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省内外专家把脉徽剧《刘铭传》

作者:安徽网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2021年安徽省重点文艺项目,由安徽省徽京剧院复排的大型徽剧《刘铭传》在肥首演,获得各方肯定,安徽演艺集团、省徽京剧院日前组织省内外专家对该剧进行了研讨。众多专家对该剧给予肯定和褒奖之余,也各自从专业角度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

省内外专家把脉徽剧《刘铭传》

“能坐下来探讨 是因为有成为精品的潜力”

“如果说刘铭传纪念馆是静态的,徽剧《刘铭传》就是动态的。这个曾经被舞台所冷落的剧种又站起来了,说明正有一批兢兢业业、德艺双馨的艺术工作者在挑着大旗,有一批嗷嗷待哺的观众等待着政治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作品,给他们精神抚慰。”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黄新德单刀直入,他盛赞《刘铭传》的导演没有图解人物,而是用意境去表达,表扬主演汪育殊非常走心地去演戏,演人物而不演行当,主演罗丽萍能跨行当突破,都值得肯定,“这部戏生命力很长,它没有原则的问题,也没有方向的问题,只有完善的问题。可以微调,现在这个戏可以打到70、80分,而且我认为达到90分以上水平是完全能做到的。这部作品艺术含量如此之高,缺少的只是平台和机会。”

安徽省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翁飞,正是20多年前老版《刘铭传》的策划人。他回忆,当年就刘铭传的人物特征,他与核心团队中的董成(老版《刘铭传》中刘铭传的扮演者)一起交流了19次戏。“老版本的主演董成因嗓音很好,1997年排出来后一炮打响,他也是从《刘铭传》这部戏出名了。这次由梅花奖得主汪育殊饰演刘铭传,说明我们徽剧出人才。”翁飞表示,复排版《刘铭传》首演当晚,自己统计了下,全场观众鼓掌接近四十次。肯定之余,翁飞也从专业角度提出了三点提升意见:一是高山族要称作原住民,二是唱词中要体现出1885年至1895年这十年的国际形势,剧中的二刘之争属于高层的内部矛盾,不能变成爱国与卖国的矛盾,三是艺术品质上的提升,可以把家庭的情、对国家的情融合起来,去烘托出刘铭传这个主角。”

原省戏剧家协会会长王长安表示,大家之所以愿意坐下来探讨,是因为《刘铭传》有成为精品的潜力,“一是编剧的文本很好,主副线、冷热场、文武戏交汇叠加得很好,有艺术处理技巧,大的波澜壮阔的场面紧接着小桥流水的抒情,文本具有人文情怀和当下的社会意义;二是主演汪育殊和罗丽萍在舞台的表现,完全称得上是表演艺术家,在唱的方面,该放的放,该收的收,该亮的亮,该低的低。”谈及不足之处,王长安直言,文本还有加工提高的空间,“比如在结构上,大家都觉得进戏慢,建议第一场就可以从刘铭传入台开始,而序幕以及第一场的内容拿掉,有必要的交代后面补足;戏中的刘敖在剧中表现有些猥琐,他是个道台,是地方官,年龄上又比刘铭传大,气场上是不输于刘铭传的,应强势一点,他在剧中不能有反派的感觉;刘铭传儿子刘云带和阿姑这一段,应该要赋予他积极的行动,比如参与军事行动,要让他做点事情,而戏中给人的感觉是,他来台湾就是光谈恋爱,没干正事,所有的工作都是他父亲刘铭传在做。”

原省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侯露,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秦佳凤都提出,作为重点文艺项目,《刘铭传》可否拍成电影,拍成徽剧艺术片《刘铭传》,“徽剧至今没有像样的大电影,《刘铭传》可以拍成电影。”

省内外专家把脉徽剧《刘铭传》

“讲好了安徽故事 彰显了安徽文化自信”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刘明厚表示,徽剧《刘铭传》彰显了安徽的文化自信,讲好了安徽自己的故事。“徽京剧院以精湛的艺术性和深刻的思想性,运用徽剧艺术来讲好安徽自己的故事,体现出安徽戏剧家的文化自信。徽剧《刘铭传》绝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剧,而是一部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反思意义的厚重的历史剧。这部《刘铭传》的成功上演,体现了安徽省徽京剧院领导班子的艺术眼光与决策的果断性,以及政治上的敏感性和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汪育殊有一大段徽腔演唱,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就是《十问大海》。汪育殊唱得是那么深沉含蓄,感人肺腑,唱词写得好,唱腔设计好,演员唱得好!层层递进、一气呵成,把人物内心的不平与愤懑揭示得淋淋尽致。”刘明厚也指出,《刘铭传》这部戏里,作为刘铭传最大对手的法国将军孤拔的戏较弱,“他是刘铭传临危受命主要的强大对手,现在交锋戏太少。”

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崔伟认为,该戏文本突出,刘铭传这个人物既有历史价值又有现实的意义,“古老剧种的确适合演历史剧,我们发现了适合徽剧演绎的传统题材,该戏将剧种的艺术风范体现得淋漓尽致。传承与创新结合得特别好。艺术手段上精致而不奢靡,在演员的呈现与艺术表现上都不陈旧,演员的精神呈现是立足在人物的上面而不是简单地立足于剧种上。”崔伟表示,《刘铭传》是新式的讲述结构,有十几处变化场景,“导演抓住了刘铭传和国家的命运,剧中包含刘铭传自身志向与现实的矛盾这个点,这显然是当代剧作家的提炼,符合时代特征。主演汪育殊创造这个人物游刃有余,艺术手段和艺术效果发挥得很好。”崔伟也直言,剧中人物两次提到了慈禧太后,“我认为从刘铭传爱人的口中提到慈禧太后,这个细节是不准确的;最后一场十问大海,李鸿章毕竟是他的恩师和上级,刘铭传就算是失望至极,但也不能直接呼出——李鸿章,这也是不大合适的。”

“复排本身就是很重要的创作,过去很多经典戏曲依然面临着重新整理、加工提升,然后搬到现代舞台的任务,我们不可能是随创随丢,因此复排机制可以让优秀的作品打磨提升,是非常好的。”中国戏剧研究院戏曲所所长王馗直言,徽京剧院在捡拾优秀作品方面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当然这个作品还需要打磨,我们揣摩艺术形象,如何让作品呈现得更加精致,有些人物还是简单化了。举个例子,刘铭传接到了光绪的圣谕,其实就是光绪皇帝在提示他,让他在官场上要自我保护,这样一个小小细节能看到皇帝对臣子深层的情感。我们现在的处理是体现出刘铭传很孤独的艺术表达,但我觉得他接到圣谕后心理上产生的一丝丝的暖,能推动他在生命终结时依然保持着维护国家安全与统一的悲壮感,而不是在《马关条约》事件产生时的凄厉的状态。凄厉是一定有的,但刘铭传作为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他坚信能够看得到这块土地是中华版图不可缺少的。这个细节,我们无论是表演还是文本的挖掘都简化掉了。”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蒋楠楠

编辑 王翠

继续阅读