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效渠一一古建浮雕繪人生

3月20日中午,筆者在與好友張震小酌時得知他的父親張效渠先生原來是一名浮雕彩繪藝術家,在推杯換盞時,非常巧合的是,張震的表哥彭九五在洛陽發來一張關林八角樓的一張照片,并自豪的說:“這個八角樓上面的彩繪、浮雕均出自舅父張效渠之手,在洛陽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古建築彩繪、浮雕均出自舅父之手。”看了張震手機裡面的照片,我驚呆了,通過采訪,于是一段塵封已久的往事打開張震的心扉。

張效渠一一古建浮雕繪人生

張效渠生前在福州考察

常言道:“生命是一曲歌,苦難雖然可以傷及一個人的肉體,但千萬不要忘了,在我們内心深處,還有一座精神的殿堂,那裡,我們完全可以營造彩霞、笑語和歡歌。”張震的父親張效渠先生就是在過去那個特殊的歲月裡走出來的一名民間浮雕彩繪藝術家。

張效渠一一古建浮雕繪人生

位于洛陽市關林的八角亭上的浮雕彩繪就是出自張效渠先生之手

1943張效渠先生出生于周口市鹿邑縣一個成份高的家庭,1962年,在那個階級鬥争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越來越強調階級鬥争。和誰鬥呢?外鬥帝修反,内鬥封資修,還有地富反壞右,再加上叛徒、特務、走資派,同時批判臭老九。在這一系列階級鬥争中,特别是在“文革”時期,家庭出身不好的人,實際上都被打入了另類。喜歡繪畫雕刻,自學成才的張效渠先生因為成份高,也無法繼續讀書加上家庭包袱也就随之越來越沉重。于是便收拾簡單的行李,一個人徒步從老家鹿邑走到了洛陽。憑着個人的天資聰慧和從小喜繪畫、和雕刻的基本功在洛陽好心人的幫助下,慢慢走上了一條藝術之路。進入十年文革浩劫的那個年代,藝術步入寒冬,張效渠憑着對藝術的執着和熱情,挺過寒冬一路堅守到改革開放,一路的艱辛可想而知。張震的表哥彭九五從小就跟着舅父張效渠先生做學徒,見證了張效渠先生從洛陽王城公園到關聖殿、觀音閣、龍王閣、文昌閣,關林的八角亭再到龍門石窟的彩繪和浮雕作品。一時間在洛陽民間小有名氣。

張效渠一一古建浮雕繪人生

張效渠先生與次子張震合影,因照片時代長久,(不夠清晰。)

古建築正是因為有了浮雕和彩繪而美好,張效渠先生在自身藝術的基礎上,參考曆代藝人的創造,不斷改進發展,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一塊上好的木料,經過無數次的雕刻才能被稱為藝術品:一條不羁的生命,經過無數次的雕刻才能舉世矚目。生命經過雕刻,更能幻發出奪目的光彩,古建築浮雕也是如此。在洛陽關林的八角亭上留下了張效渠先生不朽的足迹,她的生命鍍上了鉑金,在陽光的照射下更加奪目,他為自己所鐘愛的事業奉獻出了一生的藝術,彭九五至今還記得舅父張效渠常說的一句話:“隻要你想改變,那麼就不要怕那雕刻時的痛苦,就把它當做一次難得的體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沒有付出怎麼談得上收獲。”

張效渠一一古建浮雕繪人生

張效渠河南鹿邑縣老宅的木雕均出自老人之手

據彭九五回憶、他的舅父張效渠不僅喜歡雕刻彩繪,還喜歡畫畫,閑時,總會拿起畫筆在紙上肆意遊走,畫的牡丹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洛陽的一些古建築上的花鳥魚蟲、牡丹、古獸很多出自舅父之手。

張效渠一一古建浮雕繪人生

張效渠先生洛陽古建築浮雕彩繪作品

讓舅父引以為豪的是關于顔料的“獨門配方”。傳統古建築浮雕作品上色,用的都是礦物質顔料。礦物質顔料的色彩,比起現在的油漆更加鮮活,但要磨制、調配好,使色彩經久不衰,并不是那麼容易的。另外,與油漆不同,油漆的作品相對容易風化、開裂。如何改良制作工藝,讓彩繪作品經得起歲月考驗,在當時幾乎沒有可借鑒的經驗,要解決難題,唯有不斷嘗試。張效渠先生将每次制作出來的礦物質顔料放到屋頂上,經受長時間的日曬雨淋,跟蹤觀察其色彩和浮雕作品的變化情況。如此反複試驗、改進,一晃就是幾年時光。這個過程中,他還通過修複大量老雕像,從中窺探先輩藝術的特色和精華。目前洛陽地區還有不少張效渠先生得意門生,正是張效渠先生執着的傳統藝術精神,古老的傳統浮雕彩繪藝術才得以保留下來、傳承下去。

張效渠一一古建浮雕繪人生

張效渠先生在故居木雕作品

八十年末,已有積蓄的張效渠先生趁着改革開放的春風,回到河南鹿邑縣老家開辦了傳統家具廠,隻留下得意門生在洛陽,從此洛陽隻有他的浮雕彩繪作品和他藝術的傳說。據張震回憶:父親的工廠高峰時期,先生的工廠裡有200多個勞工,效益還是不錯。

2009年8月30日張效渠先生因病去逝,享年67歲,恰逢今年清明節和先生誕辰80周年即将到來之際,謹以此文紀念張效渠先生誕辰。願先生的浮雕彩繪藝術在天堂再現。

(文/李靖:福建省雕刻藝術家協會顧問、廈門工藝美術學會顧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