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皇意外奪回祖輩失去的決策權,在自己痛恨的賣國條約上蓋了大印

很多朋友都知道,在美國人叩開國門之前,德川幕府治下的日本,天皇是沒有什麼地位的。

舉個例子就知道了。

美國首任領事哈裡斯在其日記裡寫到——

幕府官員說到天皇時,幾乎是用輕蔑的口氣。聽到我引用日本人對他的敬稱時,哈哈大笑。他們說這個人既沒有錢和公權力,也沒有其他值得尊重的東西,就是一個傀儡。

然而,與列強簽訂一系列條約之後,江戶幕府便陷入内憂外患之中。

一邊是列強要求更多的貿易機會,一邊是諸大名和武士們,對于幕府不能禦敵于國門之外的憤怒。

尊王攘夷最終發展成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風雨飄搖裡的幕府将軍,不得不求助于朝廷。

1863年,第十四代将軍德川家茂上洛——京都别稱洛陽——向天皇請求對自己的加持。這是兩百餘年來的首次,上次有将軍到京城,還是三代将軍德川家光的時候。

天皇意外奪回祖輩失去的決策權,在自己痛恨的賣國條約上蓋了大印

(德川家茂劇照)

從此,從江戶到京都,成為德川家茂的日常行為。

随着将軍不斷有求于朝廷,天皇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了。

1865年11月16日,英法美荷四國聯合艦隊由橫濱出港,前往兵庫。要求幕府準許兵庫等兩地開港。

作為交換,長州藩炮擊外國商船的賠償金可以減少三分之二,給一百萬美元就可以了。

否則,我們就到京都去要求天皇準許,如果天皇也不批,那就隻有“炮煙彈雨”伺候了。你們有七天時間考慮。

駐紮兵庫的幕府老中阿部正外和松前崇廣拟同意列強的要求。消息傳出之後,朝廷大怒,天皇直接下令,要處分兩人。

這在以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但德川慶喜,竟然照做了。

德川慶喜本是第十四代将軍的有力競争者,後來敗給了德川家茂,但他作為幕府與天皇間的聯絡者,發揮了極重要的作用。

處分是他同意的,德川家茂很生氣,向天皇請求辭職,讓位于慶喜,并說,請迅速開港,以免亡國。但他的辭呈,并未獲批。

慶喜此時也不會想接這爛攤子,他有更重要的事做。

他把幕臣們召到大阪,問他們如何應付。

基本上,确定了對策,那就是,唯更大開放,才可以解決眼前的危機,且可從更多貿易中,獲得金錢、技術,為将來把列強趕出日本積累實力。

德川慶喜讓大阪主政的井上義斐告訴外國人,幕府已答應開港,但需寬限至少十天。為何?

天皇意外奪回祖輩失去的決策權,在自己痛恨的賣國條約上蓋了大印

(德川慶喜劇照)

因為“實際上,我國将軍之上還有天皇。重大事情連将軍都得先獲得天皇許可後才能實施。換言之,兵庫開港這樣的國家大事自然要得到敕許。為了獲得天皇的許可至少需要十天時間”。

《明治天皇1852-1912》記載,幕府的坦白令人驚詫。直到這個時候,外國人都以為将軍(大君)就是日本的最高統治者,天皇(帝)隻不過“精神上的統治者”。

也就是說,相對于哈裡斯日記,幾年之後,幕府便已把最重的責任,推給了天皇,實際上,就是承認了他的最高權威。

列強出人意料地同意寬限十日,但要井上義斐拿出天皇一定會批的保證。

井上義斐說,我無法提供任何保證。但在日本,我們有重要承諾時,一定會滴血盟誓,按上手印。

說着,就抽出刀子要割自己的手指。

《孝明天皇紀》中記載,當時外國人吓得臉色發青,連忙制止他,說相信他。

但是,《明治天皇紀》裡的說法則是,英國使節巴夏禮看到他要割手指,就說相信他。

意思是,外國人并沒有被他的舉動吓着,隻不過覺得沒必要這樣。

天皇意外奪回祖輩失去的決策權,在自己痛恨的賣國條約上蓋了大印

畢竟,以後還要打交道,經常會有承諾,你次次割手,包紮還浪費談判時間呢。

另一邊,朝廷召集駐京的各藩重臣開會,大家都說,最好是開港。世界大勢就是如此,德川幕府幾百年閉關鎖國的老路,是根本走不通啦。否則,“兵庫、京師忽成大炎,寶祚之安危難保,伊勢神廟亦成灰燼,此者仿若眼前……”

最後,十分痛恨夷人的孝明天皇,不得不同意,兵庫等地,可以開港。

也就是說,在外侵日亟的情況下,他意外地部分奪回了祖輩們未曾享受過的決策權,在最痛恨的賣國條約上,蓋上了自己的大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