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成人在年底时压力感不断上升,工作目标未完成,过年随礼要一大笔,工作和家庭的压力产生自责和恐慌的心理,出现“年末忧虑”。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中国有4100万焦虑症患者和5400万抑郁症患者。而在全球青少年儿童中,有11%患有焦虑障碍。因为焦虑和抑郁而采取极端行为的儿童逐年递增,数目惊人。”
孩子的忧虑也需要家长的注意。孩子在学校的学期也快结束了,担心成绩跟不上,没有完成好老师布置的任务,订立的学习目标仍有差距,同学间的比较感觉落后等。导致孩子不想上学,食欲不振,沉默寡言等消极的行为想法。
如何给孩子做好心理调节?
1.帮助孩子肯定自我
“自我暗示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心理暗示让人充满自信,拥有好心情,可以起到缓解肌肉紧张和情绪焦虑的效果;消极的心理暗示会影响人的逻辑、心情和判断,更可能扰乱人的生理机能。”
孩子之所以对于学期末有忧虑的想法,说明孩子本身对自我的目标是有追求的。
首先,结合孩子自身情况,考虑目标设置的合理性。比如跟孩子聊聊现在觉得哪些目标没完成,是不是可以放慢脚步,分割成阶段性的小目标,然后再付诸行动一步步实现它。
然后,家长应该辅助孩子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在面对不如意的时候,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告诉自己“我可以有进步”“我能学得很好”等积极的自我暗示,顶替“我总是考不好”“我不是学习的料”等消极的自我暗示。
最后,不要过分地苛求自己。帮助孩子客观积极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过程,这个学期取得了多少进步,获得了什么荣誉,目标都完成了哪些,完成得不够好?可以找找客观的不可控的外在原因,家长不要过分地总觉得是孩子的自身问题,对孩子的努力做一个合理的评价。
2.帮助孩子释放情绪
“负面情绪长期积累可能导致心理失衡,影响身心健康。合理宣泄是保证情绪稳定和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通过对于孩子的观察,逐步引导孩子情绪管理的能力。”
首先,认识和表达情绪。比如可以画一张“我的情绪小怪兽”,或者吹胀一个“情绪小气球”,一起了解孩子的情绪来源,说说孩子的心里话,让孩子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一起更深入地了解孩子,沟通也是一种释放不良情绪的良方。
然后,转移注意力。让孩子从引起负面情绪的忧虑中,转移到其他事物上来,防止因为持续性的不良情绪加强不良的后果。比如想想怎么样有效提升学习进度,把害怕转化成学习的动力。
最后,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孩子一个喜欢的兴趣,可以是打篮球,唱歌,听音乐等等,从兴趣爱好中释放压力,找到满足自我的愉悦感。
Seezon最后说:
又快一年过去了,家长要调节自己的同时,别忽视孩子的“年末忧虑”。尝试把眼光扩散到喜欢的人和事物上,做智慧父母,懂得孩子的“情绪语言”,释放不良情绪,阳光快乐每一天。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