨家授權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