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恨不得把全世界最好的东西都给孩子。
热播剧《小敏家》,谁看完不想要一个李萍这样,要什么都给买,想要星星还附赠一个月亮的妈妈。

即使是这样无微不至的父母,有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也会往宝贝孩子身上“倒垃圾”?
没有处理好的负面情绪,就像没有分类就扔掉的“垃圾”
我们常说,家长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那是因为,没有处理好的负面情绪,是一种很可怕的存在。
它会化身成其他行为,时不时地给你的生活“捣乱”。
当你焦虑的时候,有没有唠叨过自己的孩子?
当你生气的时候,有没有嘶吼过自己的孩子?
当你发怒的时候,有没有打骂过自己的孩子?
对孩子的唠叨和责骂,其实都是父母对自己负面情绪的一种释放。
成年人宣泄负面情绪本身没有错,但是,宣泄的对象是不是找错了?
小小年纪的孩子,是否能承受你负面情绪的宣泄?
他被动接受的负面情绪,能不能释放,又该怎么释放?
当你发泄情绪的那一刻,你的孩子已经成为了你的“垃圾桶”。
接收了父母的负面情绪孩子却没有反应?这比他们哭闹还要可怕
当你向孩子传递了负面情绪,孩子的沉默无声有时比哭闹来得更加可怕。
负面情绪不会平白无故地消失,它只可能被孩子暂时“隐藏”,积累得多了,便会大规模爆发。
所以,我们会看到新闻上讲,平时乖巧听话的孩子,突然就离家出走;平时成绩优秀的孩子,突然间就逃学。
哪有那么多突然事件,那是孩子“隐藏”的负面情绪变成叛逆反抗释了放出来。
细思极恐,哪些父母更容易向孩子传达负面情绪?
1.管束过严、期盼过高,把家里当成了学校生活的延续
当家不再是温馨的避风港,而是学校生活的第二战场时,父母也会不由自主地代入“老师”这一角色。
“别人家的完美小孩”总是出现在自己家里,当你开始对比,你就向孩子传达了焦虑情绪,当你开始唠叨,你就“成功”地将孩子的倾诉欲望锁上。
2.把孩子当生活的重心,过度介入孩子的世界
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固然有爱,但事无巨细地为孩子操心,孩子还需要干什么?只是需要好好地学习知识吗?
生活的乐趣只有在生活里找,孩子的生活到处都是父母的影子,那他只好去游戏里找,去外面的世界找,去和他性格完全不同的人身上找。
当你开始失望、失落,怀疑自己的孩子,你就“成功”地将孩子的心门锁上。
3.没有感同身受的了解,只有居高临下的权威
有时候,父母的唠叨、责骂、惩罚,无非就是想要从孩子嘴里听到对自己的认同,或者做自己要求做的事。
父母赋予孩子生命,但这不代表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都是居高临下的。
父母始终以一种高姿态与孩子对话,无形中,将孩子“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面对负面情绪,父母到底该怎么办?
1.身教重于言教,改变自己,从正确释放负面情绪开始
嫌孩子做事总是拖延,不妨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在更早的时候给孩子树立了坏榜样?
都说孩子内心有座小火山,家长们何尝不是。
生气时,先别急着面对孩子,找个地方先把自己心里的小火山释放一下。
父母平和的情绪就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2.把生活的重心放在自己身上,逐渐退出孩子的小世界
只有爱自己的人,才会更好地爱孩子。
让孩子自己去经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我们只做那个给他们托底的人。
3.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理念
你唠叨得越多,孩子说得越少。
你做得越细致,孩子思考得越粗糙。
学会倾听,是我们爱孩子的第一步。
时代在进步,做父母的也要与时俱进,终身学习。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做一个积极乐观的父母,用幸福的内心去教育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