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将至,农历的冬月十八为冬至,人们常说“冬至大如年”,为啥冬至比新年大?冬至到底是怎么来的?

天下之中在哪里?
刘备常说:“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诸葛亮也知道“王业不偏安”,所以六出祁山,九伐中原,虽然最终都没能成功,但“王业不偏安”的思想自古皆有。在周朝建立之后,需要找出一个中心点来统治九州,于是就用“立杆测影”的方法四处测量。
也就是《周礼》中所说的:“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日至之影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意思就是在地上立一根八尺高的杆子,根据太阳照射的影子来测量“土深”和“地中”。
最终测出的结果就是以洛阳为中心,后来就有一个说法叫“洛州无影”。洛州就是洛阳,意思就是夏至的正午,圭表的影子很短,就像没有影子一样。如今的登封告成镇还有一座“周公测景台”,旁边有一段文字说:“夏至正午,表北之影长一尺五寸,正与石座北面上沿长度相等,所以看不出明暗差别,故俗称‘没影台’。”
因洛阳的位置在北回归线以北,所以并不会出现没有影子的情况,是因为影子正好和石表北沿重合,看不出来而已。但这并不重要,古人把洛阳定为“天下之中”,是根据各方面的情况来决定的,比如周边的封国跑到洛阳的时间和距离,以及那里的地形环境等。
所以洛阳就成为了天下之中,自古得天下者必定要逐鹿中原,中原也就是中州。于是周代洛阳的王城南北七里,东西八里,汉朝时洛阳城南北九里,东西六里,而这个数字是根据河图之数建成了,长宽之数都为十五。太阴为六,太阳为九,之和也是十五。
冬至是怎么来的?
人们在“立杆侧影”时,首先立一根八尺高的木杆,与土圭的原理是一样的,然后观察每天日影的长度。影子最长时为一丈三尺五寸,最短时为五寸,这个长度指的是洛阳的日影长度。于是人们就把日影最长的一天叫做“日南至”,也就是冬至。把影子最短的一天叫夏至。
因为冬至是太阳南行的极致,其直射北半球的角度最低,所以影子最长,黑夜也最长。,比如冬至那一天北京的白天只有九个多小时,而夜晚有十四个多小时,就连南京的冬至,白天也只有十个多小时。
到了战国后期,《吕氏春秋》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再后来到了秦汉时代,二十四节气就已经完全确立了。在秦汉之前,冬至就是一年的开始,为岁首。
人们常说“冬至大如年”,其实“冬至曾是年”,而且冬至代表着下一个循环的开始,是阳气初生的开始,万物初生的开始,天地相通的开始。如今在很多地方依然有“肥冬瘦年”的说法,甚至把冬至称为“小年”或者“亚岁”。
有些地方还把冬至分成两天来过,第一天叫“鬼冬”,主要以祭祀祖先为主,吃水饺,因为阴极而生阳,太阴之气生少阳,有重生之意。第二天叫“人冬”,主要吃包子,也就是人们自己过冬。
冬至曾是年,为啥又不是了呢?
到了汉武帝时期,皇帝喜欢标新立异,不走寻常路,再加上冬至以后虽然白天慢慢变长了,但是天气却越来越冷了,是因为地面散失的热量大于接收的热量,热量“入不敷出”,导致温度一天比一天冷,于是就取消了冬至,以正月为岁首。
为啥说冬至“大如”年?
因为冬至最初是根据“立杆测影”的方法得来的,也就是根据太阳得来的,后来以太阳黄道平分节气,依然是以太阳得来的。而“年”只是阴历中的正月初一,阴历是根据月亮绕地球运行而制定的。
所以冬至的“靠山”是太阳,而正月初一的“靠山”是月亮,太阳为阳,月亮为阴,所以“冬至大如年”。而且阴历的正月初一,北斗星斗柄指向寅位,冬至时,北斗星斗柄指向子位,子为十二地支之一,是真正意义上的开始。
因此冬至代表着阳气初生,天地始通,万物开始生长,是真正意义上的开始。斗柄指向子午,开始了新一轮的循环。所以说冬至“大如”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