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胡虜無百年之運”,蒙古帝國為什麼沒有跳出這個曆史規律?

“胡虜無百年之運”,蒙古帝國為什麼沒有跳出這個曆史規律?

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一個故事,成吉思汗臨死前,把四個兒子叫到一起,給每人一支箭,讓他們這段。四個兒子都很輕松的完成了。成吉思汗又給每個兒子一把箭,讓他們這段。結果沒有人能做到。

一般都是用這個故事來證明兄弟同心的重要性。其實這個故事很顯然是不可能存在的,是後人編造的。因為成吉思汗死的時候,長子術赤已經死了。察合台也基本上是在自己的封地活動,窩闊台也是在自己的封地,跟在成吉思汗身邊的,隻有幼子拖雷。

之是以出現這個傳說,反過來也可以說,成吉思汗死前就已經很清楚的知道,在他身後,帝國分裂是在所難免的事。因為,在他生前,長子術赤和次子察合台之間的沖突就已經公開化了,在成吉思汗西征期間就已經爆發。

更早一些,成吉思汗的地盤擴大之後,第一批分封的還有他的三個弟弟,其中最小的弟弟合撒兒就一度受到成吉思汗懷疑,成吉思汗甚至對他動過殺機,還是他們的母親诃額侖出面勸止,成吉思汗才放過了合撒兒。

“胡虜無百年之運”,蒙古帝國為什麼沒有跳出這個曆史規律?

之是以出現這種局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蒙古當時盛行的繼承制度還是析産制,而不是長子繼承制,或者說是赢家通吃的那種繼承方式。在蒙古帝國建立之初,成吉思汗就大肆分封,他的四個兒子和三個弟弟,都分别得到了大片的封地,每個人同時還得到若幹蒙古千戶,也就是兵源。

這種做法其實很像周朝初期的做法。國家建立後,分封自己的宗族子弟,并配置以相當數量的人口作為骨幹力量。這樣,每個封建諸侯都不僅有封地,而且有兵,在自己的地盤内就是至高無上的君主,封地内的人民都首先是這些封建君主的屬民,然後才是天子子民。

周朝的做法是,天子分封子弟為諸侯,每個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繼續分封自己的子弟為更小的封建諸侯,這樣層層封建下去,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這樣一個層級體系。蒙古的做法也和周朝一樣,每個有封地的宗王,都會在自己的封地内繼續分封自己的子弟。

是以,在成吉思汗死後,窩闊台繼位基本上沒有人質疑,唯一有實力反對窩闊台的是拖雷,但是拖雷表示支援窩闊台。窩闊台時期就沒有出現更大的問題。窩闊台死後,貴由汗繼位,也還能夠維持表面上的統一。到蒙哥汗時期,内鬥就已經愈演愈烈了。

“胡虜無百年之運”,蒙古帝國為什麼沒有跳出這個曆史規律?

到1259年貴由汗死後,蒙古帝國就分裂了。而最為顯著的标志性事件就是,蒙哥死後,留守蒙古本土的阿裡不哥成為最具備繼位資格的人,但忽必烈卻從征宋前線傳回開平,在東方三王族也就是成吉思汗的三個弟弟的家族的支援下,在開平也自立為帝,并馬上和阿裡不哥開戰。

阿裡不哥和忽必烈的戰争持續了一段時間之後逐漸平息,察合台汗國逐漸吞并了窩闊台汗國,伊爾汗國和金帳汗國都有意進攻察合台汗國。拔都死後,繼承金帳汗國汗位的别兒哥就率軍翻越高加索山,準備進攻伊爾汗國。也就是說,蒙古帝國的四大汗國之間進入了混戰階段。

按照法國蒙古史專家格魯塞的觀點,在分封四大汗國時,各自都有各自的任務。其中,術赤的金帳汗國的任務是征服歐洲,旭烈兀的伊爾汗國的任務是征服中東,察合台汗國的任務是征服印度,忽必烈的任務則是征服中國。但除了旭烈兀和忽必烈基本完成任務之外,剩下的兩個汗國都忙于内戰,未能完成自己的任務。

除了析産制之外,蒙古的汗位繼承還有個很重要的特色,就是延續了蒙古國家形成之前的選汗大會制度,也就是蒙古人所說的忽裡勒台大會。因為成吉思汗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加冕稱帝成為合汗的,是以後來也一直延續這個制度。

“胡虜無百年之運”,蒙古帝國為什麼沒有跳出這個曆史規律?

也是因為這個忽裡勒台大會制度,是以阿裡不哥明明是更為具有正當性的繼承人,但忽必烈在開平召集東方三王族也開了一個忽裡勒台大會,同樣經過了三推三讓,最後才登基的程式。這樣,就在制度上存在漏洞,能夠以程式合法的方式自立為大汗。

而且,蒙古因為沒有嫡長子繼承制,是以和所有的遊牧國家一樣,名義上具備繼承權的王子們會越來越多。是以,在窩闊台死後,貴由汗繼位,仍然在窩闊台系,但貴由汗死後,貴由汗的皇後不讓貴由汗的兒子失烈門繼位,才讓蒙哥可以在拔都的支援下繼位,帝系轉入拖雷系。

在忽必烈之後,雖然帝系仍然在拖雷系手中,但同樣一直處在反複的内鬥之中,從元成宗鐵穆耳死後,幾乎每次帝位繼承的時候,都會出現嚴重的内鬥。不僅皇後們紛紛試圖監國稱制,左右政局,各個王子們也都蠢蠢欲動。

是以說,從根本上說,元朝仍然沒有跳出“胡虜無百年之運”的規律,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沒有成熟而且穩定的繼承制度,過多的延續了遊牧民族的傳統,讓蒙古帝國無法一代又一代的持續穩定的走向成熟和發展,而是出道即巅峰,之後就不斷衰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