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一则新闻牵动了无数父母的心。
辽宁沈阳,失联45小时的9岁男孩阳阳,在浑河水域被打捞出遗体。

消息一出来,无数人都痛心不已!
9岁,一个本该无忧无虑的年纪,最终却以这种形式草草了解了生命。
阳阳为何会在上学时间离家出走?
原来,孩子是在学校里和同学产生了矛盾,被老师通知家长领回了家。到家后,妈妈又批评了阳阳几句,没想到,自尊心强的阳阳随后就负气走出了家门。待家长反应过来,孩子已经找不到了,只在小区门口留下了最后的影像。
事发后,有些人指责老师的处理方式太过极端,也有些人认为,家长不应该在这个时候过度责怪孩子,但造成意外的真正原因,谁也不得而知。
悲痛之余,有一点不得不令人深思:孩子犯错误,还能批评吗。
我们不知道家长当时是怎么批评阳阳的,不过从一段采访视频,倒是可以发现一些端倪。
妈妈曾对孩子扬言:“你这么小,不上学的话,就只能捡捡瓶子”。
乍一看,这句话像是为了震慑孩子,督促他好好学习,其实却是典型“放大错误”的做法。
不仅以偏概全,从普通的交际矛盾,演变到只能捡破烂谋生,而且忽略了孩子经历一连串“变故”后的脆弱心理。
站在9岁阳阳的角度,在先后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他就与同学、老师和家长同时发生了不愉快。
这个年龄,孩子是缺乏理性认知的,要从父母的教育中发现错误原因。
相较于上纲上线,他此刻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包容。
如果只是一味地夸大错误行为的后果,反倒会给孩子施加更多的负面压力。
很多悲剧都是大人们把小事放大,造成不可挽回的痛苦。
02
其实孩子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可在这些不起眼的“小事”里,大人不经意的“口嗨”,极易给孩子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就在最近,《亲爱的》被拐儿童的原型——符建涛和孙卓与亲身父母重逢的新闻,一度在各大平台上刷屏。
先一步被找到的符建涛,凭借着自己小时候残存的记忆,给寻找孙卓的案件提供了关键线索,这才让同被拐14年的孙卓,也得已和亲人相见。
欣喜之余,符建涛在采访视频中的一段话,却再次触动了我们的心弦。
他说自己被拐后,是有意识的,之所以当时不敢提及,是因为他记得妈妈曾说过,“如果他再不听话,就把他卖掉”,他担心自己“被拐”是亲身父母和对方达成的协议……
此时略显平淡的语言,却透露着心酸,无法想象当时仅有4岁的符建涛,背负着妈妈的这句话,经历过怎样的痛苦、纠结和绝望。
也正是这句几乎所有家长都说过的话,让符建涛收敛了向周围人群寻求帮助的勇气和信心。
他的亲身经历,给我们的每位父母都敲响了警钟:
在孩子的世界,父母的话就是“真理”,父母的举止就是“标杆”,千万别等伤害已经不可挽回,才觉追悔莫及。
03
这几年,“青少年自杀”的事件,频频被爆上热搜。
惨例中的孩子们,想不开的原因形形色色,唯独有一点,始终在作祟:那就是来自父母言行的压力。
可怕的是,他们在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同时,竟无一丝一毫的犹豫,似乎早已把死亡当作了解脱。
一位12岁的孩子,没有任何征兆,一口气在家狂吞20粒安眠药。还好及时就医,没有酿成大错。
然而在医生面前,紧张焦虑的父亲,在回复常规询问的同时,还不忘“提醒”医生要特别注意一下孩子,因为还有两天就要考试了。
多悲哀啊!
孩子才十几岁,就觉得活着没意思,做出过激行为来伤害自己,明明绝望到这种地步,父亲却更在意他两天后的考试?
先生想起了心理学者李雪的一句话:
“很多父母本来什么都不懂,但是一生了孩子,就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不断去纠正孩子、限制孩子。”
这样的悲剧不在少数。
武汉某中学,因为三名九年级学生在教室里打牌,老师把他们的家长请来配合教育。
其中一位妈妈和老师谈完话后,在教室走廊,连续扇了儿子几耳光。
母亲离开后,男孩一个人在走廊处沉默了几分钟,旋即转身爬上阳台,纵身一跃。
上海芦浦大桥,一位17岁少年在车内被妈妈批评后,从后座打开车门,毫不犹豫地冲向桥边,翻过栏杆,跳了下去!
徒留失控的母亲,捶地痛哭……
不过短短几十秒的视频,直叫人惊心动魄,正值青春的生命,就这样,在一瞬间消逝了。
有些人会说,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了,经不起一点风浪。
可真的只是孩子有责任吗,我们要明白,爱是拦在人与死亡之间的安全绳。
如果孩子都感受不到爱,也就不会再有任何留恋。
04
对于成年人来说,我们有一百种方法来应对“批评”和“羞辱”,但孩子不会,家和学校对他们来说就是全部。
这两个地方丢失了美好,就等于摧毁了孩子的整个世界。
如今,家庭教育的不幸,不是父母满足不了孩子的物质需求,而是孩子心理生了病,父母明明就在眼前,却浑然不知。
而这,硬生生拉开了彼此间的距离。
很多父母也会觉得很委屈,认为孩子不好好学习,骂他是为了他好,也是因为爱他才这样做。
可从头到尾,孩子并没有在这份“教育”中感受到爱,得到的不过是双倍的沉重压力。
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教育孩子一定要有原则,至少不上升到人品,不进行人身攻击,不过度夸大后果。
若新闻中的父母,可以给孩子、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间,平复好心情,也许就会少说一句伤害孩子的话,少做一件伤害孩子的事,也许就可以阻止惨案的发生……
往事不可追,唯一可以改变的,是从现在开始,尽可能多地在孩子身上花费精力和时间,做好孩子的陪伴者和爱的供应者。
孩子们也要相信,自己有大把的时间和空间,去成长为更好的人!
愿世间少一些决绝,多一丝考量,别让亲情,变成迟了就无法再来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