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天皇意外夺回祖辈失去的决策权,在自己痛恨的卖国条约上盖了大印

很多朋友都知道,在美国人叩开国门之前,德川幕府治下的日本,天皇是没有什么地位的。

举个例子就知道了。

美国首任领事哈里斯在其日记里写到——

幕府官员说到天皇时,几乎是用轻蔑的口气。听到我引用日本人对他的敬称时,哈哈大笑。他们说这个人既没有钱和政治权力,也没有其他值得尊重的东西,就是一个傀儡。

然而,与列强签订一系列条约之后,江户幕府便陷入内忧外患之中。

一边是列强要求更多的贸易机会,一边是诸大名和武士们,对于幕府不能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愤怒。

尊王攘夷最终发展成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风雨飘摇里的幕府将军,不得不求助于朝廷。

1863年,第十四代将军德川家茂上洛——京都别称洛阳——向天皇请求对自己的加持。这是两百余年来的首次,上次有将军到京城,还是三代将军德川家光的时候。

天皇意外夺回祖辈失去的决策权,在自己痛恨的卖国条约上盖了大印

(德川家茂剧照)

从此,从江户到京都,成为德川家茂的日常行为。

随着将军不断有求于朝廷,天皇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了。

1865年11月16日,英法美荷四国联合舰队由横滨出港,前往兵库。要求幕府批准兵库等两地开港。

作为交换,长州藩炮击外国商船的赔偿金可以减少三分之二,给一百万美元就可以了。

否则,我们就到京都去要求天皇批准,如果天皇也不批,那就只有“炮烟弹雨”伺候了。你们有七天时间考虑。

驻扎兵库的幕府老中阿部正外和松前崇广拟同意列强的要求。消息传出之后,朝廷大怒,天皇直接下令,要处分两人。

这在以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但德川庆喜,竟然照做了。

德川庆喜本是第十四代将军的有力竞争者,后来败给了德川家茂,但他作为幕府与天皇间的联络者,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

处分是他同意的,德川家茂很生气,向天皇请求辞职,让位于庆喜,并说,请迅速开港,以免亡国。但他的辞呈,并未获批。

庆喜此时也不会想接这烂摊子,他有更重要的事做。

他把幕臣们召到大阪,问他们如何应付。

基本上,确定了对策,那就是,唯更大开放,才可以解决眼前的危机,且可从更多贸易中,获得金钱、技术,为将来把列强赶出日本积累实力。

德川庆喜让大阪主政的井上义斐告诉外国人,幕府已答应开港,但需宽限至少十天。为何?

天皇意外夺回祖辈失去的决策权,在自己痛恨的卖国条约上盖了大印

(德川庆喜剧照)

因为“实际上,我国将军之上还有天皇。重大事情连将军都得先获得天皇许可后才能实施。换言之,兵库开港这样的国家大事自然要得到敕许。为了获得天皇的许可至少需要十天时间”。

《明治天皇1852-1912》记载,幕府的坦白令人惊诧。直到这个时候,外国人都以为将军(大君)就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天皇(帝)只不过“精神上的统治者”。

也就是说,相对于哈里斯日记,几年之后,幕府便已把最重的责任,推给了天皇,实际上,就是承认了他的最高权威。

列强出人意料地同意宽限十日,但要井上义斐拿出天皇一定会批的保证。

井上义斐说,我无法提供任何保证。但在日本,我们有重要承诺时,一定会滴血盟誓,按上手印。

说着,就抽出刀子要割自己的手指。

《孝明天皇纪》中记载,当时外国人吓得脸色发青,连忙制止他,说相信他。

但是,《明治天皇纪》里的说法则是,英国使节巴夏礼看到他要割手指,就说相信他。

意思是,外国人并没有被他的举动吓着,只不过觉得没必要这样。

天皇意外夺回祖辈失去的决策权,在自己痛恨的卖国条约上盖了大印

毕竟,以后还要打交道,经常会有承诺,你次次割手,包扎还浪费谈判时间呢。

另一边,朝廷召集驻京的各藩重臣开会,大家都说,最好是开港。世界大势就是如此,德川幕府几百年闭关锁国的老路,是根本走不通啦。否则,“兵库、京师忽成大炎,宝祚之安危难保,伊势神庙亦成灰烬,此者仿若眼前……”

最后,十分痛恨夷人的孝明天皇,不得不同意,兵库等地,可以开港。

也就是说,在外侵日亟的情况下,他意外地部分夺回了祖辈们未曾享受过的决策权,在最痛恨的卖国条约上,盖上了自己的大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