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张效渠一一古建浮雕绘人生

3月20日中午,笔者在与好友张震小酌时得知他的父亲张效渠先生原来是一名浮雕彩绘艺术家,在推杯换盏时,非常巧合的是,张震的表哥彭九五在洛阳发来一张关林八角楼的一张照片,并自豪的说:“这个八角楼上面的彩绘、浮雕均出自舅父张效渠之手,在洛阳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古建筑彩绘、浮雕均出自舅父之手。”看了张震手机里面的照片,我惊呆了,通过采访,于是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打开张震的心扉。

张效渠一一古建浮雕绘人生

张效渠生前在福州考察

常言道:“生命是一曲歌,苦难虽然可以伤及一个人的肉体,但千万不要忘了,在我们内心深处,还有一座精神的殿堂,那里,我们完全可以营造彩霞、笑语和欢歌。”张震的父亲张效渠先生就是在过去那个特殊的岁月里走出来的一名民间浮雕彩绘艺术家。

张效渠一一古建浮雕绘人生

位于洛阳市关林的八角亭上的浮雕彩绘就是出自张效渠先生之手

1943张效渠先生出生于周口市鹿邑县一个成份高的家庭,1962年,在那个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越来越强调阶级斗争。和谁斗呢?外斗帝修反,内斗封资修,还有地富反坏右,再加上叛徒、特务、走资派,同时批判臭老九。在这一系列阶级斗争中,特别是在“文革”时期,家庭出身不好的人,实际上都被打入了另类。喜欢绘画雕刻,自学成才的张效渠先生因为成份高,也无法继续读书加上家庭包袱也就随之越来越沉重。于是便收拾简单的行李,一个人徒步从老家鹿邑走到了洛阳。凭着个人的天资聪慧和从小喜绘画、和雕刻的基本功在洛阳好心人的帮助下,慢慢走上了一条艺术之路。进入十年文革浩劫的那个年代,艺术步入寒冬,张效渠凭着对艺术的执着和热情,挺过寒冬一路坚守到改革开放,一路的艰辛可想而知。张震的表哥彭九五从小就跟着舅父张效渠先生做学徒,见证了张效渠先生从洛阳王城公园到关圣殿、观音阁、龙王阁、文昌阁,关林的八角亭再到龙门石窟的彩绘和浮雕作品。一时间在洛阳民间小有名气。

张效渠一一古建浮雕绘人生

张效渠先生与次子张震合影,因照片时代长久,(不够清晰。)

古建筑正是因为有了浮雕和彩绘而美好,张效渠先生在自身艺术的基础上,参考历代艺人的创造,不断改进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一块上好的木料,经过无数次的雕刻才能被称为艺术品:一条不羁的生命,经过无数次的雕刻才能举世瞩目。生命经过雕刻,更能幻发出夺目的光彩,古建筑浮雕也是如此。在洛阳关林的八角亭上留下了张效渠先生不朽的足迹,她的生命镀上了铂金,在阳光的照射下更加夺目,他为自己所钟爱的事业奉献出了一生的艺术,彭九五至今还记得舅父张效渠常说的一句话:“只要你想改变,那么就不要怕那雕刻时的痛苦,就把它当做一次难得的体验。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没有付出怎么谈得上收获。”

张效渠一一古建浮雕绘人生

张效渠河南鹿邑县老宅的木雕均出自老人之手

据彭九五回忆、他的舅父张效渠不仅喜欢雕刻彩绘,还喜欢画画,闲时,总会拿起画笔在纸上肆意游走,画的牡丹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洛阳的一些古建筑上的花鸟鱼虫、牡丹、古兽很多出自舅父之手。

张效渠一一古建浮雕绘人生

张效渠先生洛阳古建筑浮雕彩绘作品

让舅父引以为豪的是关于颜料的“独门配方”。传统古建筑浮雕作品上色,用的都是矿物质颜料。矿物质颜料的色彩,比起现在的油漆更加鲜活,但要磨制、调配好,使色彩经久不衰,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另外,与油漆不同,油漆的作品相对容易风化、开裂。如何改良制作工艺,让彩绘作品经得起岁月考验,在当时几乎没有可借鉴的经验,要解决难题,唯有不断尝试。张效渠先生将每次制作出来的矿物质颜料放到屋顶上,经受长时间的日晒雨淋,跟踪观察其色彩和浮雕作品的变化情况。如此反复试验、改进,一晃就是几年时光。这个过程中,他还通过修复大量老雕像,从中窥探先辈艺术的特色和精华。目前洛阳地区还有不少张效渠先生得意门生,正是张效渠先生执着的传统艺术精神,古老的传统浮雕彩绘艺术才得以保留下来、传承下去。

张效渠一一古建浮雕绘人生

张效渠先生在故居木雕作品

八十年末,已有积蓄的张效渠先生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回到河南鹿邑县老家开办了传统家具厂,只留下得意门生在洛阳,从此洛阳只有他的浮雕彩绘作品和他艺术的传说。据张震回忆:父亲的工厂高峰时期,先生的工厂里有200多个工人,效益还是不错。

2009年8月30日张效渠先生因病去逝,享年67岁,恰逢今年清明节和先生诞辰8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谨以此文纪念张效渠先生诞辰。愿先生的浮雕彩绘艺术在天堂再现。

(文/李靖:福建省雕刻艺术家协会顾问、厦门工艺美术学会顾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