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姜黄素真的可以诱导肿瘤细胞死亡吗?癌症患者可以使用吗?一、姜黄素到底有什么作用?二、姜黄素III.的体内研究较少,临床研究较少,用药需慎重

中药姜黄,是姜黄植物的干根,具有活血,通过止痛作用。

姜黄素是一种可以从姜黄素中提取的物质,也是姜黄素的一种形式,可用作草药补充剂,化妆品成分,食品调味料和食用色素。

但除了这些"功能"之外,姜黄居然被国家癌症研究所列为第三代防癌药物,是一个非常"未来"的东西。

<h1级"pgc-h-right-arrow"data-track""135">,姜黄素有什么作用?</h1>

1)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姜黄素通过调节微小RNA的表达来抑制PI3K / AKT信号通路,该信号通路参与细胞增殖,分化,细胞凋亡和葡萄糖转运调节,从而在抑制癌细胞中发挥作用。

肿瘤细胞的增殖也可以通过抑制Ras蛋白(原发性癌症基因的表达产物)和细胞周期蛋白D1(参与细胞分裂的蛋白质)的表达来间接抑制。

2)诱导肿瘤细胞死亡

姜黄素可以通过抑制酪氨酸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减少癌细胞中的葡萄糖摄入量和乳酸产生,提高死亡受体和降低抗细胞凋亡基因来间接诱导细胞凋亡。

姜黄素真的可以诱导肿瘤细胞死亡吗?癌症患者可以使用吗?一、姜黄素到底有什么作用?二、姜黄素III.的体内研究较少,临床研究较少,用药需慎重

图片来源:Photo.com

3)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姜黄素通过减少基质金属蛋白酶来抑制癌细胞转移,金属蛋白酶激活大量的酶以破坏细胞外基质并促进肿瘤细胞转移。

4)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研究表明,姜黄素可以通过降低血管生成介质如内皮生长因子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5)抑制肿瘤干细胞

"肿瘤干细胞"被认为是肿瘤组织中具有干细胞(自我复制,增殖)能力的肿瘤细胞的亚群,并且在研究中已经证明姜黄素可以抑制肿瘤干细胞自我复制的能力。

6)提高化疗的敏感性

姜黄素抑制P-糖蛋白的表达,P-糖蛋白是一种保护细胞免受外来有害物质侵害的常见分子,将来可能是一种药物,可以逆转对卵巢癌的多药耐药问题,并通过间接抑制自由基的产生来增加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姜黄素真的可以诱导肿瘤细胞死亡吗?癌症患者可以使用吗?一、姜黄素到底有什么作用?二、姜黄素III.的体内研究较少,临床研究较少,用药需慎重

姜黄素在一些体内研究中"证实"了这些影响, 称为动物实验.

< h1级"pgc-h-right-arrow"数据跟踪"137">II,姜黄素的体内研究</h1>

对动物的实验研究可以在某个时候证明药物对整个身体的影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尽管身体研究中很少有药物可以真正进入临床)。

一项体内研究表明,在具有卵巢癌细胞原位移植肿瘤的裸鼠中单独使用姜黄素(裸鼠是某种低抗性小鼠)可以将移植肿瘤的重量减轻约50%,而姜黄素与多西他明联合可以使两种不同类型的移植肿瘤的重量减轻96%和77%, 分别。

动物接受姜黄素良好,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姜黄素真的可以诱导肿瘤细胞死亡吗?癌症患者可以使用吗?一、姜黄素到底有什么作用?二、姜黄素III.的体内研究较少,临床研究较少,用药需慎重

另一项关于预防母鸡自发性卵巢癌的试验也显示了姜黄素在预防卵巢癌中的作用 - 研究人员发现,让母鸡每天摄入25.8mg和53mg姜黄素,使12个月后自发性卵巢癌的发病率分别降低了31%和57%。

然而,尽管它在动物试验中似乎非常有效,但姜黄素的临床研究很少,从"动物试验"转向"临床试验"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例如,姜黄素具有溶解度小、化学不稳定(易自发氧化)、体内生物利用度低、缺乏长期副作用的姜黄素研究,而我们使用姜黄素也能有这么好的效果吗?等等。

同样,姜黄素的机制也很复杂,其对卵巢癌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h1级"pgc-h-right-arrow"数据跟踪"139">三、临床研究少,用药需慎用</h1>

一个谣言是,在动物实验中起作用的1000种药物中,只有一种最终可以进入人类体内。

姜黄素的动物实验是有效的,值得进一步研究。但目前临床试验很少,我们对姜黄素的实际疗效和安全性还不了解,需要在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中探索其正确用途。

姜黄素真的可以诱导肿瘤细胞死亡吗?癌症患者可以使用吗?一、姜黄素到底有什么作用?二、姜黄素III.的体内研究较少,临床研究较少,用药需慎重

但市场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含有姜黄素的健康产品,声称已经解决了姜黄素使用的一些问题,并诱使人们购买它们。

互助者需要提醒大家要小心用药,姜黄素的抗癌作用还没有得到证实,而抗氧化、抗衰老还有其他更便宜、更好吃的东西,比如苹果、橙子、桃子。

真想用姜黄素的话,等它的临床试验

参考来源:

刘宇婉, 傅云峰, 卢卫国.姜黄素在卵巢癌防治中的研究进展.中西医杂志, 2021, 41:(252-256).

姜黄。百度百科

负责编辑:妇科肿瘤学互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